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

时间:2024-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藏锋”和(或)“露锋”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这种厚积薄发、圆润厚重之剑方可称为神器。显示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历代书法家多采用藏锋的笔法,他们没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却以他们的和谐与平稳成就美名。在曾巩于晚年所写的告诫后生的文字中,我们也能看出其对于自己过于“藏锋”的后悔。

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

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藏锋”和(或)“露锋”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根据材料,首先要明确“锋”的比喻义。“锋”,即锋芒,喻才华。“藏锋”,即才不外现,大气包举,大智若愚,沉静,内敛。“露锋”,即一展其才,一逞其能,锋芒毕露,张扬,高举。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由此,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由“藏锋”可联想到“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由“露锋”可联想到“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处理好“藏锋”与“露锋”间的关系,“藏锋”与“露锋”并无优劣,关键在一“善”字,即要善于把握“藏锋”和“露锋”的时机;成大器的条件不在于“藏锋”或是“露锋”,而在于能否把握其“度”。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北京大学2010级学生刘永伟说:

我比较钟情于在开头设置一个悬念,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具有神秘色彩。要提醒同学们的是,设置悬念要注意把握尺度,既不可以太过于浅白,又不可以太玄妙,以致让人无法参透。

范文展示

重剑无锋

◆李书易

读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人,应该都知道杨过那柄来自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剑家对其评价曰“重剑无锋,大巧若工”。重剑果然无锋?未必。它的厚重、无锋即是最利的锋芒。在这把剑上,藏锋与露锋成为一个整体。(以设问修辞,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藏锋与露锋是一个整体的观点。【设问修辞】)

宝剑出鞘,寒光闪耀,然而不多久便渐趋黯淡。古人云:强极则辱。露锋芒时不知道养锐,观其自身又厚积不足,所以只是利。而越王勾践剑,朴实沉厚,无需剑鞘,锋芒似缺,却气吹发断,越千年而不朽。这种厚积薄发、圆润厚重之剑方可称为神器。

铸剑之道亦是为人之道。当藏锋时沉厚,露锋时锋利,必能如重剑般朴实,一挥即可,无往而不胜。

重剑无锋先要重。杜子美非生而为诗圣,香菱也不是生来只能当香菱,只是所积底蕴有所不同。所以当香菱接受黛玉指点,先通读李太白、杜工部全集后,其诗也飘飘然有了些文人之风。北冥有池,其不知几千里也,故鲲鹏栖焉。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先拥有大海般的广阔,才可能包容风雨雷电,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所以厚积为先。

厚积后才能无锋自利。周恩来总理为亿万人敬仰,他为人谦逊、温和、质朴,却从未有人说他懦弱,为何?听听他对尼克松的“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低头弯腰走路呢?”这一问题的回应吧——周总理只是笑着淡淡地说“因为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多么精妙的回答!看似没有严词激辩,却结结实实地给予狂妄的美国人以沉重一击,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尊严,更是升华了一个大国优雅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露锋。

然而当今,真正做到厚重无锋的人不多了。整日充耳的就是哪一个人一跃成名,过不多久其人就在哀叹自己风光不再。不是唇枪舌剑地去炒作,就是凭那些低俗的自编自演以博一笑,使人不禁嗟叹季羡林百年之后中国将再无国学大师。唉,人心若此,非唯国学的没落,更是一种大巧不工的精神的颓丧。

当我们期冀着像比尔·盖茨一样功成名就,是否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盖茨一样千金散尽投身慈善事业?当一些人对成名趋之若鹜,是否知道声名过盛,就会变成明日黄花?(通过反问修辞,鲜明地揭示了当下人们只想成名的浮躁心态。【反问修辞】)确实,我感到周遭剑气纵横,然而利刃断裂之声也不绝于耳。

不应让“重剑无锋”成为一个武侠的代名词。而应将之树立为一个社会人们“藏锋”“露锋”的基本观念,踏实地去耕耘,质朴地去追求梦想,侠之大者不远了,民族的复兴也不远了。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观点深刻:“重剑无锋,无锋即是最利的锋芒”这一观点不只是简明,不只是确切,更主要的是它以深刻的辩证思想,道破了“藏”与“露”的密切联系,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然后作者依次论述了“重剑”之“重”,论述了“厚积”之“利”,抨击社会风气的浮躁,感慨民族精神的萎靡——使观点由鲜明到深刻到感动人心到深入人心。

(2)内容厚重:为了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引述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历史传奇、现代小说、古代英杰、当代名人、政治家、文学家……显示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亦“藏”亦“露”

◆孟 槐

古人之论与现代人之说并无矛盾。成功的关键在于“善藏”与“善露”,讲究的是原则与度。

藏锋在书法的行笔上体现为笔尖永远处于笔画中心位置并在收笔时往回运呈上势,留于纸上的墨痕为中深旁淡,有良好的开始与完美的结束。这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认为藏锋的精髓在于其对准则的把握与控制,这显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书法家多采用藏锋的笔法,他们没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却以他们的和谐与平稳成就美名。这样的姿态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颜回坚持真我、追求真理而“不改其乐”,内敛,执着,这样的人生在他和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快乐的。(引用孔子的话,通过颜回的例子,揭示了藏锋者因为和谐平稳而成就美名的道理。【引用修辞】)

而历史上的士大夫们,有时也因为过于“藏锋”而使其人生志向与价值得不到体现。在曾巩于晚年所写的告诫后生的文字中,我们也能看出其对于自己过于“藏锋”的后悔。所以“藏锋”也需要恰到好处。稍微回收笔势能“包其气”即可,切勿压制了“气”的彰显。

相较于正统的“藏锋”,“露锋”应该更能体现出书法的气势与魂魄。米芾作品以灵动出名,其不拘泥于世的个性注定其书法的“露”的特征。然而,如果不是其“露锋”恰到好处,在达到“纵其神”之时及时收笔,恐怕也难以成就美名。古语有云:“过犹不及。”“露锋”的关键在于“纵其神”的同时也能“包其气”,而非过度以使其行为沦为妄为。

眼睛扫过科学史,就看到那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早在年轻时便以“牛顿三定律”闻名于世,而他却因“露锋”过盛,导致了对于光的研究不断失败,晚年备尝人生的失意。(通过牛顿不同阶段科学成就的对比,揭示了露锋也需要有度的道理。【对比修辞】)锋过露,神过纵,生命也就失去了章法与韵味。

“藏”与“露”的恰当结合,自然就是最好的平衡了。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观赏这幅珍品,你能看到情纵之处有神气之包容,潇洒自如时又自有整体的格局——于是,你不禁感慨其藏锋之含蓄与露锋之狂放相得益彰……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方名篇!

看如今天下形势,“和谐”一词深入人心。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无论是友好睦邻、关注民生,还是在原则问题上的丝毫不让,无不是遵循了道理、规律,合情亦合理。温婉含蓄与针锋相对,“锋”之“藏”与“露”,恰当,自如。是为平衡,是为艺术

对于我们每个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姿态。内敛以“藏锋”,彰显以“露锋”,二者完美结合必将书写温暖快乐而一往无前的人生。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观点鲜明:文章观点鲜明,揭示了“藏锋”与“露锋”应恰当地结合的道理。整篇文章以书法的“藏”与“露”为贯穿全文之线,且线之末段为书圣王羲之,从而带动了对“藏”“露”的内涵以及二者结合的思考。

(2)层次清晰:文章层次上不断推进,以“度”为总领,由“藏”与“露”各自的优势,谈及“过犹不及”,自然说到了二者的融合,并结合当下的实际,评价我国对内、对外的恰当举措,实则对自己的观点作了再一次的强调与升华。

“藏锋”,为了更好地“露锋”

◆李 林

“宝剑锋从磨砺出。”“藏锋”是出鞘前的磨砺,而“露锋”则是磨砺后的闪耀。

俗语云“枪打出头鸟”,(引用俗语,简洁明了地揭示了人们甘于藏锋的原因。【引用修辞】)一个人如果锋芒毕露,难免会招来非议,甚至是杀身之祸。这或许就是有些人甘于“藏锋”的原因。

但是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如果一味地躲避,埋藏自己的锋芒,对己是智慧才华的埋没,而对社会则是更为严重的损失。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没有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而是依然“躬耕于南阳”。又怎么会有日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魏征不是直言进谏,敢言他人之不敢言,而是趋炎附势,唯唯诺诺,恐怕日后为人们称道的“贞观之治”也会有所不足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诸葛亮,拥有他那般超群绝伦的智慧,也并非所有人都是魏征,拥有他那般气贯长虹的勇气,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藏锋”。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从高处着眼,把它当作是“露锋”前的磨砺,心境将会大不相同。就个人而言,我如今是一名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这段备考期是一段艰辛的过程,但是如果把高考当作是一场“战争”,现在的磨砺是为了战场上的闪耀,就不会有过多的埋怨。甚至,有时我还会为了人生之剑越磨越利而欣喜不已——为了那个“露锋”的日子。

到了真正有资本“露锋”的时候,还是难免会有旁人的指指点点,但是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不合理的批评往往是掩饰了的赞美”,那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别人的眼红嫉妒,嫉妒你的才华,嫉妒你的能力,嫉妒你的成就……(通过“嫉妒……”句式形成排比,揭示了眼红者批评露锋者的原因。【排比修辞】)

此时你无需害怕,无需惊慌,而是应该更加坚定地展露出你的光芒。你是否见到雨后的彩虹?那便是人们的心田在见到你的锋芒后在为之赞美,为之欣喜。这不仅仅只是为了你自己的人生。你可曾想过,你的一己之力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们,那时你还会继续“藏锋”而害怕“露锋”吗?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水稻亩产量,在那之前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的。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具备了“露锋”的资本之后,不怕质疑,不怕试验。距离成功,你所需要的只是善于“露锋”。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姜蕾说:

我想说的是,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在“藏锋”时磨砺,接受锤炼;在“露锋”时闪耀,照耀人间。在遭受磨难时,记住藏锋是为了更好地露锋;在锋芒毕露时,记住藏锋时的磨难,方能完善自身,兼济天下。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明确。“藏锋”还是“露锋”,既是种生活方式,更是种生活态度。作者开篇明旨,单刀直入,不枝不蔓,可谓爽利快捷。以诸葛亮、魏征二例,进行正面论证,例子妥帖。结尾于辩证中有昭示,于理性中有激情,思辩的思想意识令人心动!

(2)层次清晰:开篇一句“枪打出头鸟”,以俗语引入论证,先谈“藏锋”之理,再谈“露锋”之需,可谓章法分明,文脉井然。第四段笔锋陡转,切中要旨,第五段中作者不失时机联系自己,联系现实,颇具时代感。更可贵的是,作者还藉此体现了一个高三学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读后令人振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