首页 理论教育 独龙族在怒江哪里

独龙族在怒江哪里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贡山县和福贡县的怒族在其自称中都有一个“怒”或近似“怒”的“侬”或“龙”的发音,根据自称的发音和民族学家、史学家对怒族各支系族源的研究,在征得本民族代表同意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首先把自称为“怒苏”“阿怒”“怒”“阿侬”的各支系群体的族称正式确定为“怒族”。
族称族源_中国怒族

第一节 族称族源

一、族称

怒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或贡山)、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兰坪县或兰坪)、泸水县,另外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维西县或维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因其内部各支系分布地域的不同,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自称:分布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怒族(原碧江县匹河区)自称“怒苏”(nu42su33),分布在福贡县上帕镇、鹿马登乡等地的怒族自称“阿侬”(a33no33),分布在贡山县的怒族自称“阿怒”(a33nu42)或“怒”(nu42),而分布在兰坪县兔峨乡的怒族和泸水县鲁掌镇的怒族则自称“若柔”(zo33zu21)。

不同民族对怒族的他称也不一样:汉族称怒族为“怒子”“怒人”;傈僳族称其为“怒扒”“怒嚷”;白族称其为“侬子”“侬波”“侬蒿”等;独龙族称贡山的怒族为“怒”“阿怒”;藏族称其为“麦夹”。自唐至清的古文献中称怒族先民为“庐鹿蛮”“卢蛮”“卢”“潞蛮”“怒夷”“野夷”等。

贡山县和福贡县的怒族在其自称中都有一个“怒”或近似“怒”的“侬”或“龙”的发音,根据自称的发音和民族学家、史学家对怒族各支系族源的研究,在征得本民族代表同意的基础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首先把自称为“怒苏”“阿怒”“怒”“阿侬”的各支系群体的族称正式确定为“怒族”。其次,又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把分布在兰坪县兔峨乡和泸水县鲁掌镇自称为“若柔”的支系(因“若柔”二字的发音与古代“庐鹿”“诺苏”相近,又根据古代彝族先民、怒苏先民与若柔先民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和语言上的亲缘关系,与怒苏在分布空间的邻近关系等)也划归为怒族。

二、族源

怒族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怒族是分布在今云南省境内怒江、澜沧江北段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一点既由史书记载和怒族民间世代相传的口碑材料以及周围其他兄弟民族的迁徙传说所确认,也为考古发掘和国内许多民族学、史学界专家的系统田野调查分析研究所证实。

img4

怒族民居  摄影:罗金合

要弄清楚怒族这样一个人口不多、分布又广,古代典籍文献中又少有记载的民族的源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关注怒族族源问题的专家学者很多,且先后发表了诸多重要的见解。为什么把如今分布在不同地域,自称、他称也不尽相同,并操用4种各自独立的语言的群体统称为怒族呢?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理清怒族的“源”与“流”。

据《史记》载,古代氐羌族群为我国西部古老的游牧部落。先秦时期,主要分布于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西宁以南的辽阔区域。怒族先民作为古代氐羌族群的一员[1](起止清朝末年,怒族支系怒苏曾经历了漫长的母女连名和父子连名64代的历史。这与我国分布在大、小凉山的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完全相同,怒苏支系与今彝族中的诺苏支系有着共属于氐羌族群之一支的渊源),随氐羌族群由北向南转而向西、向西北“随畜迁徙”,“逐水草而居”,经四川西部、南部的雅砻江、金沙江入滇,到达滇西和滇西北一带(即今丽江、大理、保山一带)。因入滇后怒族先民内部各部落迁徙路线和方向不一,导致了怒族先民的第一次大离散。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隋朝之前怒族先民的一部分开始从分布在滇西大理、保山一带的“叟”“昆明”“鸠僚”等古老部落中分离出来,并继续向西、西北缓缓迁徙,进入怒江。《蛮书》卷二中有“高黎共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的记载。如以先有人而后取江名、地名来看,《蛮书》成书之前即有怒人,而后方有“怒江”“怒山”之称。

又据《蛮书》载,北朝至隋,怒族先民陆续向大理丽江一带集中迁徙。进入丽江一带的怒族先民与进入大理一带的怒族先民开始从乌蛮中分化出来并与顺蛮、施蛮等部落共同活动于滇西、滇西北各地。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封西南大酋帅蒙归义(即皮罗阁)为云南王,此后云南境内战事连绵,南诏地方势力兴起。据《新唐书·南蛮传上》所载,南诏势力最强盛的时候,其版图广极印度、东南亚各国,致使朝廷欲治而不能。乌蛮内部六诏间的争斗与中央政府对南诏的征伐加速了乌蛮集团内部的分化,加速了各部落迁徙的进程。由于政治、军事形势所迫,作为怒族主体,从乌蛮集团分离出来的庐鹿蛮从丽江、剑川、大理一带西迁,来到了今永坪、云龙、兰坪、维西的澜沧江两岸。《元史》志第十三·地理四对此作了如下记述:“兰州,在兰沧水之东,汉永平中始通博山道,渡兰沧水,置博南县。唐为庐鹿蛮部。至段氏时,置兰溪郡,隶大理。”[2]兰州属今兰坪县,博南属今永坪县。庐鹿蛮及后来史称的“卢蛮”为怒族先民理当无疑。《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中的“潞江,俗称怒江,出潞蛮”,也反证了这一史实。“潞蛮”是汉文献中对怒族先民的别称。潞江是今保山以西潞江坝一带对怒江的称谓。据考证,怒族支系阿侬和怒(阿怒)在隋唐时期的迁徙过程中,与怒族的先民主体逐步游离,先于主体进入怒江,并逐渐向北迁移,长时期地与当时在怒江流域活动的绣面、寻传、僧耆、裸形、金齿等部落接触、交流,后又融合了当地土著百越、濮系族群,形成了今日语言、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怒族支系,并自南向北陆续迁徙,慢慢地在今福贡子里甲、鹿马登、上帕和贡山的捧打、丙中洛和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等地定居下来。今日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普乐村怒族支系怒苏老人能流畅地背诵64代父子连名制的族谱,并确认他们的祖先在数十代以前是居住在丽江、剑川、兰坪一带的。到第21代时怒苏先民的绝大部分才从兰坪等地的澜沧江流域迁徙到怒江流域,至今已在福贡县匹河一带居住了43代之久,按每代25年计,约合1000年。由此推断怒族支系怒苏的先民至迟是在宋朝初年(大理国时代)迁徙到怒江流域的。怒苏支系先于怒族的另一支系——若柔迁徙到澜沧江两岸,并于宋朝时进入怒江流域,这是怒族历史上怒族先民的第二次大离散。从史书记载到民间口承传说,都印证了唐代居住在澜沧江两岸的庐鹿蛮就是今日怒族中怒苏支系的先民。

img5

澜沧江风光  摄影:潘文海

综上所述,根据史书记载与民间口承传说,怒族四大支系怒苏、阿侬、阿怒、若柔的族源关系可大致描述为:(1)古氐羌族群——叟——昆明、鸠僚——潞蛮、野蛮——阿侬;(2)古氐羌族群——叟——昆明——鸠僚——潞蛮、野蛮——阿怒;(3)古氐羌族群——叟——昆明——乌蛮——施蛮——顺蛮——庐鹿、卢——怒苏;(4)古氐羌族群——叟——昆明——乌蛮——庐鹿——若柔。因怒苏支系、若柔支系与乌蛮集团共处时间长,虽然语言不能互通(但相同、相近词语约占50%),但都属彝语支语言。而阿侬支系、阿怒支系与乌蛮集团接触时间短,在语言上属非彝语支语言。

明朝以后,傈僳族与白族、汉族先后大量迁入怒江、澜沧江流域,怒族支系阿侬绝大部分西迁入缅(现在缅甸的阿侬人口达数万),有自己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怒苏支系也有少部分西迁入缅定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