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13年1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材料二: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每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材料三: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材料一观点明确,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材料二揭示了两个社会现实,一边是大量的浪费,一边是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材料三则引用诸葛亮的话,点明了节俭的意义。三则材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提倡节俭。这也就是话题中心。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根据前面对材料的分析,很容易找到立意角度:俭是一种美德;节俭与修身的关系;节俭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范文展示
勤俭 修身 养德
◆郭佳音
盘桓亘古,浩浩青史,礼义多以节俭为修身治身之美德。《尚书》说:“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周易》提出“人工俭德辟难”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论。
几百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来诫其子司马康,劝其要以俭素为美,以奢靡为耻。其间提到:“俭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即不多求妄用,以免受金钱和财务的牵累,这样便可淡泊明志,除却各种私欲的枷锁和包袱,以极宽松的心境去培养专一的致趣,去研究学习技能。“俭以修身成才”正是阐述此理。
欧阳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换句话说,就是节俭利于家邦。明太祖朱元璋平民百姓出身,亲品民间疾苦,所以懂得抑奢倡俭,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家人和睦安乐。他留下警训“唯俭养德,唯侈荡心”来警惕世人。与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穷奢极欲,铺张浪费,致使家亡国破。以勤俭作为“齐家”训言,其作用显而易见。
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犹如河决口。(以“燕衔泥”喻节约,以“河决口”喻浪费,形象地揭示了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重要意义。【比喻修辞】)要真正做到勤俭节约,需要的不仅是观念、定力,更需要一种毅力。崇尚节俭的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决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之事,能免除许多人为的灾祸。倘若丢弃“俭”的美好传统滑向奢侈的泥潭,其必然危机四伏,枉道速祸,从建国初期的张子善、刘青山,到改革开放后二十年里的高森祥、管志诚,就是佐证。
可见,过度奢侈的生活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反观人事。
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消费……新生代的我们,要用怎样的努力来填补这令人担忧的不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唐代孙思邈曾把“修身、节俭、修德”作为自己做人的第一要旨,那么处在青年时代的我们为何不能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呢?
孔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虽是新时期的宠儿,但不节,则虽盈必褐;能节,则虽虚必盈。(通过“节”与“不节”后果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节俭的重要。【对比修辞】)
持俭,则自尊。尚俭,不仅可以理家、治财、安政,而且能净化风气,倡导文明。
构建勤俭文化内涵,修身,养德!时不我待!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论证有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礼义多以节俭为修身治身之美德”的观点。接着通过举例子、引用名言、作比较等多种论证手法,揭示了俭的重要意义。文章论证有力,观点鲜明。
(2)语言精简:作者在行文中善于运用文言词语,并运用长短有致、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的语言简明扼要,凝练有序。既有文言的雅致,又富有散文的灵动。
节俭,让修身之花绽放
◆戴 梦
本铭法师曾说:“一朵花生的命是短暂的,那没有蕊的花的生命更短。”节俭,如花蕊,唯有节俭,才能让修身之花绽放。(以“花蕊”来比喻节俭,生动地揭示了其对生命的重要性。【比喻修辞】)
节俭,是反对浪费,戒除奢侈,做到物尽其用,适可而止。
东晋吴隐之为清官,不大肆铺张操办女儿的婚事;诸葛亮训子节俭,提出“夫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德为国家领导以身作则,衣袜从来是补了又补;比尔·盖茨虽为富商,仍衣食住行样样节俭……由此可见,无论是古是今,是中是外,是鸿儒是白丁,大凡有修养的人,都遵循基本准则——节俭。修养是节俭的道德升华。
然而现在,尤其在人类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出现了一种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以勤俭节约为耻,以骄奢为荣。
就总体而言,年轻一代追求时尚,手机、电脑频换,今天是诺基亚,明天是iPhone,越时尚越好,越新潮越好,节俭,离之甚远。
就近而言,学校食堂倒饭现象足以证明。三两成群,结伴就餐。当你吃完整盘饭时,四周就会投来惊异的目光,(通过描写周围人惊讶的神情,准确地揭示了以节俭为耻的不正常心态。【神态描写】)认为你吝啬,没有修养。扭曲的认识,让白花花的饭倒掉,让白嫩嫩的馒头只有一口印记而被扔掉,辛苦被种出来的蔬菜被收回垃圾堆。对食堂滚动的条幅上写闪烁的鲜红大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不予理睬,然后,奔向超市,购买垃圾食品。这以勤俭节约为吝啬,以挥霍为慷慨大气的观念违背了节俭的本意。浪费,只会令我们入不敷出,小者,导致经济拮据;大者,欲壑难填,导致铤而走险,道德败坏,岂来修身一说?
当然,过度节俭也会成为吝啬,不利于修身。
众所周知,葛朗台是吝啬的代名词,家有万贯钱财也不买一所好房子,请客人吃饭,也不舍得花钱。其后果不仅仅自己不能修身养性,欧也妮的母亲还被守财奴气死,最终葛朗台在金币中死去。
节俭,会让人清心寡欲;过度节俭,反而让人痴迷身外之物。
节俭,培养出超凡脱俗的心灵和出类拔萃的品格,让修身之花绽放。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清华大学2012级学生李成欢说:
我的经验是写人物离不开细节刻画。仔细地观察人物的日常行为,挖掘他们的典型动作,这样刻画出来的细节才能传神,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思路清晰: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首先引用具体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节俭对修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批驳了以节约为耻的错误行为,最后简明地阐述了节俭和吝啬的关系。文章层层递进,显示了作者清晰的思路。
(2)详略得当:文章围绕“节俭,让修身之花绽放”这个中心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详细地论证了节俭的重要意义。而在阐述节俭与吝啬的关系时,则简洁明了。如此表达,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尚俭戒奢谈
◆付佳宇
“布衣将军”冯玉祥,是以主张勤俭治国、朴素为人而著称的。1941年,周恩来同志在《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中,曾大加称赞这位布衣将军“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如今日之奢靡不振?”(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强调了俭朴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引用修辞】)
无独有偶,“布衣元帅”彭德怀,更是一位一生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光辉楷模。他不仅经常鞭策自己尚俭戒奢、杜绝腐化,而且一贯倡导艰苦创业、勤俭治国,不论在顺境或逆境中,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始终如一。
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均已证明,这种尚俭戒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得,应予弘扬光大。最近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尽了封建官僚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穷奢极欲,导致的结局是树倒猢狲散,宁荣二府分崩离析、一败涂地。奢靡挥霍,不仅没有给贾宝玉、林黛玉带来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且也没有使王熙凤、薛宝钗等人落个好下场,飞扬跋扈一时的凤辣子死后被一张破席卷出门去,其独生女儿寄食在刘姥姥家。这固然是典型化的艺术描写,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奢靡无度足以败家亡国的历史教训。不仅历代的先哲高士深知节俭的重要,头脑清醒的明君贤臣也懂得骄奢无度的危害。唐太宗李世民从隋朝败亡的教训中,明白了“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的道理,所以他以隋亡为镜,在治国创业中坚持尚俭戒奢,有名的“贞观之治”与此举关系甚大。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革命队伍的传家之宝。如果“热风吹得人晕醉,错把中国当美国”,(通过化用“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尖锐地批判了奢侈浪费者的丑态。【化用修辞】)现在就搞什么“福利型”的“高消费”,大兴豪华建筑,大盖超级宾馆,滥修殿堂庙宇,常摆高档华宴,一味追求“翠盖鸣涛,富丽堂皇”“珍馐佳肴,花天酒地”,我想不仅预期的目的达不到,而且还会把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党的宗旨、公仆本色、高风亮节等等一股脑儿“消费”掉。所以说,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贯穿于修身、创业、改革、开放等治家治国的一切领域中,是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长远大计,绝非权宜之计,切莫掉以轻心,等闲视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诗人李商隐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之所以能传诵至今,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条不容忽视和背离的警世真理。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主题鲜明:文章的主题正确鲜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观点,进一步提出要“尚俭戒奢”。
(2)选材典型:在素材的选择上,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由于奢靡无度而家道中落,谈到现实生活的经验。这样,既有历史的跨度,又有现实的深度,道理比较透彻,读者容易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