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因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第一,从校园步人社会,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人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会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就业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而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人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大学生择业的期望值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代高职毕业生多在校园生活,经历较为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三)就业价值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只看重工作带给自己的眼下利益,认为有一份工作,每月有工资就可以了,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考虑自我特长、兴趣爱好与自己所要找的工作的匹配性,因此,很容易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强调专业对口。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只考虑与自身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对其他工作不予理会,这样做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求职机会。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大学生受家庭环境和社会人士对工作归类的影响,更倾向于公务员、教师等安稳有保障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有风险的职业,更不用说去自主创业,他们认为,有固定福利就好。
(4)功利化心理。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但却想享受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的福利待遇,优先选择福利待遇高、员工待遇好、公司所在城市为一线或二线的工作,不愿意到条件较艰苦的行业工作,也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认识不足,职业意义认识不当。很多大学生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特长兴趣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从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辨析。其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他人。
(2)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大学生从学校进人社会以后,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一旦遭受挫折便很容易一蹶不振,陷人抑郁、烦躁、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
(3)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察言观色,在求职中表现得要么自我意识强烈,要么胆小怯弱,不懂得礼貌、礼仪。
(4)自卑与自大。毕业生在求职当中常常会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过度虚荣,对自己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没有人能与自己相比较。二是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评价偏低,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五)形成不同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1)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了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这就使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问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仅仅因为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但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这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于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足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并由此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3)传统就业模式、观念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因为受社会潮流影响,热衷于选择公务员等稳定性强的工作。
(4)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许多单位过分强调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甚至有相貌、身高、体重等方面的要求;有些单位克扣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保障待遇、福利待遇;也有些单位缺乏人文关怀,对聘用的大学生置之不理,不给予良好的提升机会。
(5)社会习俗的影响。首先,有的大学生把社会上的某些传统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有的虽然对社会习俗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因而在择业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出现争进大单位、大城市,不愿到基层的倾向。其次,家庭朋友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部分贫困大学生“苦读十年,光宗耀祖”的观念和家庭地域观念很重,他们选择职业时首先是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事业发展是放在第二位的。这些因素无形之中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人,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以前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便要加强哪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而忽略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能培养出一批批能力平庸的大学生。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2)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从未进人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往往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感到迷茫。然而,学校没有针对这一问题开设足够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分析,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人了解。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时,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高校的实习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实习的地方不好找,找不到与自身匹配的岗位,更不用说通过实习明确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了。尽管政府已经对大学生予以政策性支持,但这远远不够,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大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缺乏。大学生群体正在步人成年期,处于“边缘人”地位,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刚进人校园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辛苦努力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总算可以摆脱学习的压力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使大学生们放松了学习。其实,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能够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很多大学生却没有理解大学自主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毕业后找工作就肯定不是问题了。可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工作并不容易找。当面试单位问及专业问题时,他们才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提升自己的能力。
(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中,毕业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因为他们仓促上阵,缺乏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其主要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认识不清,自傲自大;评价过低,自我唾弃;在面对择业现实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把握自我,顺利的时候忘乎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看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守着旧观念不放,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目光短浅,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只想坐享其成,不去为了自己的理想拼搏努力。
4.家庭因素
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迫切地想回报父母,甚至急功近利,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