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要谨防谬误论证的陷阱。谬误论证即导致错误结论或令人产生误解的论证。确凿数据的缺乏、不适宜或不连贯的论据、无根据的论断,都会导致谬误论证。在论证中,最常出现的谬误有两种:草率定论和忽略其他解释。
当研究者所做出的结论基于空泛的论据之上时,草率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就会有所增加。对论据的评价不完备也会导致草率定论,从而产生谬误论证。
研究者面临的第二大诱惑就是以偏见的眼光进行论证,没有恰当地去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便做出结论。研究者的论证很少会是一面之词;倘若出现这种自我论证的情况,研究者往往不是被一个较好的结论蒙蔽了眼睛,就是未能足够深入地探究数据,寻找其他的可能性。避开这些诱惑,研究才会具有力度。希望研究者能借此有效地防范上述两种最普遍的谬误论证的产生。
以下是研究者必须避免的其他一些主要谬误。
●指名道姓谩骂的诋毁式研究,通过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的方式抨击对方的材料、立场或专家观点。
●诉诸感情的研究,立足于情感立场,而非论证立场的研究。这种研究直接诉诸大众思维,或将其结论建立在群体思维的基础上,而没有提供合乎逻辑的案例证明。
●诉诸无知的研究,运用这样一种逻辑:由于一个论断未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它就一定是正确的。以这种潜在逻辑去论证观点显然是荒谬的。
●当研究采用“从因到果”或“从果到因”的论证模式时,因果关系误置也会时有发生。为了证明因果关系,必须确保导致结果产生的行为及其必然结果之间具有无可辩驳的关联。太多的研究者在论证因果关系时,忽略了其他行为或事件对这一因果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
●如果研究首先提出一个论断,然后以此作为论证自身的论据,这就是一个用未经证明的假定为证据(beg the question)的研究。换言之,这是一个循环论证,好比说:“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帝是这么说的。”
●不相关结论(disconnected question)的研究,没有论据支持就做出结论。这类研究错在没有提供论据,或是陈述的论据与提出的论点之间没有关联。
●以“众所周知”(everybody knows that)作为结论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的结论建立在残缺或模糊不清的概念之上,既没有专家论证,也没有科学观察,什么论据都没有。研究者仅仅将其论断建立在虚假前提或一己之见的基础之上。
●产生多重疑问(loaded question)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暗含一个或多个虚假可疑的假设。此类研究问题的典型例子是:“你何时才会停止殴打你的妻子?”请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中充斥着各种预设,即假定你有妻子,并假定你殴打了她;而且,所有的假设都未经事实论据验证。如果研究者所设计的研究问题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经证实的核心概念,那么谬误就产生了。
●欲加之辞(poison the well)的研究。它利用控制性的语言进行带有偏见的论证。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消极或积极地“贩卖”其论证,而无视论据的存在。例如“本研究分析了官僚主义、独裁专制和耗费大量资金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对加州市区三年级儿童阅读水平造成的影响”。
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谬误论证,上述类型只是最常发生的几类。请记住,避免谬误论证的最好方式就是构建有力的发现式论证与支持式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