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守护心灵之岛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守护心灵之岛

时间:2024-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称心如意的是那个旷世奇人黄东邪,他有一个自己的岛,外人的进入是不被允许的。请以“守护心灵之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而话题中的“岛”是个比喻;心灵是修饰语,限定了范围;守护是行为,指明了写作的角度。湖中美景遍布,纵无黄东邪明月秋风,但却具有别具一格之闲情志趣。与鱼共乐,与水共流,守望心灵净土,追逐“岛”上千重浪,浪飞湖畔。与文同伴,与书同乐,守望心中净土,勇逐“岛”上千重浪,浪遏飞舟。

有学者在评价金庸时认为,一部射雕,表面上是写武侠,骨子里却全是写至情至性的文人。最称心如意的是那个旷世奇人黄东邪,他有一个自己的岛,外人的进入是不被允许的。这岛上桃花盛开,山石奇秀,他有箫、有剑、有明月、有好风、有爱女、有一望无际的大海……难怪有人说,做人一定要学黄东邪:你可以顽皮,你可以偶尔犯点邪气,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你的美丽的岛。

请以“守护心灵之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标题自拟。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材料给出的材料很多,如黄东邪“有一个自己的岛,外人的进入是不被允许的”“做人一定要学黄东邪:你可以顽皮,你可以偶尔犯点邪气,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你的美丽的岛”;等等。而话题中的“岛”是个比喻;心灵是修饰语,限定了范围;守护是行为,指明了写作的角度。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将材料和话题结合在一起,可以找到贴切的立意角度: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个性、爱好、兴趣……),做至情至性的人,活出真我(个性)的风采,等等。

范文展示

最喜“岛”上千重浪

◆舒 畅

黄东邪英姿飒爽,面对江湖险荡,独自居于海岛,欣赏海岛田园风光浪迹天涯。纵金庸之说纯属虚构,但世间确有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隐于乐土,活在当下。

深阔的丛林,隐约见到七位文人饮酒而歌,时而吟唱,时而舞蹈,沉醉至此,竟不知有人来也。中有一人,脱衣裸于地,抱酒而对天长啸,不拘礼节,只为心中畅快。只有一人,伴奏《广陵散》,时而轻快,时而迟缓,情绪波动不已。歌声不绝如缕,传出林外。丛林便是“岛”,七贤倚林而歌,倚土而喝,与林中鸟共谱美曲。(把竹林比成“岛”,林中鸟和竹林七贤一起共谱美曲,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他们不拘礼节、忠于内心的个性特征。【比喻、拟人修辞】)守望心灵净土,共逐“岛”上千重浪,浪遏世俗。

瞬时,一位年青人栖息在瓦尔登湖,垂钓溪边,面朝天空。湖中美景遍布,纵无黄东邪明月秋风,但却具有别具一格之闲情志趣。他日落方息,陶冶心中净土,全不知湖外之世,一心只为闲适。他言:孤独为他一生伴侣,他至今未找到比它更美好的生活伴侣。他心知多余的财富只会买来多余的东西,不如适可而止,放下当前事务,静心享受湖中风光。与鱼共乐,与水共流,守望心灵净土,追逐“岛”上千重浪,浪飞湖畔。

时光荏苒,当今亦不乏黄老邪之类人士。季老,昔日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尝尽世间苦辣。他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草多。纵生活无情,他仍潜心钻研巴利文、梵文等多种语言,世间大师难以与之媲美。他笔耕不辍,笔下道德文章,心怀良璞美玉,只追求自己心中净土。(以“良璞美玉”比喻理想追求,形象地写出了季老心灵的高洁。【比喻修辞】)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再现老邪作风。与文同伴,与书同乐,守望心中净土,勇逐“岛”上千重浪,浪遏飞舟。

诚然,此三者皆怀梦想。纵世间对他不公,他亦无怨言。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岛”,“岛”内事物应有尽有,为他们个人专属,纵有人进入,只会落个迷途失踪、不知归路的下场。此时,“岛”上桃花始盛开,春光乍现,我闭目思之,隐隐约约又看到他们在自己的净土上畅谈心声,守望梦想,驾着理想的小舟,划着桨儿,慢慢漂流在远离尘嚣俗土的方向去,久久才消失。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立意选材:“岛”为心灵净土,矢志不移。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和材料的用意,非常切题。选取“竹林七贤”、梭罗和季羡林大师三例来阐释观点,有典型的代表性,阐释贴切到位。

(2)语言简练:文章语言简洁凝练,表达干净明了。如“放下当前事务,静心享受湖中风光。与鱼共乐,与水共流”,“他笔耕不辍,笔下道德文章,心怀良璞美玉”,“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等,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我的文学天堂

◆李 博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轻轻地迈步,走入我的文学天堂。

它,是一个别样的小天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在这里绽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在这里蔓延;“晴空一鹤排云上,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意在这里荡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风在这里徘徊。(引用诗词名句,形象地写出了文学天堂的美好。【引用修辞】)

它,是一个别人无法进入的,只属于我的美丽的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的回报;“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词人的寂寞。在这个文学小天堂里,我读懂了文学的韵味。

它,让我品味到了文学的魅力,让我读懂某些人生哲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我读懂坚强与不屈;“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让我体会到时间的珍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明白即便是“行路难”亦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让我读懂了人生需要小步小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明白我的未来不是梦。

屈原在《楚辞》离歌声中,怀沙江,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陶潜在误入尘网的悔恨中,守拙归园田,用真性情守护个性的孤傲;苏轼在夜月赤壁前,放手著文章,用豪情解读如梦人生。这一切,都是文学天堂给我的解读。打开每一扇窗,我都会懂得生命如此美妙,天堂如此美丽。

我看到了:苍鹰振翅,是在经过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坠落之后;青松挺立,是在经过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之后;寒梅傲雪,是在经过了无数次风雪的冰冻和掩埋之后。(以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自然现象说明人生哲理,意蕴深厚。【排比修辞】)同时,我在文学天堂里看到,坚强不屈的我,是在经过高中三年最有意义的磨炼与鞭答之后塑造而成的,我在这,有笑有泪,有甜有苦,有情有恨,更有一份锐直的刚气。

我的文学天堂,让我读懂了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我将在这个只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堂里去拼出成功的我!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底蕴深厚:或许基于对文学的爱好,或许更得益于对语文教材中名篇名句的积累,作者对名言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样很自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2)语言生动:作者巧妙地把“心灵之岛”阐述为“我的文学天堂”,形象而贴切。同时,在行文中,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致地描写文学天堂的美好,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心存莲花

◆田 琳

我心中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一刚一柔如此交融,故,坚若冷石,心中仍存柔弱莲花。

——题记

生活中,有时不是缺少宁静,而是缺少体会;不是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闲庭信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这是何等的境界!弘一大师虽有家国之痛,但心中仍有如莲般的宁静岛屿,不为外物所动,何其美好!如此,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以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心存美好,去寻找内心宁静,就能获得生活真谛。【反问修辞】)

“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走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用“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意为我们开辟了一重新境界。他虽叛逆,但心中仍存一朵傲气红莲,那便是他内心的诗意。如此,他问遍了佛理,率性自然地活着

但如今,我们的宁静早已不知所踪。“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整日为名上下奔窜,为利左右窜奔。许多人的心中早就没有了宁静,没有了那枝只属于你的莲花。更何况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恐怕连李白、杜甫都难以抵挡迪奥或奥迪的诱惑,(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生活现实:诗意已远离现代人的生活。【幽默讽刺】)我们的诗意早已缺失。间或的“伪诗意”窜出,只能被人耻笑,让人痛心。远有“羊羔体”,近有“文化故里”之争,内有程式化的新闻报道,外有“要正面宣传”的独断……如此种种,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究其根本,还是对于宁静的体会与诗意的发现的缺失。为自己留一个空间,在心中种上美好的莲花,唤回内心的本真,是在这个社会之中不被丑化、物化的根本方法。

日本法师吉田兼好有这么一句话:“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遵循万物的宁静的天道,诗意地栖居,才是找到这个社会之中的桃花源。而我,甘愿为一株辛夷坞的芙蓉,开在世间种种圆满的规则之外,心怀宁静与诗意,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走出小我,成就大我。栖息在这现代人都需要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宁静自然。故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上海交大2011级学生张欣说:

愿望表达法,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把作者的主观愿望和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很多同学都用这种方法来结尾。我认为这样可以感染读者、拓宽意境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境界高远:思想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厚度。加以援引佛例论述之时,作者情注之际,如痴如醉,溢于言表,纵使遁入空门之士未必有也,着实令人心生敬畏!

(2)视角独特:文章选材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佛人佛事解读供料,宕开一境,沁人心脾。小作者虽非佛中人,显然已阅佛中事,似悟佛中理。佛人,佛事,佛言,佛理,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切中肯綮,字字使人心宕,令读者汗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