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家乡的文化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家乡的文化

时间:2024-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某电视台“家乡的文化”系列节目正在播出,假如你的家乡也准备搞这项活动,你觉得什么才是家乡文化的代表呢?请以“家乡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而“文化”的范围又非常的广泛,具体分为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有着如此平民化的巷名,小巷子中的文化气质自然是与世无争的淡然。在比较中,厦门小巷文化的特点更加清晰。杭州之所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就是因为这龙井。

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某电视台“家乡的文化”系列节目正在播出,假如你的家乡也准备搞这项活动,你觉得什么才是家乡文化的代表呢?

请以“家乡的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家乡”是让每一个人都心动不已的话题。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山山水水早已深深印入我们的心底。而“文化”的范围又非常的广泛,具体分为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等。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根据前面对话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展示家乡的某种文化,突出其独特性;或者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角度,揭示家乡的文化底蕴;或者表现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或者体会家乡文化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

范文展示

小巷文化

◆徐立宇

厦门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面积不大,再加上地势高低不平,古代的厦门只有以提督府为中心,纵横三十里许的范围。这么小的范围,自然用不着什么宽敞的“官道”,于是在一座座平房的夹缝中,专为厦门这种小城市设计的羊肠石板小道——巷子应运而生。

厦门的小巷子和那些平原城市中的胡同不同,它迂回辗转,九曲十八弯,用“羊肠”二字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巷子是迂回各异的,巷名自然也千奇百怪:打铁街、担水巷、局口街、新街仔、应(音)菜河,竟还有叫“杀狗墓”的巷子。不过虽说巷子的名称千奇百怪,但其中透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铁匠丁丁当当地打着铁,几个人担着水从巷中走过,准备午饭的妇女在河边洗着菜——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着如此平民化的巷名,小巷子中的文化气质自然是与世无争的淡然。若说北京的胡同文化是端庄的千金小姐,那么厦门的巷子文化便像是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她不食人间烟火,没有那种精明的官场气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巷子文化”比喻成“小家碧玉”,形象地揭示了厦门巷子文化的平民化特征。【比喻修辞】)漫步在老城区的深巷之中,踩在那略有些潮湿的石板路上,其间弥漫的悠闲、恬静的气息,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的输赢胜负,一切尘世间的喧嚣……

走在小巷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家门口的石桌前,泡上一壶茶,悠然自得地谈天。他们谈的内容,并不像北方人那样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所不含,家中小事、生活趣事、陈年往事,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有的人说厦门人不谈政治,诚然,厦门人的确很少谈政治,但绝对不是像那些人所想的因为不敢而不谈,在深受小巷文化影响的厦门人眼里,政治那东西太遥远了,在深巷之中,不需要也没有人想去谈那些离自己那么远的事,反正,茶还是那壶茶……

改革开放之后,住在巷子里的人陆陆续续搬进了公寓楼,但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巷子文化没有消失。在厦门人家里,客人一到必定奉上清茶一杯。碰上熟人来访,还会一边泡茶一边闲话家常,其情景便与巷中茶聚十分相似,一样的悠然自得。

客人来了要泡茶,即使没有客人,很多老厦门人在早晨起床后仍然有一个必修课……泡上一壶铁观音,边喝茶边欣赏晨景……工作再忙这一杯茶也非喝不可,恐怕,这也是小巷文化的一大表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带巷子的城市中成长的厦门人,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必将保留着这与世无争的巷子文化。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对比巧妙:文章多处运用比较手法突出厦门人小巷文化的特征,比如厦门小巷和那些平原城市中的胡同的比较,与北京胡同文化的比较,改革前后社会发展对厦门人的影响,等等。在比较中,厦门小巷文化的特点更加清晰。

(2)质朴清新:文章以质朴的语言,从小巷的命名、形状,厦门人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展示了厦门人的性情。在作者的笔下,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厦门小巷文化的独特风姿得到尽情展现。全文如一壶清茶,清幽可口,耐人寻味。

饮罢龙井方知深

◆杨青春

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未必能够看见西湖,或者新旧十景,也未必可以看到钱塘文化,但你可以直接看到另一种杭州文化——茶。(通过“未必看到”的杭州景色和“直接看到”的茶文化二者的对比,揭示了茶文化在杭州的普及。【对比修辞】)

几乎在每一处都可以看到茶楼的招牌。如今,在茶楼里可以喝到全国各地的好茶,可是更多人愿意品尝纯正的西湖龙井。饮一杯以天堂之水沏成的龙井茶,养生理气,涤荡心灵。杭州之所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就是因为这龙井。龙井产于西湖一带,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便孕育成了集“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于一身的绝品。加之西湖的文化,龙井茶可以说是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了。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上品。清代品茶名家赞誉龙井:“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通过引用品茶名家的话,准确地写出了龙井茶甘醇爽口、幽香四溢的特点。【引用修辞】)

有关龙井茶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天竺、灵隐皆佛门圣地,如此看来茶的推广与佛门也颇有渊源。明代居士“清课”也将“煮茗”排在第二,甚至位于“奉佛”“参禅”之前。荡却尘埃,涤却浮躁,沉淀思想,纯渝灵崖,乃茶之德也。

龙井之名始于宋。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狮峰山脚下正是北宋高僧辩才法师的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轼等文豪在龙井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轼的“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便是在赞美龙井茶。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龙井之名闻于元。虞集《游龙井》诗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龙井一带风景优美、幽静,又盛产好茶,加以清泉,自然是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居士结伴而来,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好不惬意。

龙井之名扬于明。明朝时龙井茶声明远播,开始为平常百姓饮用。明代诗人高应冕著有《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又有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此时龙井已被列为中国名茶。

龙井之名盛于清。学者郝懿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列为中国名茶之首,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淡而清”,“香而远”,久为人传道,二则离不开其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拥有的并不仅仅是作为好茶的价值,更加是一种古老文化的价值,包罗着杭州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俗风貌。

生在杭州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尝一杯清醇的龙井,在清香亦醉人的情调中整理自己的情感,享受生活的分分秒秒。品尝一杯龙井,穿越深沉的杭州龙井茶文化……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对比映衬:为了表现杭州龙井的特点,作者不但直接叙述其悠久的历史,还特别地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将杭州的茶文化和其他名茶对比,展示了龙井茶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

(2)层次清晰:文章层次清晰,作者从龙井茶的起源唐朝写起,依次写了龙井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示了龙井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层次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