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及实践,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及实践,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控货币供给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考察具有不同货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及实践

1.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随着货币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现金的发行以及信用的扩张加以控制,使货币的供给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产生经济的波动和危机。因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也就应运而生。货币供应量(或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货币,确定货币供应量的范围。这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

(1)狭义货币:

M1=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实际购买力)

(2)广义货币: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潜在购买力);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专业银行和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3)准货币: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种短期的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承兑票据等,它们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1只在程度上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被称为准货币(根据IMF的划分,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都是准货币)。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

(1)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求的变化对经济的运行日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调控货币供给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

(2)通过对货币供给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

(3)考察具有不同货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