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中心词是“传统文化”,也就限定了文章的内容,而“正在失去”则限定了“传统文化”的范围。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展示传统文化正去失去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惋惜忧虑;反思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失去与创新的关系;等等。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表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范文展示
屈子的悲歌
◆马亚楠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还依稀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一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颗甜枣与几片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释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如今却已时过境迁。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声野鸭的残鸣。(通过描写端午节冷清的江面环境,与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南京大学2010级学生陈鹏飞说:前面的热闹形成对比,形象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消失。【环境描写】)
结尾不一定都是句号、感叹号,还可以尝试一下问号。在文章的结尾不直接点明中心,而是故意设置问句,让读者去思考,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使读者进一步回味文章中心。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于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的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地包装,大肆地叫卖,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对它们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烟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传统文化,而太过于热衷于外来文化。
曾经三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用“三角形”来指代粽子,形象地刻画出粽子的特点。【借代修辞】)一缕清香,被一个少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于远方……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构思巧妙:本文构思巧妙,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地描述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素材典型,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2)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只是一个学生,但是他以深沉的忧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担负重任的少年形象。如:“一缕清香,被一个少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于远方……”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的担忧。感情真挚,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的楼阁,没了根基。(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准确地写出了“月”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排比修辞】)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童年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初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苏轼在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他才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挂疏桐”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月光如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光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对“我”的人生的重要性。【夸张修辞】)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形象鲜明: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作者正是通过塑造“月”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2)感情真挚:文章以月为载体,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感情真挚自然。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地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守望 腾飞
◆范小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传统文化正在悄然逝去,表现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拟人修辞】)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大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孕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浮现”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开始慢慢热起来的状况。【用词准确】)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历史殿堂。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乘着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大气磅礴: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2)感情真挚:文章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回顾历史流露出的自豪感伤,面对和平年代传统文化迷失时的怅惘、再度兴起时的激动,还是对未来的坚信,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