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收人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这些被大学生优先选择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而且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因此这些为大学生所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就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二)消极依赖他人
消极依赖他人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目标、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大学生毕竟只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简单社会关系,在突然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放弃自己选择的机会。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则会对大学生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三)情绪波动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情绪上容易出现异常波动,较多地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这些统称为情绪波动。一项针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择业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抑郁或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而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四)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如很多高职大学生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个职位。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会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导致就业机会的延误或丧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