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以“文化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话题“文化的反思”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反思”,“文化”是限定词语。因此立意的中心在于反思文化。此话题由前面的材料引出。材料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对比中蕴含着出题者的用意。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根据话题,结合材料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将现实和传统对比,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比较,寻找文化的出路;针对“星族”“韩流”等文化现象做深层次的思考;娱乐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等。
范文展示
中华——我的文化
◆李 念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大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排比修辞】)漫步在中华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落后的根源。【对比修辞】)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份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文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南开大学2011级学生邓前进说:
心理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写人的时候,我往往注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让人物一览无遗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意蕴深刻:文章意蕴深刻,语言富有表现力。开头别具情趣,结尾更是紧扣开头。尤其是“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不但呼应开头,而且暗示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选材精当:本文以中华文化为陈述对象,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感寄托于几个具体的代表,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通过对比,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优劣,清晰地展示出来。
苏三起解
◆张宁宇
人说现实已被绚丽多姿的霓虹熏染得光怪陆离,早已丧失了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和韵味。其实,在摇头感叹精粹的流失的同时,不妨细心感受一下新风,说不定那些被认为早已失去的经典,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一个“普照”,形象、生动、准确地揭示了经典如阳光般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事实。【用词准确】)
前不久,在被所谓的评论家们所不齿的明星演唱会上,一曲以京剧名段改编的歌曲备受瞩目。那位男歌手以纯正的京腔再次把《苏三起解》演绎得如行云流水。场下数万名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偶像,同时,也记住了也许连许多大人都早已忘记的“苏三”。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哀叹文化的流失,一次一次地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时,我们其实已经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不应该指望文化就这样沉寂下去,而应该看到,许多经典的东西正以充满活力的形式,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散播开来。我们不应该苦吟“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的愤世,而应畅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希望和决心。
看吧,电视剧《洛神》让许多年轻人能够熟记《洛神赋》全文;轮回乐队的《满江红》再次唱出了岳武穆的一腔报国之情;一曲西安音乐人的中国风歌曲《长恨歌》把白居易《长恨歌》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这数不清的清新元素,凝结着多少经典的珍珠,互相辉映,灿烂无比。我们实在不应该悲观,要相信我们的文化是会延续的,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我们富有深厚底蕴的汉字文化也在光大,不是说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语法错误连篇,毫无汉语美感”吗?听听《逍遥叹》《发如雪》等,你就知道汉语的精华还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没有流失。“笑叹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风雪”;“花儿似雪飞扬,历经生命里层层波浪,不见旧时村庄,梦里翻腾,无处刻画凄凉”……(通过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展示其深厚的意蕴美,驳斥了流行歌曲媚俗的观点。【引用修辞】)我们的流行歌曲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媚俗,相反却以美丽的文字,展现出美丽的文化。
人们不要再为文化的传承杞人忧天了,既然我们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应该相信它可以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就如《苏三起解》能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一样。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立意新颖:本文可谓此类话题作文中的另类。作者鼓角横吹,反弹琵琶,在一片抨击声中仔细寻找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文化的魅力,让读者精神为之一振。
(2)选材精当:作者选材精当,尤其是选用《苏三起解》这个文化经典。不但把《苏三起解》作为文章的论据,更是把它看作了文化经典传承的典范。当文章在“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歌唱中收束全文时,读者不禁拍案叫绝。
铭记文化
◆杨 静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而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通过对比,形象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人们追求流行、淡忘民族文化的现实。【对比修辞】)人们似乎对流行的、时尚的文化趋之若鹜,而对民族传统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诚然,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去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将遗忘文化的民族比喻成“失去了源头的溪流”“没有了根本的树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忘记传统文化的严重后果。【比喻修辞】)
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在我们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定到“神九”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既然我们知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却为何要用“1314520”来表达感情?我们自古至今就写着方块字,却为何要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铭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忘过去,让过去引领未来。因为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毕异、陆游、成吉思汗、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法国服装博览会上,中国女子身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漂亮服饰,赢得了世界美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文化赞不绝口时,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而我的弟弟第一次知道中国有这样伟大的文化时激动不已,第一次将他钟爱的日本动画片“驱逐出境”,手捧着《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中华文化叫好!
人类自从有了文化便拥有了灵魂。铭记文化,我们点亮思想;铭记中华,让她辉映历史的长河;铭记中华文化,让她也似太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人类灵魂的夜空!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对比巧妙: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手法,如通过将人们知道“周迅”与忘却“鲁迅”、知道“关之琳”与忘记“卞之琳”、知道“景岗山”与淡忘“井冈山”等对比,将生活中存在的追求流行,忘记民族文化的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意蕴深刻,发人深省。
(2)立意深刻:作者冷静的语言、缜密的思维、巧妙的手法、严谨又不失灵活的结构,揭示了生活中一个深刻的现象——人们追求着时尚,跟随着流行,却忘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观点深刻,发人深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