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慧
谈到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看似这个问题非常大,但作为一门一直处于“小三门”状态的音乐课老师,如果不及时地、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那这位老师就会非常容易陷入一种自暴自弃、倦怠的工作状态。只有不断地反思教学的价值,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教师要思考“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都应该思考这一问题。
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以下这几个现象:
现象一: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在暑期拉开帷幕,这个指挥棒又让多少学校、老师、家长、孩子困惑和疯狂。小学升入初中后,音乐的地位更加进入了“小三门”的悲惨境地。自从体育分数算入中考后,原是“小三门”的体育学科一下子“鲤鱼跳龙门”,转眼成了考试科目,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小三门”中的音乐还是持续着自己的悲惨的局面。重新设定的初中自主招生政策在这两年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奥数、理科竞赛的推波助澜者,学生们忙于参加各种奥数、物理、化学的培训班。造成如此局面的,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很多学校方面的原因,中考的成绩也是一些学校生存的保证。一些学校从预备年级就开始加码,进行四年的奥数、物理等理科的强化训练,全员参加理科奥数、物理、化学竞赛,最终拿到自主招生的名额。这样的结果,带来了一个很可悲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种加码的课程,势必以牺牲学生本来就少的兴趣课、拓展课或各种活动为代价。由此,音乐活动、课程的生存又何在?家长、学校、教师也就更加降低音乐课或者音乐活动的地位,无视音乐课的存在意义。因此,面对这样有限的时间,面对这样功利的竞争,我们的确应该考虑我们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是内容选择的精炼性,这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即“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也就是你的40分钟的课堂能让学生学习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现象二:
不同年龄的、非音乐工作者的、各种成年人的日常音乐生活是怎样的?会不会都会要求像现在日常初中音乐教学那样,把每一首歌曲、乐曲,分析情绪、力度、速度、节奏组合、分段、风格等。结果并不是这样,更多地是把音乐融入于生活,是一种常态的休闲娱乐。他们接触的都是融入生活的常态音乐,是生活音乐。而这种并不需要把音乐做一个很详细的解剖,更多的是应用音乐、享受音乐、感知音乐,甚至创造自己的生活音乐。由此,面对大部分都要走向上述群体的初中生,是应该思考“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初中学生到底可以从音乐课程中学到什么?”
现象三:
初中的音乐教师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孩子有条件配备了各种先进的Mp3、Mp4,然后总看到他们戴着耳机听音乐,与同伴交流音乐,有时甚至哼哼歌曲,但是到了音乐课堂上,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真正喜欢上音乐课。这样的相关文章,很多的音乐教师也写了不少。是孩子不喜欢音乐吗?大量的文章也分析过各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假如一个人不喜欢吃某一种菜,原因并不一定都是这菜烧得不够味,也有可能是他根本就不喜欢这菜本身,而不是各种烧法问题。因此,在分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时,我们不妨也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的内容选择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这也是关于“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问题的思考。
现象四:
一些老师只是以教授许多的音乐知识或欣赏的乐曲为目的,虽然用了各种教学方法,但我还是觉得,就针对一般性的初中非艺术班学生来说,是否已经将音乐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还有一些老师,为了公开课、展示课,用尽了很多的教学手段,或者在课前将答案用各种方式告知学生,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公开课上,采用举左右手的不同来让老师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等一系列现象,都在引发一种思考,那就是“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
从以上这些见怪不怪的现象中都引发出了“今天,我要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回答。就笔者个人的思考,那就是应该依据教材,精细地分析教材,然后有效地整合教材、拓展教材、优化教材,上出自己的风格,充分地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音乐素材的意义。关于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
音乐自身就是美的艺术,是带着生活气息的美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发现音乐中透出的美,感受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然后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嫁接,最终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肯定会有重点和要达到的目的,现在很多教师在上初中欣赏课时,有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比如,了解这首作品的作者及作者的来历,然后就是带着学生听出作品用了什么速度、用了什么力度变化?什么音色?什么乐器?把音乐课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分析课,分析音乐要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了解,是不是失去了音乐听觉的意义?在流程中还有一个固定的必问的问题,那就是“请你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有时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在小学音乐课上常问的问题,但是在中学也重点围绕辨别乐曲的情绪,好像有点小题大作了。音乐是一个主观听觉的艺术,是一个能够让人置身于美感当中的艺术。个人认为,音乐课应该重听少讲,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应该带领学生听,讲仅仅是一种点拨,贵在少而精。教师围绕一节课的中心,智慧地选择一些相关作品,然后让学生多听,在听觉体验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来源于生活的美。
二、在音乐中学做人
“育才先育人”这句话相信很多老师都耳熟能详,人人德育已经不是一个口号了,的确是一个现实社会的需要。于是,有一段时间部分初中的音乐课就成了一周的“班会课”。那是不是音乐就不能进行道德教育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音乐自身就包含很多很好的育人的材料。在《高山流水》中去感受“知音的珍贵”;用《二泉映月》去感受生活的艰辛与曲折以及生命的可贵;用《命运》去感受生命的价值与人的意志力的强大;用肖邦的《革命》去感受对祖国的关心和爱;用《班德瑞》来感受人们珍惜的生命中的绿色;用《神秘园》感受生命中的呼吸……音乐是完全可以育人的,只不过用的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方式。初中教师不必要强行用文字的语言来描述,就算你用的是优美的文字语言,在音乐课上都是空洞的、无效的。在音乐课上用音乐,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沟通,不必过多地担心初中学生是不是太小,其实音乐的语言有着它自身的魔力,它会让真正听音乐的人都能接受音乐所要传达给人们的信息。
三、在音乐中培养创造的思维
很多国人现在很痛心,说中国这几年就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来,于是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是否有问题。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功能不亚于其他学科。音乐来源于生活,本来就是艺术家们根据生活的体验,加以升华,创造性地加工而成的作品。每部作品都透出曲作者创作思维的睿智。因此,在学生聆听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灵魂,聆听音乐内涵的创作思维,了解音乐创作的工具,并且尝试让学生去操作运用这些音乐创作的语言,最终将自己的情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融合自己的创作思维谱写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一个传递人类情感和生活感悟的载体,作为一名一线初中音乐教师,笔者认为在课上更多地要让学生去聆听音乐,聆听音乐中的内涵,并学会音乐独有的语言,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用自己的音乐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悟,真正做到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笔者的这篇文章——“中考带给孩子的是心灵上的磨练,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是心灵上的感动。”让我们带学生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