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历史遗迹
一、普化寺
普化寺位于贡山县北部丙中洛乡亦可当村,是怒江州境内唯一的喇嘛寺。普化寺原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佐钦寺,与中甸(现香格里拉)的承恩喇嘛寺关系密切,同属藏传佛教宁玛教派。
怒江地区的藏传佛教由佐钦寺喇嘛杜建功于清乾隆初年传入。乾隆三十年(1765年),松娄喇嘛在贡山甲查姆桶地正式建寺,原为草顶房,取名“飞来寺”。清光绪年间,兰雀活格喇嘛从外地请来各种工匠艺人,重新建寺,将原来的草顶房改建为土木结构的瓦房。1873年喇嘛寺建成,并改称为“普化寺”。
怒江州境内唯一的喇嘛寺——普化寺 摄影:彭义良
普化寺坐西朝东,倚山面水,居高临下。寺南怒山蜿蜒起伏,寺北怒江两岸高山奔跃。普化寺占地约3000平方米,正殿高10米左右,重檐,歇山顶,三层,有钻尖顶、金瓦飞角。通面阔16.30米,进深15.60米,台基高1.30米,殿内有8根四方形空心中柱。殿内还有宁玛教所供奉的以“出世本尊”“世间教学”为内容的雕塑和彩壁神像。正殿左院为客房,右院为藏经楼和更室,穿过更室可进到喇嘛静室。除正殿外,其余建筑均为二层。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化寺大部分殿堂被毁坏,后经修复,但仍不如昔。现存正殿一层,卧室一幢,房顶全换成了盖石板。殿内雕塑已无一保存,只有四壁部分图案还能辨认,有7幅工笔重彩的宁玛教图,画高3米、宽2.20米,还有2幅千佛图。殿外墙壁留有四大天王图。
普化寺在建筑艺术上表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精湛的艺术,是贡山民族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1990年,普化寺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化寺现有1位活佛、20多位喇嘛。
二、白汉洛教堂
白汉洛教堂位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任安守修建。白汉洛教堂占地454平方米,为中西结合的木结构建筑。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为民间用拱形窗,三层为钟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旧历七月十九日,当地群众举行反洋教起义,烧毁教堂,该事件史称“白汉洛教案”。现存建筑是任安守用清政府赔偿款重建的。任安守于1937年去世,葬于丙中洛重丁教堂旁。
白汉洛教堂 摄影:彭义良
三、石门雄关
石门雄关的怒族地名为“乃仍强”。怒语中,“乃仍”为“仙和洞”的意思,“强”为“关口”的意思,合为“仙人也难通过的关口”。石门雄关在丙中洛乡政府驻地丙中洛西北2.5千米处。江西石门关有两个仙人洞,江东石门关有一个仙人洞,洞壁上均刻有藏文经文。江东石门上还刻有一尊佛像。石门雄关的崖顶上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每年自己脱壳一次,较高的有5~6米,一般的在1~2米。据专家考证,此为世界仅有稀有植物,目前仅存数百株。石门关有茶马古道。2003年在崖壁上还出现过蟒群出动的神秘景象。
四、兔峨土司衙署
兔峨土司衙署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修建,位于澜沧江西岸、兔峨河东南面的小山梁上,坐南朝北,为一进二堂三院落、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风格建筑。该建筑雕梁画栋、富丽豪华,属梁柱结构,均衡对称的庭院布局,共有房屋54间,占地面积990平方米。衙署外墙四周墨香流溢,犹如画廊诗壁。衙署正堂为土司办公处及眷属住房,二堂为署官办公处和审理案犯的大堂,头门是警卫值班室及监牢。1951年土司衙署被兔峨粮管所占用,为全国唯一保存至今的白族土司衙署。1986年6月30日,兰坪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兰坪县政府决定将兔峨土司衙署建筑交由兔峨乡政府管理、保护,安排乡文化站迁入并开展活动。1998年,兔峨土司衙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在云南省和怒江州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1万元,对衙署的前大门、照壁、石阶及部分破损处进行了修复。
五、新石器遗址
20世纪50年代,云南民族调查组在怒族聚居的村寨周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些遗物主要有磨光石斧(穿孔)、有柄磨光石斧、石锄、石锛、石碓、石镞等。发现地点主要在福贡县上帕镇木古甲村一带,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甲加村一带和罗宜益村、孔同村一带。目前,部分遗物被怒江州文物所收藏。以上3个地带发现的遗物形状较为相近,这说明它们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共同族体的遗物。此外,在福贡县上帕一带和利沙底一带,也发现了石斧、石磨棒和陶器;在怒江最上游的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松塔和龙普一带,也发现了葫芦形的罐,在松塔村外河边的台地上还出土了呈柳叶形状的石箭头。1957年在木古甲一带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中,还伴有两把铜斧,铜斧为冷锻红铜。这些遗物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地带的先民曾经过着原始的狩猎和粗放的农业经济生活。
除上述新石器遗址外,在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南面200米处,还发现了一个古窑址。该窑长5米、宽2米、深1.8米,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六、怒族地区古代岩画艺术
怒族的古文化艺术遗迹主要是古岩画。目前,考古发现有两处。
托平古岩画
(一)托平古岩画
托平古岩画位于匹河乡托平村吴符寨西南方向2千米处的吴符岩穴内。岩壁上共有15幅图像,其中12幅在穴内不曾受到日晒雨淋和风化,图像还基本完整,主要内容是山、河、日、人、鸟等原始图像。有的画面结构简单,有的画面结构复杂。
腊斯底古崖壁画 摄影:罗合金
腊斯底古崖壁画
(二)腊斯底古崖壁画
腊斯底古崖壁画位于匹河乡果科村腊户翁都寨东南方1.5千米处,腊斯底寨西南侧洼地里的悬崖峭壁上。此处崖壁高约15米、宽约50米,崖画主要分布在崖壁下半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画面长12米,第二部分画面长2米,第三部分画面长1米。崖面绘有天、地、日、动物等图像,有的形似男子,有的却无法辨出是何种造型。
七、怒族地区古代丧葬遗迹
居住在匹河一带的怒族老人讲,怒族曾经有过火葬的习俗,这一说法被考古人员发现并得以证实。据考古发现,古代怒族有21个火葬场,其中最明显的有3个。一是在匹河乡托平村南侧1千米处有一个古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6米、宽4米,如今仍有大量的火化后的碎骨片,有火化骨和泥土混合物。用于焚烧尸体的石板还存在,并且可辨出被烟熏黑的痕迹。二是匹河乡普乐村东面1千米处的台地上有一个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7米、宽4米,目前仍存有少量的火化后的碎骨。三是匹河乡果科村东面2千米处有一个古火葬场。这个火葬场长7米、宽5米,虽已开辟为驿道,但仍可见到火化后的尸骨碎片及火化物与泥土混合物层。
八、碧江旧城原碧江县府所在地知子罗,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山腰,海拔2000米。从1914年开始建设,1949年6月10日~1986年12月25日为碧江县人民政府驻地。1954~1973年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驻地。1986年碧江县被撤销后,留下一座旧城。这里地势高,站在“八角楼”登台瞭望,怒江峡谷尽收眼底。天气晴朗时还能看到距此百千米处的利沙底乡(现改名为“石月亮乡”)境内的“石月亮”。碧江旧城内留有许多毛主席画像,有知子罗山体滑坡遗址和建于1914年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碧江民国时期设治局遗址,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0296部队团部遗址。
知子罗八角楼 摄影:罗金合
【注释】
[1]将荒山上的林木、荆棘、茅草用砍刀砍下,然后用火烧掉而开垦的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