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实验
1996年2月,卡斯帕洛夫在美国费城与刚刚出生两周的IBM的第一代“深蓝”对弈。由于“深蓝”仓促上阵,它只会运算而全无象棋知识,结果卡斯帕洛夫以三胜两平一负的战绩胜了“深蓝”,从而捍卫了人类的尊严。
1997年5月3日至11日,卡斯帕洛夫与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再次对弈。“深蓝”装有IBM设计的多个RS/6000 SP并行处理芯片,有一批科学家和象棋高手为它设计软件,它代表了当代弈棋机的最高水平。与1996年第一代“深蓝”不同,这一次给它输入了60万个一流大师的棋谱,几千盘国际一流大师的比赛,用象棋知识把它“武装”起来。设计者还为它增添了“模型认知”功能,让它在遭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能够进行战略性的判断。此外,在研究小组里还有一位真正的国际象棋大师,负责给“深蓝”上国际象棋知识课。每局比赛如何开局,也都是由研制者预先设定的[2]。
在5月3日至11日的比赛期间,全球106个国家的7800万人次通过Internet互联网观看了这场备受关注的比赛。“深蓝”之所以受到关注,其根本在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电脑与人脑,也就是机器与人的关系问题。在智能问题上,机器到底能走多远?电脑能否战胜人脑?这是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哲学家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很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经过9天的鏖战,结果卡斯帕洛夫以2.5分比3.5分败北,暂时退居为世界上国际象棋的第二高手。由于“深蓝”是机器不是人,所以就人类棋手而言,卡斯帕洛夫仍然是第一高手。此次人机大战亦设立了颇丰厚的奖金,胜者获70万美元,负者获40万美元。
世界顶尖的国际象棋高手卡斯帕洛夫在与“深蓝”的交手中失利,引起了一阵喧哗,舆论或把它归之于卡氏的过于弄巧,或是心理负担过重等[3]。然而,卡斯帕洛夫却认为,IBM公司在人机大战中使用非体育手段。他说:“深蓝研究小组在设置程序时借助于4名熟知卡斯帕洛夫弈棋风格的美国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意见,他们是本杰明、德菲尔米安、费奥多维奇及另一名棋手。在比赛时,他们悄悄参与比赛,如果电脑棋手选择的步骤不好,他们就按电钮提示,而这无疑是违反正常比赛程序的。”[4]
原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尔波夫(Anataly Karpov,1951—)评论说:“不是人输给了机器,而是卡斯帕洛夫输给了深蓝。”至于谈到“人机大战”可能有假的问题,卡尔波夫断然予以否定。他说:“有人说美国特级大师本杰明在比赛中帮助计算机下出制胜的一着棋。对此我只能说一句话:如果本杰明能够帮助计算机打败世界冠军,他为什么不自己在比赛中打败世界冠军,自己去做世界冠军呢?[5]这个诘问是有力的,评论是公正的。因此,我们应当肯定地说,“深蓝”战胜卡斯帕洛夫是确信无疑的,正像许多专家所指出的:“这一天迟早是要到来的!”
研究“深蓝”的5人小组中,两位主要负责人是华裔科学家,他们是总工程师许峰雄博士和研究计划与管理的负责人谭崇仁博士。随着“深蓝”胜利,他们二人立即成了国际传媒的焦点人物。无疑,他们对这场“人机大战”的评价,会更直接和更具有权威性。有人认为“深蓝”战胜卡斯帕洛夫,是代表机器对人的胜利。对此,谭崇仁博士认为:“与其说是机器战胜了人,不如说是一群人借助机器战胜了另一群人。也就是说,我们利用‘深蓝’战胜了卡斯帕洛夫。”
IBM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标志着长达22年之久的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参加这样的对弈,卡斯帕洛夫难道不知有风险吗?他为什么要参加比赛呢?卡斯帕洛夫是这样说的:“我同意比赛是因为,我感觉到这对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是重要的。”“为了国际象棋,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将参加任何意义上的科学实验,不管是否涉及IBM。现在,是IBM决定是否继续这场实验的时候了。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必须是可证明的、可重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