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芳 陈文武 王汉鸣
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老人已超过2亿,而且每年以平均700万的数量增加。人生进入老年期,就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疾病缠身、老来丧偶、丧子、婚变、养老等种种问题困扰着许多老年人。如何让老年人顺利地度过“多事之秋”?这是社会、家庭和老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凄凉晚秋多事节
(一)晚年丧偶,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研究表明:我国丧偶老人占独身老人90%以上。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夫妇一路走来相互扶持,老伴成了不可分离的至亲,本该相携共度幸福的晚年,却痛失相依为命的伴侣,这对老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我校70岁韩老师,丈夫陈老师五年前突发心梗离世。二人曾是我校知名地学教授,可谓俊郎俊女,才学多识。养育一对儿女,成家立业在沿海地区发展。退休后买了别墅,学会了开车,计划着游览名胜古迹,悠闲自得享受晚年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陈老师是一个生活中的多面手,广东人很会做饭,还会织毛衣、缝纫之类的家务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热衷老年文化活动,是我校老年合唱团的主力队员,也是民办大学的返聘教授。在韩老师的记忆里陈老师有数不完的优点,然而突然的离世,让她瞬间崩溃,天天沉浸在失去老伴的阴影中,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怎么也走不出来。
三年前学校进行妇科普检,韩老师被查出子宫癌晚期,与病魔抗争了两年,今年夏天刚过七十的她带着对陈老师的无限眷恋和怀念盍然离世。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丧偶是导致老人提前死亡的重大心理因素,老人在配偶死亡后两年内的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7倍。丧偶老人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前阶段的过度忧伤和后阶段的孤独无助,许多老人一时很难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对家人亲友而言,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非常重要;对老人而言,未来的生活更重要,自己努力调整好心态才能让生活良性运转起来。记忆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电影,在这些镜头一遍又一遍的回放中,逝者的形象和过去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完美,生者要把这种美好的记忆化作动力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二)老年婚变,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年人丧偶或者离异后再婚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老年婚变近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
笔者认识一对退休老夫妻,男方曾经是高校的行政部门领导,女方是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对于两个人来说,无论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取向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女方在家中占主导地位。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彼此难以真心相待,只因各自事业的发展及子女的成长勉强维系着夫妻关系。退休后,女方经常到国外与子女相聚,男方如同出笼的鸟儿,他们聚少离多,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离婚。
刚刚获得自由的离异老人很快会被现实所困扰。目前,在我国退休老年人既不具备殷实的资金储蓄,也不具备多套房子的实力,因此一旦分开,将意味着一方失去居所。老无所居、老无所依,加之再婚的巨大风险及病魔的袭击,会使老年生活大打折扣。因此老年夫妻要学会宽容、赞美而不是苛责、忌恨。前所述的高校老领导离婚时被净身出户,如今漂荡异乡孤苦惆怅,偶尔借住子女及亲友家中也难以摆脱晚年的凄凉。所以老年人选择离异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没有本钱让老年人去折腾,中国有句老话,有个当官的儿不如有个要饭的伴。
(三)老来丧子,使老年生活遭受巨大打击
邻居赵阿姨生活历经挫折,中年时,爱人在部队因工牺牲,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子女,靠国家抚恤金和部队服务社工作养大了三个孩子。刚刚退休,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得了肺癌去世。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赵阿姨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她见人就诉苦,起初大家基于同情耐心听她唠叨,听她诉说着自己的悲痛,久之大家都把她看成了祥林嫂,认为她脑子出了毛病。幸好赵阿姨有两个女儿,轮流把她带到所在的城市中生活,让她融入新的生活圈子,接触新的朋友,改变生活环境,培养新的生活情趣。通过半年努力,赵阿姨明显有了好转,性情开朗,乐于助人的赵阿姨重新得到了大家的接纳。
专家提醒,老人一旦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强烈的生活事件,容易引发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所幸的是赵阿姨有两个女儿,现实中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据统计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如今失独老人已超百万。
二、直面未来,共同关注老年生活
老年人经历人生的“多事之秋”后,原来的生活方式被改变,孤独和绝望的情绪非常强烈。因为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也相应减退,一旦遭到打击,便不宜建立新的平衡生活,持续下去就会引发各种问题。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社会,能有未雨绸缪的“老年战略”,才会让老年人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亲情给力
家庭关心必不可少。经过我们多方了解对比发现,同儿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相比,空巢老人因为丧偶或婚变或丧子更容易感染疾病和敏感多疑,他们特别需要家人的陪伴和关心,需要家人的认可和重视,需要家人的倾听和尊重。因此亲人的安慰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心理支持。当代高校老年人在经济方面均有保障,其精神方面较为匮乏,许多子女移居国外,空巢家庭较为普遍,尤其因丧偶等问题内心孤独的非常多,特别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呵护,一天当中能接到亲人及朋友的一个电话问候就仿佛见到了一次阳光,无比的温暖和开心,吃饭都感到无比的香甜可口,反之日子无比的寂寞和难忍。所以做子女的无论多忙,都要经常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或者电话问候,让老人时刻感到亲人的牵挂。
(二)自身强大
老人不仅需要家人的关心,更需要自己变得自立。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培养些爱好,让自己的精神更健康,晚年会更幸福。首先应说服自己适应现实,冷静地劝慰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其次,要避免自责,老年人出现问题后,多数会自责,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这会削弱机体免疫功能,诱发其他躯体疾病,要尽量避免让这种情绪困扰自己。
我校一位离休干部,在他97岁离世时,他的配偶鄱老师也将近80岁。鄱老的退休生活几乎都花在了照顾这位离休干部身上,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爱好,年轻时她在延安是文工团员。当这位离休老干部去世后,鄱老积极走出家门,投入到老年文化活动中去,参加老年合唱团、老年广场舞班,与朋友结伴郊游,享受着每一天的晚年生活,让人仿佛看到曾经在延安美丽可爱的文工团员的影子。
(三)社会关注
电视剧《老有所依》、电影《逃离养老院》和宣传片《我的父母亲》等,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态,除了关爱他们的身体状况,更让我们走进他们孤寂的内心,洞察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人老了,家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反映出了进入“多事之秋”的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更让社会反思,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老年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保障、有尊严地进入晚年。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注释】
[1]本文原载聂耀华主编:《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本书转载时作了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