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思维”培养何以艰难

“创新思维”培养何以艰难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创新思维”培训活动治标不治本。事实告诉人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绝非出几本书、接受一些培训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简单的技术和学术问题。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的问题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水平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对“创新思维”似是而非的理解是导致“创新思维”培养不力的首要原因。

刘宏森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200083)

摘 要:多年来,人们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似是而非,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其实质乃是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创新性只能在人们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具体的情境,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基础性思维方式,审视、辨析事物及其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实践领域长期忽视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创新思维”培养鲜有成效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只注重考什么和教什么,而忽视了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现有师资队伍也难以适应“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不少“创新思维”培训活动治标不治本。从根本上看,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和思维方式,乃是“创新思维”培养艰难的主要原因。唯有人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改变主要乃至单一运用功利思维方式把握一切事物的现实状况,才能使教育真正关注和重视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为思维的创新奠定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

作者简介:刘宏森,江苏扬州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学报》主编,副教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文化批评、思维方式和青年文化等研究。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领域中,中国创新和中国创造鲜见,“中国制造”则声名远播。然而,“中国制造”更多为他人的创新和创造作依葫芦画瓢的“来样加工”。让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强,似乎预示着这样一种仅会“来样加工”的状况将延续下去。“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几年前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代表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足,是令人担扰的大问题。

随着对一些国家创新发展经验了解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此作出了努力和探索。各类涉及“创新思维”训练的著作纷纷出版;不少学校和社会机构举办思维训练班,宣称要将“‘哈佛案例教学法’全面运用到各年龄段课程中,抛弃传统满堂灌型的授课模式,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化预习和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努力发展学生“主动驾驭未来国际化教育和职业发展环境的综合素质”等等。然而,多年努力的实际成效却值得怀疑。

事实告诉人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绝非出几本书、接受一些培训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简单的技术和学术问题。从根本上看,它涉及到人们对“创新思维”理论把握上的准确清晰、培养实践的扎实有效,还涉及到社会环境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支持和促进。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的问题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水平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不够全面,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实践领域长期忽视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社会心态与社会环境对思维创新产生有意无意的冷漠和阻滞等等。下文试分述之。

一、认识误区:“创新思维”还是思维的创新性?

对“创新思维”似是而非的理解是导致“创新思维”培养不力的首要原因。何为“创新思维”?在这方面,人们对概念的使用还十分随意化,缺乏应有的同一性——有的以“创新思维”一词代之,有的则使用“创造性思维”一词代之。对相应概念的界定也有些缠杂:使用“创新思维”一词的学者认为,“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分属于不同的思维范畴。从思维的形式上来分,只存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思维形式;若是从思维的性质上来分,可以分为‘再现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两类。‘再现思维’的含义是: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说,并不会产生新的东西,他们的思维成果都是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创新思维’的含义是: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说,产生了新的东西”。使用“创造性思维”一词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是高效综合利用辨证发展的过程,而且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这些意见大致代表了人们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很显然,对“创新思维”的这些认识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其一,将所谓“创新思维”视为一种与其他思维方式并列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其二,把“创新思维”和其他多种思维方式杂拌、混搭在一起;其三,均未能真正清晰而准确地揭示“创新思维”的内涵,却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之处。人们不免疑问:“创新思维”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

显而易见,正确理解和准确界定“创新思维”的涵义,厘清“创新思维”与多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类应对生产生活需求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促成人猿揖别,使人类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按照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求,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和发展,人类发展起了功利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宗教思维方式等。

(1)功利思维方式。功利思维方式主要指人们为了应对种种日常生产、生活问题广泛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的核心是“利”,就是以功利(实惠)考虑为行为的根本驱动力,专注于自己如何在避免伤害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其基本思维模式是趋利避害。功利思维方式总体上以经验和常识为主要的思维材料,往往概念较为模糊,思维过程往往缺乏明显的逻辑推演过程,表现为一种直觉式,甚至本能式反应的形态。在人们的寻常生活中,这种旨在求利、趋利避害的思维方式占主导性地位。

(2)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追求的核心是“真”,即事实的本来面目,事物背后的机理、缘由、现象背后的本质、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等。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实事求是”。科学思维方式注重以客观事实为原材料,注重概念的清晰和明确,注重推演过程的严密。它不仅运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也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3)艺术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以审美方式面对世界和人生之时运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追求的核心是“美”。其基本思维模式是“见象生意”,注重从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中提炼意象,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凸显意象的意义,以此寄寓人类的情感。艺术思维方式不仅运用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同样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宗教思维方式。宗教思维方式不是教徒的专利,而是人类普遍拥有、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追求的核心是“善”,其基本模式是“信仰甚于求证”:不在于求证神灵或“上帝”、“佛祖”、“安拉”的存在,而在于坚定不移地信仰其存在。它体现了人类自身对某种超越自身力量的信仰、依赖之情和对价值的追求。

四大思维方式构成了人类基础性的思维方式。这些基础性思维方式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基本对应。很显然,在人类发展起来的这些基础性思维方式中,并没有一种所谓的“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并非是与四大基础性思维方式并列共存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

2.“创新思维”的实质是思维的创新性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种相关事物、相关认知进行新的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新的认知的过程。同样,“创新思维”也并非是凭空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创新思维”追求的是“新”的话,那么这“新”也是人们在追求利、真、美、善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上述四大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划分更多只是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事实上,审视、辨析事物及其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应对种种实际问题时,人们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而往往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基础性的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往往体现出创新性。显然,没有多种基础性思维方式综合、灵活的运用,所谓“创新思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确切地说,它只是多种基础性思维方式被人们综合、灵活运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创新性。

比如,科学家必须思考和把握其发现和发明对于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功利价值和终极价值(求“利”和求“善”)。在具体的研究和发明过程中,他要从探究、追寻“what”、“why”、“how”等问题起步,努力准确把握事实;他要运用概念界定、判断、推理等方法,把握隐含于纷繁复杂现象中的实质和规律(求“真”);他要运用直观、想象等具体思维方法,横向发散,触类旁通(求“真”和求“美”),通过对现有各种相关事物、相关认知进行新的组合,以产生新的事物、新的认知。把握事物之间的新的、超常式的联系,这是思维创新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的核心之所在。这就必然会涉及和运用诸如功利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乃至宗教思维方式。

比如,牛顿由苹果从树上掉落产生疑问: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由此,他联想到了水往低处流、人跳得再高也只能落回大地等许多类似现象,还举一反三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运行快,远就运行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他感到星球及其相互间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在此过程中,牛顿综合、灵活运用了多种思维方式,形成了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这就说明,人们只有扎实掌握并善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思维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否则,所谓的“创新思维”也无从谈起。

很显然,“创新思维”是一个在涵义上似是而非的概念。把这一似是而非的概念当成一个现成的概念,并削足适履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反而造成了人们对思维创新性问题之理论认识的缠杂暧昧和似是而非。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思维创新性理论认识上的缠杂暧昧和似是而非,必然导致实践上的莫衷一是。

二、实践领域:忽视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思维的创新性来自于人们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综合、灵活的运用过程。思维创新性的培养自然也必须从培养和提升人们的基础性思维的能力入手。这是促进思维创新的治本之策。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的作用,从加强对青少年基础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水平。然而,事实上,多年来恰恰在这方面,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以写作为例。文章作为一种载体,最为直接地反映了人的思维的实际状况和成果。许多青少年历经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依然难以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他们擅长写作的主要是140字以内的微博体。而在这140字的微博文字中,他们又往往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风发泄自己心中的无名之火,却甚少讲道理——有理有据地说明事理、辨明是非。不讲道理是大多数微博文字的共性。网络上的语言暴力主要就来自于这种不讲道理。种种语言暴力现象实际上体现了不少青少年仓促立论,却缺乏必要的推理和论证的症结。这又深刻地暴露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基础性思维能力水平低下”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所以,与其在基础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严重先天不足直接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一些专业性研究文章中,这种先天不足同样存在。笔者编辑学术期刊多年,深感不少学术论文往往局限于炒炒专业知识点的冷饭,或仅限于卖矿石般发布一些调研的数据,普遍缺乏创新性。它们既缺乏对新现象的敏锐把握,也缺乏新颖的视角,还缺乏新鲜的观点和新鲜的论据、新颖的论证方式。种种缺乏的背后,隐藏着这些作者(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在对科学思维方式的把握和运用等方面——对问题的把握、对观点的明确、对概念的界定、对论据的把握、对论证过程的掌控、对事物之间深层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和不足。所有这些问题和不足,其实都是长期忽视基础性思维方式教育和训练的后果。

1.课堂教学忽视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增强思维创新性的主要途径。学校系统开设的各类课程是人类前赴后继不断取得的思维创新的成果,也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思维方式训练的最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纳入所有课程的教与学之中。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各种陈述性知识点的灌输,热衷于告诉学生其“然”,却甚少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甚少鼓励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和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接触了许多陈述性知识点,却未能通过各种变式练习掌握相应的程序性知识。〔1〕这就一方面使其难以真正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主要依靠死记硬背所学到的各种陈述性知识,也会由于缺乏实际运用的迁移和强化,很快被遗忘掉。由此,学生学习的效率其实很低,既难以积累厚实的陈述性知识基础,更难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就从根本上难以让学生真正习得基础性的思维方式,更难以为思维的创新性夯实基础。

2.“应试教育”挤占思维能力培养的空间

“应试教育”是个有争议的概念,限于篇幅,本文暂不对此作进一步的梳理和界定。需要指出的是,“应试教育”之所以长期被诟病,是因为它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挤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空间。在各类考试的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成为必然。教师疲于奔命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可能考到的知识点,考前划定范围,考试则是对各种知识点的卷面还原。比如,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忙于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字词句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忙于对多种作文套路的介绍,却普遍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培养。

青少年学生在其学习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主要忙于对各种陈述性知识点和标准答案的理解和记忆。其学习过程被简化为“知识点的记忆—卷面还原—遗忘—再记忆—再卷面还原”等环节构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问题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空间。

标准答案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也是折断思维翅膀的帮凶。南方某市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中,收入笔者发表的一篇时评。试卷中有道问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色?对此,笔者不免踟蹰,难以回答。写作此文时,笔者关注的只是分别表达几层意思,文章应该相应地分成几个段落,但究竟要体现什么样的结构特色,却并没有仔细想过。卷后的“标准答案”说本题满分5分,分别是“文章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1分),前一个小标题写出了志愿者的感受(1分),而第二个小标题则从他们‘被满足’说起揭示出第一个小标题产生的深层原因(1分)。这样的结构可更清晰、更深刻地表达出作为志愿者的价值所在,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2分)”。这样的“标准答案”让笔者大跌眼镜。中学生能够答得如此“标准”吗?即使真的能够答得如此标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又有多少裨益和帮助呢?总之,在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下,各类基础性思维方式的教育事实上是没有什么地位和空间的。周有光先生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成问题。按道理说,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培养思考能力,我们很多做法反而是压制和破坏他本来有的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周老先生此言可谓切中肯綮。

3.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当下一些教师往往更熟悉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不高。他们往往只会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习惯于系统知识的讲授,却难以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机动地分析和解决。一旦学生提出的问题溢出了备课的范围,他们往往语塞。这说明,不少教师似乎只是个演员,只会按照剧本的要求,扮演课程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这样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而不善于现场发挥,灵活机动地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事实上,培养学生基础性思维方式更要求教师成为足球赛上现场指挥的教练员,善于应对种种现实问题。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讳言,现有师资队伍很大程度上就是现行教育模式的产物。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学生中的问题——“鱼”未必多〔2〕,“渔”则更不够。周有光先生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教师已经没有了正当的思想能力,会教出来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事实证明,周老先生并非杞人忧天。

4.“创新思维”培训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求,一些学校和社会机构纷纷面向青少年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班。某些区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站)等校外机构纷纷开展了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活动。种种培训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强化创新意识不无裨益,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活动对于提升青少年思维创新能力水平,难免只是治标之计,却非治本之策。正如前文所述,思维的创新性源于基础性思维方式,特别是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的综合、灵活的运用。因此,提升人们思维创新性水平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强化对人们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治标再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倘无治本之举的扎扎实实为基础,纵然有个别青少年在国际创意比赛中夺冠折桂,也不能遮蔽我们在基础性思维方式培养方面的乏善可陈、萧条清冷。

三、社会环境:功利心态和思维方式的垄断

人的行为及其成效都是相应思维方式的产物。在基础性思维方式培养方面的乏善可陈、萧条清冷,同样也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的产物。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运用功利思维方式对待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当然,功利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然而,如果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主导性,甚至压倒性的思维方式之时,往往难免有视野的局限、方法的限制、横向发散的式微等问题。功利思维方式追求的核心是“利”。其基本思维模式是趋利避害。当功利思维方式被当成主导性思维方式之时,人们的视野中往往只有“利”,而少了“真”、“善”、“美”;人们视野中的“利”也往往被自然简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近利”;人们具体的思维方法往往主要表现为:以经验和常识为主要的思维材料和知识背景,以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模糊的概念为思考的基本单位,以直觉式、本能式反应,而不是以严密的逻辑推演和严谨的计算为思维的主要过程。因此,功利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主导性思维方式,急功近利的行为及其后果必然如影随形地出现。

遗憾的是,多年来,功利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国人把握世界和人生的主流性思维方式。人们也是以功利思维方式对待“创新思维”及其培养的。

1.功利心态和思维对创新釜底抽薪

人们以功利思维方式看待各项事物,首先考虑其眼前之“利”,本能性地忙着“趋利避害”,这已成为一种毋庸讳言的社会现实。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事业,离不开人们的厚积薄发,也离不开灵光一现,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立竿见影显出功效,以功利思维方式来看自是不太“靠谱”,自然难入很多人的法眼。这些年,国家鼓励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然而,墙上的口号已经褪色,落后产能却依然在许多地方喷吐浓烟拼命运转,转型升级依然举步维艰。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会丢失眼前之利,而后者能带来多少“利”则难以预料。一些地方的官员为了任期政绩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热衷于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而无意于促进创新转型。这是因为任期政绩“五角星”带来的实际利益看得见摸得着,而创新转型则费时费力,远水解不了近渴。上有所好,下必仿效。在此风气浸熏之下,费时费力又难见现时成效的创新和创造,何以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和不遗余力的努力呢?于是,市面上各类山寨、克隆比比皆是。科学和艺术也被视为逐利的工具。即使是宗教场所和宗教事业,在很多地方也被糟蹋成名利场和赚钱的机器,散发出浓烈的铜臭味。在求利压倒一切的社会环境中,科学的求真、艺术的求美、宗教的求善,还能有多少存身的空间和位置?只有求利的思维方式甚嚣尘上,而无求真、求美、求善的思维方式的存身之地,求新又从何谈起?

在功利思维方式的打量下,在弥漫于全社会的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在各类山寨、模仿的环伺和蚕食下,原创性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投入极低,保护不力,自然乏人问津,山寨、盗版则肆虐横行,屡禁不止。民间的创新幼苗既得不到官方和社会心理的有力支持,又得不到政策法规的保护,其存活的几率究竟有多大?在功利心态和思维的冲击之下,“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能得到多少阳光雨露的滋润,得以茁壮成长呢?

2.功利心态和思维使学生抵触思考

可悲的是,此种风气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费时费力,难以立竿见影地显出成绩。既然能够更加便捷地考出好的分数,还有多少人会费力不讨好,花费精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呢?对升学、各类证书的追逐,骨子里都是功利思维方式在呼风唤雨。近年来种种创新思维教育和培养,同样也难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各种名目繁多的创新思维培训活动,打出“把废铜烂铁卖出钻石的价格,分析思维误区,发掘你天赋的潜在能力”的旗号,恰恰入了功利思维方式的圈套,迎合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一些学校很在意学生的一些小发明和在一些创意比赛中的争金夺银,视之为办学的实绩,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更令人担忧的是,考什么、学什么,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以功利思维方式看待世间事物的惯习和定势。近年来,笔者开设“思维与表达训练”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授课,笔者都要结合具体的思维理论和方法的要求,精选一些素材,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师生互动,逐步掌握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教学中面临着的最大困难是不少学生的不习惯和有意无意的抵触。课堂内外,他们最关心的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而对如何把握问题、如何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严谨地使用概念、如何把握充分的论据并使论据更好地支撑论点、如何发散思维在事物之间建立超常式的联系等等,则意兴阑珊。只问利害,拒绝思考,这已经成为很多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如此,思维方式的培养从何谈起?思维创新又如何实现?

思维创新何以艰难?难就难在认识的误区、实践领域的误区、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而认识的误区、实践领域的误区,其根源又在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在创新焦虑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乞灵于似是而非的“创新思维”,视之为一粒速效药丸,希冀让青少年通过各类“创新思维”培训班吞下这粒药丸,快速成为创新家。在急功近利中,人们忽视了,思维的创新性来自于对基础性思维方式综合、灵活的运用。只有扎实掌握,并善于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基础性思维方式,思维的创新性才有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而基础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漫长而艰难,没有速效药,只有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调理和养成,才能一点点显出成效。因此,人们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改变单一依靠功利思维方式把握事物的现状,从扎实培养青少年基础性思维方式入手,才能不断提升青少年思维创新的水平。舍此,“创新思维”培训班再红火,也难以实实在在地提升青少年思维创新的水平,难以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晋堂.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去了[N].北京日报,2010-09 -01.

[2]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张晓芒.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王庆利.“哈佛案例教学法”如何正确拓展孩子学习能力? [EB/OL].http://culture.gmw.cn/2014-08/18/content_12605739.htm.

[5]邵荣成.论创新思维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6]贺海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7]杨楹.解读“宗教”的新视角——宗教思维方式探究[J].学术界,2000,(4).

[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周有光.李么和平过渡,要么暴力革命,总之是要变[EB/OL].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73/78/13/1_1.html,2014-09-30.

Why Does“Creative Thinking”Be So Difficult

LIU Hongsen

(Shanghai Youth Management College, Shanghai 200083)

Abstract:Creative thinking isn’t an independent way of thinking, it’s the creativity of thinking.Creativity of thinking appears in the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according tasks and situations flexibly uses various fundamental thinking and analyzes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ings.The ignorance in practice field of teaching of fundamental thinking causes invalid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Social enthusiasm of quick success is the main cause of difficult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We should get rid of these defects, then 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will be improved.

Key words:creativity, thinking, teaching

【注释】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指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不应该忽视有关概念、规则等的传授,也不应该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而是应当首先使得学生掌握或理解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然后通过变式练习,以促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2〕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搜索工具便捷、迅速地搜寻到各种陈述性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难以在给学生更多的“鱼”(陈述性知识点)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优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