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由企业的经济资源即资产、企业的债务即负债、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即所有者权益三部分构成。所有的资产都来源于负债项目和权益项目。在任何时点上,资产必须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即符合会计恒等式:
其中,所有者权益被定义为企业资产与负债之差。原则上,权益是指股东在企业清偿债务以后所拥有的剩余权益。
1.资产项目
任何企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资产,才能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什么是资产呢?美国SFAC No.6给出的定义是:资产(Assets)是某一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企业资产的特征通常包括:(1)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2)能以货币可靠计量的;(3)能为企业带来未来利益流入。所有资产都是未来经济利益,但不是所有的未来经济利益都是资产。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指出了现行实务中使用的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它们分别是:
(1)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固定资产和大部分存货按其历史成本报告。历史成本是为了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按取得后的摊销额或其他分配额予以调整。涉及向顾客提供货物或劳务义务的负债,一般按历史收入报告。历史收入为义务发生时所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可于取得收入后按摊销额或其他分配额予以调整。
(2)现行(重置)成本。某些存货按现行(重置)成本报告。现行成本是如果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3)现行市价。某些有价证券的投资,按其现行市价报告。现行市价是在有秩序的套现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现行市价一般也用于那些将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资产。某些涉及有市价的商品和证券的负债亦按现行市价报告。
(4)可实现净值(可结清净值)。短期应收项目和某些存货可按其可实现净值报告。可实现净值是在正常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倘若发生的直接成本。可实现净值是一种清算价值,因为它反映的是公司现在出售资产可立即收到的货币价值。货币金额已知或可以测定,而应付日期未定的各种负债,例如应付购货款或担保债务,一般按其可结清净值报告。可结清净值是在正常的业务中,为清偿一笔债务可望付出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偿付时倘若发生的直接成本。
(5)未来现金流贴现值。长期应收款项按其现值(按内含或原始利率贴现)报告:此时的现值是在正常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取得该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长期应付款项同样地按其现值(按内含或历史利率贴现)报告:此时的现值是在正常的业务中,为清偿一笔负债需要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的贴现值。
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计价,可以采用上述五种计量属性之一。实务中通常使用历史成本,即通常所说的历史成本原则,因为历史成本资料容易取得,并具有客观性、可确定性和可验证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当历史成本价值明显不能收回时,可以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但这种偏离要根据稳健主义原则进行。在实务中也可能发生对历史成本的偏离,这是由于某些具体的准则要求使用其他计量属性,如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贴现值等。
资产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分类如下:
按货币性质分,资产可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非货币性资产指除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以外的原材料、在产品、固定资产等。
按实物形态分,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无形资产指专利权、专有技术等。
按流动性质分,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通常是按流动性高低排列的,资产一般分成两大类: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是:①现金形式的;②可作为现金替代物使用的;或③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转化为现金的资产。营业周期指的是原材料或商品进货开始到产品销售后收到现金为止的期间。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即非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非流动资产一般分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几类。有些行业,如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不把资产分为流动和非流动资产。
2.负债项目
美国SFAC No.6给出的定义是:负债是某一主体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在未来向其他主体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时义务,也可以说是因上述义务而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牺牲。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都是一种义务,但并非所有的义务都是负债。
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或偿还期限的长短,分外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正常营业周期或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将要履行或消灭的债务。包括:
(1)短期借款。对金融机构提供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资金(不是产品或服务)的负债称为短期借款;
(2)应付账款。供应商由于向主体提供了产品或服务但未获得支付而取得的索取权(这样的供应商经常被称为卖主)。这些索取权如果是无担保的和口头的,称为应付账款;这些索取权如果与供应商签发的是商业汇票,称为应付票据。
(3)应交税金。应交税金表示主体所欠政府税务机关的款项。它独立于其他负债专门列示,是因为它的规模,以及资产负债表日所欠金额可能无法准确知道。
(4)应计费用。表示外部关系人已赚取的但尚未获得支付的款项。通常,主体不向债权人提交发票或类似凭证。如,债权人已赚取的但主体尚未向其支付的利息和资产(如房屋)的租赁费是一种应计费用,由于其支付日期和会计期间不一致,在我国通常将其称为预提费用。
(5)应付工资。是对那些已完成工作的员工应付而未付的工资与薪水。
(6)递延收入。是指主体因承诺未来提供某项服务而收到预付款所引起的债务(也称已收未获收入)。例如,已收未获订阅费收入,它是出版公司预先收到的杂志订阅费,出版公司同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把发行的杂志分发给订阅杂志的读者。再如,出租资产(如房屋、设备等)预收的租金。
(7)应付股利。
(8)其他暂收应付款项。
(9)长期债务的流动部分是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部分。它从非流动部分中独立出来报告,以使得流动负债能够全面反映主体的短期债务。
那些不满足划入流动资产标准的负债可简单地称作长期债务或非流动负债。所以,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固定资产借款称为长期借款,向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债券称为应付债券,融资租赁的租赁费称为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项目
关于所有者权益,美国SFAC No.6给出的定义为:权益(即净资产)是一个主体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在企业,权益就是指所有者权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列示的是所有者已投资于主体的资金额。这个名称因组织形式不同而异。在股份公司中,所有者权益是以股票的多少来表示的,所以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通常冠以股东权益之称。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归业主所有。所有者权益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
(1)投入资本
投入资本是指投资人按照企业章程,或者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最基础的启动资产和追加资产形成的所有权。投入资本,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企业所有者权益构成的主体,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投入资本通常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作实收资本或实缴资本,所有者通过购买公司发行的股票而直接投资于公司的资金额。大多数股份公司的实收资本进一步划分为股本与资本公积。
每股股票都有一个设定价值或面值,所以股本表示每股价值与流通在外股数的乘积。如果投资者向公司实际支付的资金金额超过了所购股票的设定价值(这种情况几乎总是发生),那么超过的部分称为股本溢价,或称为追加缴入资本,在我国将其列入资本公积。
在我国资本公积除股本溢价外,还有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指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等,所以,资本公积金是指企业非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本投入而形成的资本积累。资本公积金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
(2)留存收益
第二类股东权益是留存收益。所有者权益随盈余(即盈利的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增加,随盈余作为股利形式发放而减少。留存收益是主体从建立至今的盈余总额与整个寿命期内向股东支付过的股利总额的差额。换言之,这个差额代表总盈余中保留下来用于(再投资于)企业的那部分盈余。若差额是负的,该项目称作赤字,而不是留存收益。
在我国是将留存收益划分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①盈余公积。盈余公积金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税后利润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可以用来弥补亏损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
②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有时也称为净资产,因为报表上的所有者权益总是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
(二)利润表
利润表是一张动态报表,衡量了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如一年)内的业绩,记录下公司一个时间段内的经营活动、经营成果:销售了多少产品,花了多少成本和费用,取得了多少投资收益,缴了多少所得税。利润表反映了公司由期初财务状况变为期末财务状况的原因,利润表核算的净利润最终会反映到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变动上。利润表用来衡量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如一年)内的业绩。利润的会计定义等式为
收入和费用提供了一个会计期间产生和消耗的资源的信息。它们能反映交易的经济结果,从而帮助解释为什么资源会从会计期间的期初状况变化到期末时的情况。一个组织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净收益相对比较容易计量,只需要计算货币流入与货币流出之间的差额即可,但现实中企业每隔一段时期就要报告经营成果。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涉及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会计分期的概念,有些经营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都在一个会计期间,但大多数经营活动的开始和结束并不在一个期间,例如企业购进设备会使用几年。由此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衡量便产生了两种方法:①现金制(也称收付实现制);②应计制(也称权责发生制)。
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是指收到款项和支出款项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指应获得收入和应负担费用的会计期,或者说是指创造收入、使费用受益的会计期间。在现金制和应计制两种方法下,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是不一样的。
1.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付为确认基础,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其收支期与归属期是一致的;而应计制是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其收支期与归属期并不一致。其缺点是对收入和费用缺乏配比关系,而且会造成盈利的大幅波动,延迟了收入确认,扭曲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绩效。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已收到款项或已支出款项,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所以采用这一原则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更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采用一方面使企业能更准确地反映各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企业利用权责发生制的特性而滥用这一原则进行利润操纵和财务粉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利润表反映的收入、费用和盈利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2.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收入是某一主体在某一期间通过销售或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其他构成该主体持续经营活动(指主营业务)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流入或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或两者兼而有之)。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企业销售商品时,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费用的实质是资产的耗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耗费都是费用。因此,就需明确什么样的资产耗费应确认为费用。由于发生的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那么费用的确认就应当与收入确认相联系。因此,确认费用应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该项支出应予以资本化,不能作为当期的费用;如果某项支出的效益仅涉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就应该将其作为收益性支出,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这一原则为费用的确认给定了一个时间上的总体界限。正确地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保证了正确地计量资产的价值和正确地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
(2)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只是为费用的确认作出时间上的大致区分,而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了具体在什么时点上确认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费用。
(3)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为产生当期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应当确认为该期的费用。配比原则的基本含义在于,当收入已经实现时,某些资产(如物料用品)已被消耗,或已被出售(如商品),以及劳务已经提供(如专设的销售部门人员提供的劳务),已被耗用的这些资产和劳务的成本,应当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如果收入要到未来期间实现,相应的费用应递延分配于未来的实际受益期间。因此,费用的确认,要根据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确定哪些资产耗费或负债的增加应从本期收入中扣减。
根据上述费用确认原则,在确认费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按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称因果关系)加以确认。
凡是与本期收入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耗费,就应当确认为该期间的费用。这种因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质上的因果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期间收入项目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费,不同收入的取得是由于发生了不同的费用;二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即应予以确认的费用与某项收入同时或结合起来加以确认,这一过程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过程。例如,如果企业销售出去的商品是直接与所产生的营业收入相联系的,那么,该项销售商品的成本就可以随同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而作为该期的费用;如果企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营业成本,并与本期所确认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第二,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
在企业中,有些支出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经济利益,并且,如果对这些支出加以分摊也没有意义,这时,这些费用就应采用这一标准,直接作为当期费用予以确认,例如,固定资产日常修理费等。这些费用虽然与跨期收入有联系,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不能肯定地预计其收益所涉及的期间,因而就直接列作当期的费用。
第三,按系统、合理的分摊方式确认。
如果费用的经济效益有望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发生,并且只能大致和间接地确定其与收益的联系,该项费用就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程序,在利润表中确认为一项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都属于这一情况。一般地,我们将这类费用称为折旧或摊销。
费用是通过所使用或所耗用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来计量的,通常的费用计量标准是实际成本。《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其他各项费用,应当以实际发生数计入成本、费用。
费用是资产的一种转化形式。有些资产将会使几个会计期间受益,这样,在计量通过系统、合理的分摊而形成的费用时,是以其资产取得成本的实际数进行计量的。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要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和规定使用年限来计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也都属于这种情况。有些费用可以立即确认,这时,可以按其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总之,企业应按实际成本来计量费用,不得以估计成本或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通常情况下,如果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并且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就应当确认为一项费用。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费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费用与收入的关系
费用指直接或间接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相应的耗费,不是以取得营业收入为目的的各种耗费都不作为费用,如购买各种股票、债券所发生的支出、捐赠支出等。因此,工业企业的费用往往指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和期间费用,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取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②费用与损失的关系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通常情况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收入,即耗费和收入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有些耗费并不一定产生收入,如存货盘亏、投资发生的损失,这些耗费从严格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损失,而不能确认为费用。但在会计实务中,有些损失和费用不好区分,都将其作为费用处理,如坏账损失、属于非常损失之外存货盘亏损失等。
③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生产费用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定时期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而产品成本只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生产费用着重于按会计期间归集所发生的费用,而产品成本则着重于按产品品种归集费用,一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可能包括几个会计期间的生产费用。
④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关系
生产费用需要直接或间接地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则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产品、产成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它们都是一种耗费,都必须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但是它们补偿的时间不同。期间费用直接从当期收入中补偿,而构成产品成本的费用要待产品销售时才能得到补偿。
⑤本期费用与跨期费用的关系
本期发生的耗费,不一定都能在本期冲减收入。其中一部分在本期冲减收入,属于本期费用;另一部分要分摊给以后会计期间,冲减以后会计期间的收入,称为跨期费用。
⑥生产成本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关系
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在产品尚未出售前表现在存货中,待销售时表现为主营业务成本,从而使一定时期的主营业务成本与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组成。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某个期间内现金收入和支出,即现金的来源和运用。它解释现金余额变化的原因。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
在直接法下,确定企业现金变动的第一步是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即由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及提供劳务等正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第二步是考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一步再考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即当年对债权人和所有者的净支出。
在间接法下,编制现金流量表是从净利润开始,将净利润调节为现金净流量。间接法的规则:(1)流动资产增加额要从净利润中减掉;(2)流动资产减少额要加回到净利润中去;(3)流动负债增加额要加回到净利润中去;(4)流动负债减少额要从净利润中减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