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源泉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源泉

时间:2024-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极是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极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都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进行的生产,就叫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讲,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假定资本家预付资本 10000 元,其中不变资本 8000 元,可变资本为 2000 元。假设剩余价值率为 100%,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出的产品价值为 8000 元 ( c) +2000 元 ( v) +2000 元 ( m) =12000 元。资本家把 2000 元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下一次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还是 10000 元,仍然生产出价值 12000 元的产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用来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前一个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它以工资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新价值的其余部分,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不管资本家的最初资本从何而来,经过若干次再生产过程以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会把他原有的资本耗尽,他现有的资本都是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累积而来。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了恢复被消耗了的劳动力以及养育出下一代新的劳动力,以便连续不断地出卖给资本家。因此,工人的个人消费本质上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也说明,工人即使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也如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如上例,资本家把 2000 元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另一半按原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作为追加资本加到原有资本上。这样,第二年的资本总额便增加到 11000 元,其中 8800 元为不变资本,2200 元为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第二年生产的产品价值为 8800 元( c) + 2200 元( v) +2200 元( m) = 13200 元,生产规模比上一年扩大了 10% 。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第一,资本家这一次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只不过是上一次从工人身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这种交换是等价的,但实际上资本家什么也没有付出。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说,资本家不仅无偿地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新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不是由资本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扩大更生产。这样,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就成了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所以,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凡是能够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素,也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量应相应降低,这不仅影响相对剩余价值量,而且资本家可以在他所享用的消费品不减少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个人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金。

第三,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所使用的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消耗的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它们之间的差额越大,提供无偿服务的劳动资料就越多,有利于资本积累。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获取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大,资本积累的规模也会越大。

三、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 C∶V 表示。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减少,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例如,某资本家有 10000 元资本,一次生产过程后他可以获得 2000 元的剩余价值,如果他把其中的 1000 元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余的 1000 元再转化为资本。这样,他的资本总额就由 10000 元增加到 11000 元。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改进生产技术装备,增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更可以广泛得到发展,这大大加速了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大资本的力量增长得更快,在竞争中就越容易击败中小资本;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规模,加速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又是有区别的。①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 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或联合。②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③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 而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出现了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这两个相反方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劳动者失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这种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 “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①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中,产业后备军就像一个贮存劳动力的 “蓄水池”,可以随时调节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②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大量过剩人口使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迫使他们提高劳动强度或接受其他种种苛刻条件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扩大了资本积累,随之而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旧的产业逐渐衰落,而一些新的产业逐渐兴起。这一结构的变化不仅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而且使衰落的部门中被解雇的职工因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较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难以重新就业。这就是所谓的 “结构性失业”。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过剩人口,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不是缓解了,而是进一步加剧了。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日益贫困化,他们所受的剥削日益加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这种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指出: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1

由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出现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 另一方面出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思考与练习

1.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5. 如何全面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马克思: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707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