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模型最初是在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丁伯根以及意大利的里西分别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其译成英文,并定名为“蛛网定理”。1938年美国学者伊齐基尔(M.Ezekiel )又将其扩展用以解释更长的周期波动,并运用于实际经济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生猪—玉米循环周期”。
蛛网模型所研究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本期商品的供给量决定本期商品的价格;第二,本期价格影响下期商品的产量。对于满足上述要求的商品,可根据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差异,将其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收敛型蛛网。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即市场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对产量的影响会逐渐减弱,最后趋于均衡。
假定初始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D和SS,如图2-10所示,DD比SS平坦。假定该种商品为猪肉,由于发生瘟疫,猪肉产量大幅下降为Q1,即下降到均衡供求量Q*之下,猪肉出现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至P1,高于均衡价格P*,从而刺激供给,导致第二个生产周期的猪肉产量提高至Q2,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至P2,导致第三个周期的猪肉产量下降至Q3。需求又超过供给,价格上升至P3……如此循环,最后价格和产量趋于均衡。
图2-10 收敛型蛛网
图2-11 发散型蛛网
(2)发散型蛛网。若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就会出现与上述收敛型蛛网相反的情形,市场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见图2-11)。在这种情形下,市场价格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发散型波动,越来越偏离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图2-12 循环型蛛网
(3)循环型蛛网。若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市场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相同(见图2-12)。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和产量始终围绕均衡点循环波动,既不会达到均衡,也不会远离均衡。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通过对家庭消费的统计研究,得出了三点结论:①饮食费用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少;②衣服和住房费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③文娱支出所占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迅速上升。由于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恩格尔把家庭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或一国富裕程度的标准,其公式为
可见,恩格尔系数实际上就是一种需求的收入弹性,由公式可知,随着一国或家庭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便会逐渐减小。因此,恩格尔系数与一国或家庭的富裕程度成反比。
对产品征税分为对生产者征税和对消费者征税,从表面上看,对生产者征税,税收负担就落在生产者的身上;对消费者征税,税收负担就落在消费者身上。但应用供求原理的分析结果表明,结果并不是如此简单,本部分内容将以从量税为例,研究税收的分担问题。
假定政府向厂商征收税额为T的从量税(见图2-13)。假定初始的均衡点为C,征税后新的均衡点变为B,销售价格也由G上升到A。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总税额为税率AG×征税数量Q1,即图中的面积S矩形AGFB,厂商承担的总税额
图2-13 税收分担
为税率GH×征税数量Q1,即图中的面积S矩形GFEH。究竟谁承受的税额较多,就要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弹性的大小。当需求曲线的弹性小于供给曲线的弹性(也就是需求曲线较为陡峭),消费者面临的选择较少,税收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反之,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