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大学位于著名的城市海德堡。14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发生分裂,教会经过多次变迁之后定在阿维尼翁。在教皇的特许下,1386年由大公鲁普莱希特一世主持创建了海德堡大学,命名为鲁普莱希特大学以纪念他的建设者。学校创建之初主要是为了吸纳外邦人才,服务于教会和国家。当时建成庆典时只有几位学者和3位硕士。由于海德堡的地理位置优越,没有遭受宗教分裂和民族战争,教授们都到海德堡大学寻求平和。到1386年年底,学校教师大幅度增多,学生人数则达到了579名。这种发展速度大大激励了有识之士,他们希望把海德堡大学建成一座闻名于世界的文化中心城,这种理想践行了100多年。
然而海德堡大学也和其他大学一样避免不了受战争的摧残,它也经历了欧洲革命,经历了拿破仑战争,这些战争使“文化中心城”的梦想破灭,学校甚至因为战争而关闭多年。直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海德堡大学才真正走上发展之路。学校先后开设了法学、神学、医学和哲学系,统一了德语为课堂必用语,添置了教学器材和实验设施,学校教师也逐渐增多。布伦塔诺及阿尔尼姆等著名作家也相继到这里来任教,形成了著名的海德堡浪漫派。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海德堡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学校新开设了数学系,开始接纳女子入学,波兰、法国等国的学生也到此求学。
在战争年代,和平和繁荣总是短暂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海德堡大学又进入了黯淡无光的时代。一战导致德国物资严重缺乏,海德堡大学也因此全面混乱。但是这一时期,对海德堡大学来说也不是一种极端的破坏,至少在精神上还保留着一些积极性。一些教师利用当时思想的自由性不断传播学校的民主思想,在希特勒上台之前,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思想的引航者,是进步、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1933年希特勒上台,活跃的思想随即被纳粹扼杀,海德堡大学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学生和教师因种族问题或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罪名被赶走或逮捕,学校设施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945年二战结束后,战败国的德国接受盟军的制裁,盟军下令关闭海德堡大学,没收学校的财产。在教授们的努力争取下,学校于1946年重新开放,开始走上正常的教学轨道。在卡尔·亚斯波斯的带领下,大学制定了新的章程,规定大学有义务“服务于真理、公平及人文主义的活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海德堡大学逐渐成为德国的思想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德堡大学,是一所饱经风雨而后茁壮成长的大学。它和欧洲其他顶级大学一样,有着值得全世界人民探索和回味的历史,也有着让人们充满无限遐想的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