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期望值过高
20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次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3月底,在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上,罗平的一家制药厂想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
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他们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却忽视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这种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案例2 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招聘会现场,也不乏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应聘的求职者。
“你准备应聘什么岗位?你对工资的期望值是多少?你觉得你有什么优势?”重庆某装饰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郑某在小唐递过简历后不断提问。
但是令郑某惊讶的是,小唐一言不发,唐父却一个劲地向其询问,“你们公司每个月工资多少?工作环境怎么样?中午管不管伙食?”小唐有时候准备插上一两句却被父亲打断了,后来便索性玩起了手机。
分析:
小唐的问题出在过分依赖他人上。其实,过于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90后的这一代活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的过分呵护,客观上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他们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也就屡见不鲜了。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3 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差,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甚至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
分析:
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造成的。他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在择业时,如果缺乏主动争取和抓住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自卑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人了“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4 自负导致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扬扬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
分析:
小D的失败是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是指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的毕业生呢?
案例5 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
某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了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①从事财会工作;②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工作八小时;③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④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⑤每半年调薪一次;⑥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改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
分析:
该生未被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该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是可以满足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是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的,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同意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令用人单位无法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