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组织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若去掉管理的具体形式、做法,就可以看到有些基本的管理工作是所有管理者都在做的,而且都共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基本的管理工作便是管理职能[1]。如何才能保证做好对的事?根据现代管理理论,有效管理主要是通过做好基本的管理职能来达到的,有效管理的过程便是这些管理职能系统运作的过程。
在管理活动和管理学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于管理基本职能的确定和划分也具有不同的看法。在20世纪初,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就开始对管理的具体职能加以概括和系统论述,指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着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五职能说”。
在法约尔之后,许多学者对管理职能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教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Donnell)在编写《管理学》教科书时,采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种职能作为该书的基本框架。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学家们通常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创新纳为管理的第五大职能。因此,有效管理的过程将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大职能来展开。
一、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planning)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蓝图。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工作开始的。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是管理有效益的保证。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组织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知道应该做些什么。而管理高效率的追求还要求组织对资源分配、工作具体开展情况进行统筹的安排与布局,这便需要计划职能来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因此,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的过程,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只有在计划工作完成后,其他管理职能才能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
日趋复杂与多变的环境为组织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而计划职能正是管理者用来降低风险的有力手段。有效的计划工作应当具有目的性、预见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如表3.2所示。其中目的性是计划的根本原则;预见性是对计划的基本要求;稳定性是计划得以实施的前提;灵活性则是计划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保障。
表3.2 有效计划工作的特点
由于组织性质的不同,以及管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计划工作也变得十分复杂和多样,因此,组织或个人应不断提升制定与实施计划的能力。计划工作不仅仅是在组织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人的自我管理也需要大量运用到计划思维。人们运用计划手段来合理安排资源、时间、精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目标。
二、组织工作
再好的计划方案,也只有依靠组织成员将其落实到行动中才有价值。为了实现目标,管理者安排必要的资源去执行既定计划的过程,便是组织职能在发挥作用。组织工作(organizing)是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一般包括任务的分解、部门的构建、层级的划分、权责的明确、资源的配置以及协作关系的明确等内容。
组织工作的任务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进一步明确在各个层面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由谁去做,协调组织好每个部门、岗位及个体,使组织成员在这样的网络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每一项计划的执行中,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管理者都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组织工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成败。一个组织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该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组织工作是组织协调运转的前提,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组织职能的有效开展一般要遵循合理性、效益性、规范性与动态性的要求。合理性,即组织工作要基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开展,不能有悖于组织的目标与计划;效益性,即要求科学配置资源,达到人、财、物、岗的匹配,以取得最佳效益;规范性,即要求在组织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形成和实施特定的规则和制度;动态性,即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条件、业务活动或环境特点的变化,对组织工作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承担组织改革甚至组织再造的职能。
在组织工作中,传统的思路往往只关注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以保证人与工作的匹配。然而,在经营环境日趋动荡化与复杂化的今天,这种思路未免显得狭窄,常常使得组织与外界环境脱节,跟不上竞争者的脚步。因此,当今的组织工作已经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如何实现组织内外部资源共同的优化配置成为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于是,不少组织努力识别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环节“外包”成为常用战略。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的组织工作采取广泛的开放性创新模式,与产业链的上下游结成紧密的创新网络。这都是组织工作顺应时代而生的新思路。
三、领导工作
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人。人是组织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然而每个人的需要、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工作职责和掌握的信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将组织成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之后,管理者还需要开展一项管理职能来合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一个组织中,领导工作(leading)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与威信施加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
管理就是引领未来、落实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计划和组织的基础上,领导起到了统领的作用。领导职能是组织机器得以有效运转的润滑剂。领导工作一般包括: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运用职权和威信,发挥指导、协调和激励的作用。凡是有下属的管理者,都需要履行领导职能。对于不同层次、类型的管理者来说,其领导职能的内容及侧重点各不相同。
相比于其他管理职能而言,领导职能更受到管理者素质和管理风格的影响,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管理活动。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能力的领导者,懂得识人、育人和用人的领导艺术,将更多、更大的力量团结起来,协同达成组织目标,提升自身、下属和组织的价值。纵观历史,平民出身却能聚拢将才、开拓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便是很好的例子。
领导职能并不是刻板、一成不变的工作,其工作侧重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90后新生代员工涌入人才市场,组织变得更为扁平化,组织成员更加崇尚个性、自由以及发展空间,这就要求管理者不能仅仅依托“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手段,更要将信任、支持、认可和发展承诺作为激励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发挥员工创造力。
四、控制工作
管理者的水平再高,前期的计划、组织工作再完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因此,目标的实现需要控制职能的保障。控制工作(controlling)是指管理者为了确保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采取必要纠正措施的过程。控制职能是保证目标按计划实现所必不可少的工作。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定标准、测成效、纠偏差等内容。控制的对象包括组织环境、组织成员和所有组织活动。
从纵向来看,组织的各个管理层次都需要履行控制职能。越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的定量化程度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的综合化程度越高。从横向看,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需要进行控制。离开了控制,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都难以保证,因为再严谨的组织都有可能脱离轨道,并可能导致计划无效、组织无效的严重后果。
作为对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测和调整,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有密切的联系。计划工作为控制提供了标准,控制工作是计划得以实现的保证。计划越明确、完整,控制的效果就越好;控制工作越科学、有效,计划也就越容易得到实施[2]。在管理实践中,控制不仅是对某时点以前的组织活动情况的检查和总结,而且可能是对某时点以后的组织活动的局部甚至全部的调整。因此,很难区分出计划与控制究竟哪个是管理的开始,哪个是管理的结束,控制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是管理过程的监视器和调节器。
控制工作意味着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这并不表示控制与信任、授权完全对立。目前,强调信任员工和向下授权的趋势使许多组织开始重视员工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能力的培养,但整个组织自上而下的全面控制仍然不可或缺。
五、创新工作
管理职能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职能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的世界环境的剧变。最近几十年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管理者如果墨守成规,就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因此,新世纪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创新职能。
从哲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突破传统、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肯定的过程。在管理学上,“创新”这个概念最早由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他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组织,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3]
熊彼特对创新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但熊彼特将创新局限在了生产过程中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概括与揭示“创新”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的内涵。
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人们曾对创新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一般而言,创新工作(innovating)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变或新事物的引入,是创造新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提出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概念。
周三多教授是将创新纳为管理职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他将传统的四项管理职能定义为管理的“维持职能”,并强调“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与适度创新的组合”。他认为创新是管理工作的原动力,因为在被称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当今世界,要想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应对各种挑战。[4]
根据维持与创新职能的观点,管理工作的核心便是维持与创新。维持职能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创新为更好地履行管理基本职能、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提供依托和框架,管理基本职能的履行则为有效的创新提供了保证。创新职能是在维持职能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职能则是创新职能的逻辑延续,两者相互连续、不可或缺。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组织就会陷入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组织就会因缺乏活力而成为一潭死水,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最终被淘汰。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应该是实现维持与创新相结合的管理。
与其他管理职能不同,创新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体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的创新是一个通过四项传统维持职能的创新,将资源从低效率使用转向高效率使用的过程。衡量管理中创新工作成功的标准不只在于内容的新颖性,而更在于能否在管理实践中取得比以前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这种创新是企业其他各类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的基础,为便于区分,可以称之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过程,包括创新目标提出、创意产生、创意评估筛选、创意实施与修正等。
根据不同的维度,管理创新可划分为不同类别。根据创新内容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观念创新、手段创新和技巧创新。根据创新的程度,管理创新可分为渐变性创新和创造性创新。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管理创新采取相应的创新方法和手段,以便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管理创新都始于观念创新,新的管理思想也是由观念创新结合管理经验与新的科学技术产生的。观念创新所产生的管理思想直接决定了整个创新活动的成败。任何创新都要依靠一定的管理手段或技巧才能落到实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只有经历了组织化、制度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现实的管理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管理技巧创新的重点则是在管理的实际应用上。总的来说,观念创新是各项创新工作的基础,手段创新是观念创新的进一步具体化,而技巧创新则保证了观念创新和手段创新更为大家所接受,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从观念创新到技巧创新的过程并不一定是连续的,很可能跳跃进行。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使得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稍纵即逝。管理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已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在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中的制胜法宝。
以上五项管理职能组成了有效管理的基本过程。计划职能着眼于明确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组织职能着力于贯彻落实;领导职能着重于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控制职能的重点在于纠正偏差。它们分别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基本问题。创新职能顺应时代而生,为其他四项基本职能安上马达,使管理活动更加有动力地高速运转。五项管理职能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的各项职能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紧密相关的。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关系,但在现实中各职能往往有机融合,形成相互交错、周而复始、不断反馈的循环系统。
总之,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各项管理工作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者需要搭建让各项管理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尤其要为各类不同的人才打造施展才能或发掘潜能的“表演舞台”。若仅仅做好其中的一两项管理工作或无法将各项管理工作连接成一个有机系统,组织管理必将出现瓶颈环节,也就难以获得有效性。因此,管理者要注重抓瓶颈、搭平台、做系统。组织应高度关注管理的这五项职能,特别要理解和把握所包含的新的要求和内涵,竭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1]陈黎琴,赵恒海,高士葵.管理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3—15.
[2]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5.
[3]熊彼特.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邹建平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9—70.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43—5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