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

陶行知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

时间:2024-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创业,晓庄师范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影响到全国。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

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1915年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1927年3月15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创造性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在这里,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口号,吸引了许多有志于改革教育、改革社会的青年,在晓庄师范,普遍采用了陶行知创造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当时一般学校死读书的现象,他还提倡“读活书、活读书”。他要求学生“以宇宙为学校,称万物作宗师”,并把校内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创业,晓庄师范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影响到全国。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12]生活教育其实就是讲怎样吃饭,怎样生活,讲大米小米、养牛喂猪等等的教育,是一种平民化的教育。“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注重人的健康,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13]此外,还强调“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4]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厂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工学团就是一个实践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重要组织。它不是单一的教育组织或单一的生产劳动组织。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它既不丢掉饭碗,又能学习文化受教育,同时又发挥联合的力量。这正体现了生活教育同平民教育的结合,是中国平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

1930年,晓庄师范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学校被强行封闭,陶行知也受到通缉,被迫逃亡日本

二、创建了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教育学说:“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15]陶行知认为:“是活人必定要做。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16]

活的教育必须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其实就是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用生活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使他们可以贡献社会。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的教育”。如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训就是“教学做合一”,并且在办校期间,陶行知还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穿着草鞋与大家共耕,与师生同劳动,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

他指出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生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他认为教和学应当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做先生的不要将一个问题的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设法指导学生“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举一反三,找到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他又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那末必定“先生收获很少”,“学生苦恼太多”。为此,他主张将“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所以五四以后小学教师用的教科书教授法改成了教学法,陶行知还强调教师自己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如果做教员的自己不研究新的学问,不求新的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

他反对那种认为知识是注入的,是别人打入脑子里去的单纯传授的旧教育观念。主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渐渐的发育成长”。具体方法上,他赞同杜威的设疑法,即教学生的方法,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学生疑难的地方,使其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再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法子;如其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照这种方法来解决同类的问题和一切的问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17]他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基础,离开了‘做’,学不成学,教不成教”[18]。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如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的总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在教师之知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行与知之不断连锁的过程。”突出了实践的价值,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是很有道理的。掌握了知识不一定能生利,知识转化为技能,才可以转化为“利”。如果从技能再转化为知识,以至无穷,便走上了创造之路。爱迪生发明上千,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不断转化,最后成了一个大发明家,他所生之利是不能用金钱多少来衡量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技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新理,实现创造。

创造教育搞得好坏,关键要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只会“填鸭式”的传统教师不能胜任创造教育的工作。从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到育才学校,从各种类型的工学团到社会大学都体现了陶行知这一办学思路:“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创造教育搞得好坏,关键要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有创造精神的教师不是“书生的教育家”和“经验的教育家”,而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想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明出来。二是“敢入未开的边疆,放大胆量。大刀阔斧,到那别人不肯到的地方去服务”。在创造教育的体系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如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只有通过活的教师,去办活的乡村学校,才能培植出有生活力、创造力的活的学生,才能更好实现平民教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