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红 程 杰 谭秀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提升,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上升到现在的70多岁,据国家民政部2012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9亿,占全国总人口12%,其中就有40%是“空巢老人”,总数接近7000万。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不容小觑。
学校离退休人数与空巢老人数对比图
如图所示,截止到2013年10月,我校离退休职工有522人,比上年新增离退休职工35人,我校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105 户,占全校老人家庭总户数的21%;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108人。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和经济待遇
一部分空巢老人,虽然人在家里,对个人待遇依然相当关注。落实政治待遇涉及最多的是离休干部和退休县级干部,一期杂志,一份报纸,每次集中学习都是老人们时常关心的问题。经济待遇牵涉到每位老人的收入状况,近年来因退休时间、退休前后享受待遇差异、伤残补助、绩效工资改革等因素,引发部分老干部激烈反响。
(二)孤独和寂寞
很多老年人退休下来后突然没有事情做,缺少社会归属感,甚至有“被社会抛弃”的感觉。特别是处于领导岗位的老年人,角色很难转变过来。空巢老人中,较多的老年人面对的是强烈的孤独感和退休后心理落差问题,离开了工作一辈子的岗位,没有了早九晚五的工作规律,失去了对工作和家庭的支配力量,心突然就空了。如果老年人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比如焦虑、烦躁、抑郁等。针对学校空巢老人群体,虽然个人收入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有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
(三) 子女关注度不够
据调查,少部分老人家庭没有子女留守,这部分老人家庭中,超过半数的老同志的子女在外地工作,一年或几年才回家团聚一次。空巢老人中多数不会使用电脑QQ,通常使用电话与子女进行联系,子女经常主动打电话的情况并不多见,儿女一旦与父母减少交流,便可能出现对父母关注度的下降。
(四)休闲娱乐活动单一
从心理需求上看,78.9%的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单一,他们主要是在邻里间串门聊天,但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娱乐活动较为丰富。其中28.2%的老人由于身心问题,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产生了自我封闭现象,这是空巢老人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急需一批心理辅导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改善其家庭、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服务尤为重要。
(五)医疗费用开支大
在医疗保健方面,学校合并后,我校退休职工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限额比例提高到90%,老人们对此普遍表示满意。据调查,96.7%的空巢老人经济开支主要用于医疗和饮食,如果没有疾病,支出较少,可一旦遭遇疾病,每月医药费约占收入的30%~60%。
二、措施和对策
(一)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又能较好解决空巢老人的各种需求,特别适合那些身体较好、生活能自理或基本能自理的空巢老人。但是居家养老模式面临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匮乏,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我市创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正是城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希望和未来。
我校的空巢老人更适合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合作,争取财政支持、学校补贴、个人出资三方合力,逐步解决好我校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问题。
(二)加快集中养老机构的建设
近年来,我校的老年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空巢老人同比增长,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也逐渐被离退休老人们接纳。近年来,城市公办福利养老机构加快建设,平均县级以上城市都拥有1所公办福利养老机构,同时民办养老机构也快速发展。
1.加快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步伐。在市、县两级建成一批档次高、功能全、服务水平高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提高对城市“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能力,同时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2.加大对现有养老院的改建、扩建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活设施,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应考虑适合老年人的各项功能设置,进一步配齐配好活动场所、医疗保健等基本设施,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为老年人打造一座欢度晚年的理想乐园。
3.加强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尤其是培养一批针对老年人群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专业护理人才,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4.探索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的养老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政策补贴等方法,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利用规划、用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兴办上规模、多层次、高质量的养老福利机构,提高民间资金参与养老产业的积极性。
(三)积极探索以房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模式,是指以产权独立的房产为标的,在不必出售房产所有权和继续保留住房使用权的前提下,以中低收入老年人为对象,将其手中持有的房产以反抵押的形式向保险公司办理住房养老保险,再由保险公司通过年金支付形式,每一期向投保人支付养老金,从而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模式。以房养老作为一些发达国家常见的一种养老模式,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的是美国,该模式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相继推出,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改变传统生活方式、享受高质量生活和实现生活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但能否在我国成功推行,其可行性还有待深入探索。
在众多大中城市,一套普通的家庭住房,要花去一般居民家庭大约20多年的全部收入所得。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父辈拿房去以房养老,子女就无能力再去买房。“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意味着儿女们将不再有老人房产的继承权,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被打破,老人与儿女之间的代沟将不可避免。因此,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及传统思想文化差异是“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四)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拓宽工作思路
随着空巢老人的急剧增加,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要搞好老干部工作,一定要根据老干部的实际生活状况,采取相应对策。例如老干部工作人员定期联系或探访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多病人群,一但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家属并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又如针对空巢老人找保姆难的问题,老干部工作部门利用现有条件或联合社会资源,开办老干部家政服务中心,集中培训,持证上岗,为老干部尤其是空巢老人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家政服务人员。这些都是值得老干部工作部门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位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