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经济学的基础是什么?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工程经济学的基础是什么?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4-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经济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产生的效果来实现的。在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占据支配地位。从这方面看,技术和经济是统一的,技术的先进性和它的经济合理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工程经济学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科学。

工程(engineering)是指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它包括工程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整个工程项目。其目的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变为有益于人类的产品,它的任务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工程不同于科学,也不同于技术,它是指人们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取得实际成果的具体实践活动。一项工程能被人们所接受必须做到有效,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上的可行性;二是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technology)是指把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的科学知识有选择、创造性地应用,从而进行各种生产和非生产活动的技能,以及根据科学原理改造自然的一切方法。

技术与科学常被视为一体的,但严格说来,科学和技术其实是有着根本区别的。科学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技术是人类活动的技能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手段。要实现资源向产品或服务的转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所以,人们总在期盼着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达到投入少,产出多的目的。因而,人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以期实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

从表现形态上看,技术可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物质技术(硬技术),以及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技术(软技术)。

经济(economy)一词在我国古代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的“经济”含义不同。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经济”一词,是19世纪后半叶,由日本学者从英语“economy”翻译而来的。经济是一个多义词,通常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

(1)经济指生产关系。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指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它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如经济体制。

(2)经济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总称,或者指国民经济的各组成部分,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3)经济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现象和过程。

(4)经济是指节约或节省。在经济学中,经济的含义是指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工程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及技术经济决策所涉及的经济问题。任何工程项目的建设都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同时经历研究、开发、设计、建造、运行、维护、销售、管理等过程。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以最少的耗费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正是工程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1. 工程经济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工程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

工程经济活动,不论主体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工程经济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产生的效果来实现的。由于各种工程经济活动的性质不同,因而会取得不同性质的效果,如环境效果、艺术效果、军事效果、政治效果、医疗效果等。但无论哪种技术实践效果,都要涉及资源的消耗,都有浪费或节约问题。由于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能够支配的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工程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对所采用的技术进行选择,对活动本身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经济活动的效益,降低损失或消除负面影响,最终提高工程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

2. 技术与经济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目的,技术是达到经济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是社会发展中一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既统一又矛盾的统一体。

(1)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是技术进步的归宿和基础。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是经济上的需要引起的;同时技术发展是要受经济条件制约的。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完善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必要的经济条件,以及是否具备广泛使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与采用该项技术相适应的物质和经济条件。

(2)在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占据支配地位。

技术进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是人类进行生产斗争和改善生活的手段,它的产生就具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因此,任何一种技术在推广应用时首先要考虑其经济效果。一般情况下,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经济效果的提高,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正是其经济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用越来越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这方面看,技术和经济是统一的,技术的先进性和它的经济合理性是相一致的。

3. 工程经济分析可以科学地预见活动的结果

工程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是“未来”,也就是对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制定以后,或者技术方案被采纳后,将要带来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与比较。工程经济学关心的不是某方案已经花费了多少代价,它不考虑“沉没成本”(指过去发生的,而在今后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已无法控制的、已经用去的那一部分费用)的多少,而只考虑从现在起为获得同样使用效果的各种机会(方案)的经济效果。

既然工程经济学讨论的是各方案“未来”的经济效果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它们含有“不确定性因素”与“随机因素”的预测与估计,这将关系到工程经济效果评价计算的结果。因此,工程经济学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科学。人类对客观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得人可以对自身活动的结果做出一定的科学预见,根据对活动结果的预见,人们可以判断一项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并相应地选择、修正所采取的方法。如果人们缺乏这种预见性,就不可能了解一项活动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是否值得去做,因而也就不可能做到有目的地从事各种工程经济活动。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获得多少电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进长江航运和提高防洪能力等结果的话,那么建设三峡工程就成为一种盲目的活动。因此,为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就必须对活动的效果进行慎重的估计和评价。

4. 工程经济分析是对工程经济活动的系统评价

因为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工程经济活动进行工程经济评价的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评价指标不同,得到的评价的结论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很多地区的小造纸厂或小化工厂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似乎经济效果显著,但这类生产活动排出了大量废弃物,对有关河流、湖泊和附近的人或组织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国家相关法规所不容许的。因此,为了防止一项工程经济活动在对一个利益主体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损害到另一些利益主体,工程经济分析必须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多层性,构成一个指标体系。

(2)评价角度或立场的多样性,根据评价时所站的立场或看问题的出发点的不同,分为企业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及社会评价等。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定量或定性评价、静态动态评价、单指标或多指标综合评价等几类。

由于局部和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摩擦,系统评价的结论总是各利益主体目标相互协调的均衡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特定的利益主体,由于多目标的存在,各方案对各分目标的贡献有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得各方案在各分项效果方面表现为不一致。因此,在一定的时空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工程经济分析寻求的只能是令人满意的方案,而非各分项效果都最佳的最优方案。

5. 满足可比条件是技术方案比较的前提

为了在对各项技术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时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必须使各方案的条件等同化,这就是所谓的“可比性问题”。由于各个方案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加上难以定量表达的不可转化因素,因此各方案的条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等同化。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只能做到使方案经济效果影响较大的主要方面达到可比性要求。其中,时间的可比性是经济效果计算中通常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有两个技术方案,产品种类、产量、投资、成本完全相同,但时间上有差别,其中一个投产早,另一个投产晚,这时很难直接对两个方案的经济效果大小下结论,必须将它们的效果和成本都换算到同一个时间点后,才能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和比较。

在实际工作中,工程经济活动很多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本书对工程经济原理及方法的应用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