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郑哲敏在1948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力学。一年后,他取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钱学森的博士生。郑哲敏取得博士学位后,也希望能尽快回到祖国,却遭到美国政府的多方阻挠。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协议,郑哲敏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前,钱学森特意给郑哲敏饯行。钱学森认为,要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建立一个桥梁,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新的理念,应当走在工程技术的前面,而不是跟在工程后面。回国后,郑哲敏先到中科院数学所任副研究员。同年年底,钱学森也返回了祖国。他随即参加钱学森创建力学所的工作。1956年,郑哲敏被任命为该所弹性力学组组长,研究水坝抗震。20世纪60年代初,钱学森交给郑哲敏一项重要任务,研究爆炸的理论和应用。钱学森认为,爆炸力学对开路、开矿都非常有用,是国家所需要的重要科学理论。从那时起,40多年来,郑哲敏在研究解决爆炸加工、爆破、核爆炸、爆破安全、高速运动的稳定性以及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等问题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素材解读
适用主题一:青年学子应该报效自己的祖国
这一论据,可以从青年学子应该报效自己的祖国去分析。钱学森、郑哲敏他们学成之后归国服务,一生辛苦工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人们的敬仰。
适用主题二:有了目标后,要坚持下去
这一论据,还可以从有了目标后要坚持下去的角度进行分析。郑哲敏自从领到研究爆炸力学的任务后,40多年一直坚持研究,对很多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最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关链接
学以致用
郑哲敏坚持贯彻学以致用以及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他始终着眼于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郑哲敏多次出差大西北,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西北缺水,那里是大片黄土或戈壁滩,很少有绿洲。如果接连几天下雨,光秃秃的土地留不住水,经过大水冲刷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为此,郑哲敏心里一直感到不安,经常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1983年开始,他不断听取水利部门的报告,并特地去考察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收集并带回了有关加州水资源的分布和治理的详细资料,还两次组织科研人员去西南和西北考察自然环境。1985年,他正式提出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1988年,我国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环境力学研究室。现在,我国的力学界已经和地学界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朝着发展环境力学的方向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