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 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力量,求真向善是享有美好生活的基础。其社会属性体现在教师被赋予社会公信力、应具有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社会担当、师德是社会表率、师能需要卓越、专业发展需要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这些方面。教师的社会分层由知识运行和学生形态决定,教师行为是社会正义的化身,应体现国家意志,遵从职业良心,在教育教学时彰显个性。
关键词:教师;知识分子;社会属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十大招标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多元化评价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ZD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孔文,安徽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研究。
新时期,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职能使命。有很多美好的语言来赞颂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知识化身、道德楷模、社会典范、文化传人等。然而现实中,教师遭遇多方面的冲击,职业光环也有暗淡的迹象。文章探讨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力量,为教师应有的社会属性进行辩护。
一、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衰落了吗?
教师权责需要在诸多领域得到实现:受到国家法律保障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社会空间,保障有平等权利参与政治意愿的国家形态,享有伦理自由和自我实现的私人领域,通过反思性文化形成与私人领域相关的社会领域。但由于专业隔膜和自足,加之认知过程的不可逆转,教师成为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并非为坦途。
1.负面现象影响教师群体的社会美誉度
发展的窘迫和机会的稀缺会诱发教师追名逐利,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浮躁之风盛行。社会不良习气会侵蚀原本圣洁的杏坛,教育腐败在系统内部屡见不鲜。学位和职称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如工资收入、社会地位、职务提升、项目申请、住房、医疗等各个方面。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也非常在意教师的各种名号。为了晋升,某些人不惜自毁清誉、尔虞我诈,“文人相轻”的陋习在教师队伍中依然存续。学术争鸣有可能沦为人身攻击,名誉诋毁不时发生,教师的社会公信力面临危机。诸如各种教育“潜规则”和乱收费;在招生、升学、就业和晋升等环节收受贿赂;伤害与诱骗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学术成果鉴定、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给他人提供便利;在考试、立项、职称评聘和争取奖项时采用不端行为等等。近年来,学校也是各种腐败现象的高发地带,其社会的名誉度和美誉度下降,学术科研、基建招标、权益保障等领域的腐败事件经常见于各种媒体,性质之恶劣、情节之严重,损害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侵蚀到教师生活的各个层面。官本位是教育系统“去行政化”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少教学科研非常优秀的教师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以后江郎才尽,令人十分惋惜。
2.日常惯习阻滞教师无意追寻知识分子精神
教师的日常生活相对于很多高利害的岗位还是相当舒适的。固定的节假日加上双休日,一年累计法定工作时间不超过260天,加班增加收入另计。职业生涯中无所追求的教师更显得自如,每周实际工作不超过40小时。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将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付出成倍时间也丝毫不感觉到辛劳。生活的惬意消磨了一些教师的工作激情,本职工作则是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教师的工作惯习阻隔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通。但由于教育无小事,很多教师不愿奋斗,结果只能是庸才盛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个人修为不再是主业,事务性工作钝化了教师的工作激情,甚至成为教师担心各种教育教学事故的由头。内圣外王的知识分子精神已经远逝,学术自由和文化创新的理念因而荡然无存。生计之需的职业理解和产生的角色认同偏差,会影响教师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陷入一地鸡毛式的简单重复而怨天尤人,前瞻无望,后退不允。
3.教师徘徊在复制文化与创造文化之间
文化传承与创新建基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四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声誉、利益、权力、身份、地位等,是教师怀有知识分子情结的外显,也与虚荣心相结合,运用不得当极易走偏。复制文化的便捷,让教师不愿去体验创造文化的艰辛。很多教师在创造文化方面畏葸不前,过早进入职业生涯瓶颈期,也不再思考“我是谁”、“如何生存与发展”、“怎样实现教师的基本职责”等本源性问题,身为知识人的角色湮没于日常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尽管身心疲惫,但无可圈点。追逐眼前的浮名遮蔽了教师个体对知识分子精神的追寻。知识分子要增加其社会性和文化性,就要超越经济化约和政治化约。宏大叙事消解以后,微观叙事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知觉,人性的利己成分和私欲膨胀导致教师对于专业发展前景的紧张。惰性和懈怠本身就是人性使然,不再崇尚学术自由和追求成果卓越,某些教师的知识分子社会属性已式微。
透过以上简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确有衰落迹象。但并不能否认教师遵从良心,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应有表征
1.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重要力量
我国教育普及后,教师的社会分层非常复杂,有城乡之别、有大中小学之异、有上位下位之落差,丰富的层级是教师群体的生态特征。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有1500多万,还不包括民办教育机构的数据。教师成分多样、来源各异、动机多种、收入悬殊,不乏富可有别墅豪车的教师,也有以玉米面和土豆来维系生计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拿着不高的薪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耕耘,其职业操守和公共准则不因身居低位而淡忘或泯灭。
没有本体论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非常困难,所以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程度相当之高的职业类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没有边界,尽管没有谁能成为无所不会、无所不通的全人。教师在专业领域中能够做好不是奢望,做不好的也很多。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具身性是社会需要和学生期待的现实基础。没有了具身性,教师的精神和价值会走向一种局限,或者停止了生长。优秀教师不因身体存续与否而受影响,往往让学习者始终尽享其精神与价值,那是因为教师的意义不单单是历时生命体的消亡,最重要的是在其传递人类文化过程中发挥的共时接力作用,虽然有时是隐性的。除去了这种作用,人才成长便是一种断裂性存在,犹如钢材内生的脆性断裂,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处理这种成长缺陷。教师要以知识形态对人才施加影响,然而源于知识共同体的某一点,众多教师建构人才发展的多个向度,以合力作用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至于将来发展到何种程度以及发展方向是什么,完全是个体根据自身需要以及社会倾向性所决定的,由不得教师以及知识本身。
2.教师个体的专业活动不是私事化行为
教好书育好人,这是教师的天职。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事业。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通过课程和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始终是排头兵。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年轻一代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其实是为国家服务,为了社会发展服务,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贡献才智。教师要在个体性的活动中展示社会属性,所组织的课程与教学无不如此。教师培养人才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个体作用常被弱化,经济化约的思维模式引起效益至上主义,决定了教师个体无法局限在私密活动之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人才成长的缓慢过程中,需要接受公众注视甚至监督。社会不仅需要合格的人才,而且需要知晓人才的培养过程。结果取向的培养方式受到实用主义影响,这是“工具——技术理性”的效应。未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放兴趣和实践品质。如何保证不是被压迫的教育,需要教师个体把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贯彻落实在具体课程和日常教学中,让新生一代成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在体现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社会担当时,教师的主体意识才会凸显,其社会属性根植于丰富的个体性实践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受众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加剧了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向公共性知识的回归,学科边界在泛化,不断冲击和丰富着知识共同体。国家意志决定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教师拥有的知识不再属于偏狭的空间,政治化约要求教师符合国家利益,代表着时代精神。教师高职业声望与不均衡的经济基础相比,二者并不匹配。教师要战胜自身惰性,克服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增强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始终把学习作为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教师群体的社会担当体现为学校教育的公益性
教师个体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其意义需要来自教师群体的支持和呼应,水滴只有融入海洋才会永不干涸。个体组成了群体,群体需要不同个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来丰富和完善。教师在知识分子中占的比例很大,教师群体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达成共识标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自觉努力维护、构建课堂的公共性,并致力于将自己和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探索、创新精神的民主型主体。[1](P1~5)只有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良性运行,履行专业组织与教育机构的职责,才能很好体现教师的社会属性,并终将落实国家的教育目标。
教师的社会属性受到学校教育公益性的制约。学校教育公益性的生成是社会的产物,有具身性、普及性、民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的受益面,打破了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随着教育依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发展,民主与开放的观念逐渐影响年轻一代。按照鲍曼的理解,知识分子有立法者和阐释者的区分或者变迁。知识分子在社会事务中作为调解人,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因为社会公正的维护本身附依着价值偏向。知识是真理,是美德,知识分子以求真为学术精神,以向善为社会担当,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和追求美好生活。集合概念的教师,是建设国家和社会的群像,负有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4.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准则
许纪霖曾提出知识分子公共性的三重含义:面向公众发言,为了公众而思考,所涉及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2](P34)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可以概括为国家事务中的可见事业,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
因为教育的缘故,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需要通过个体和群体来呈现。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是不言自明的。教育的普及,扩展了教育规模,进而诉求教育质量势所必然。人们质疑教育公平和拷问教育质量时,把关注焦点集中到教师身上,师德、师能成为人们质询的一个不衰的话题。知识分子需要对社会负责,对人类文明和时代进步负责,优秀师资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凝聚了知识分子的诸多意愿,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落实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其教育教学行为体现着国家教育目的,自然成为社会公共事务。另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注视,在人们欣赏“明星教师”的表现和成就时,免不了对其评头论足。以前的课堂是封闭的,教学行为与过程具有相对的隐秘性,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是如此,比如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指导,仍然是师徒制的个别化行为,将长久存在,或许成为未来教育的主导方向。但学生是教师行为的注视者,不断采取新手段揭开课堂的黑箱。
在媒体与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势下,教师教育教学的各种要素,如开设的课程、实施的教学、使用的教材、运用的介质、开展的活动、传播过程和方式尽相呈现出来,教室和学校的围墙渐次坍塌。MOOCs等开放课程形态,更将教师行为推向受众。教师教学的自主权究竟是否公开,更多是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从形式公开到实质公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黑箱的神秘性被打破。教师不能再满足于自我表演的惬意,教学不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舒适,应体现学校教育的公益性。某种程度上,教师从原来的小我变迁为当下的大我,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是不由自主,是学校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发展趋势使然。可以设想,伴随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公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会在未来渐次开放。
三、教师知识分子社会属性的呈现
传统伦理共同体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社会的兴起,使得教师陷入现代性的恐慌中,这是整个社会处于焦虑之中的一种表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应对之策,但绝非万全之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必将构建新型教师伦理。可从教师应然的作为和实然的不作为两个方面,呈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
1.教师的有所为
教师的社会属性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教师需要直面身边的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专业组织及其人员,教师的言行受到来自多层面的观察,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教师的日常生活和专业生活受到诸多的注视,教师无法将具身性的符号从各种活动中剥离出去,在私权行使的过程中涉及到公权的各个层面。在认同与社会的构成之中,身体是充分在场的。[3](P193)教师目前的工作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从事一份这样的职业不再是独脚戏,需要与他者互动联动,他者中有学生、同事和领导,也有专家、家长和社会人士等。教师需要从供奉的神龛走下来,进入职业平等的社会。社会和家庭对教师和学校的依赖与远离分立,导致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职业认同发生重要的转变。教师若想成为负面事件中的公共人物很容易,但若成为正面事件中受人景仰的公共人物变得更加艰难了,知名度的提高与美誉度的增长并不是一回事。教师应游走于学院知识分子与民间知识分子之间,去做顶天立地的工作,卓有成效地上下通联。
当今社会需要教师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力量。这是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人贡献己力、享受权益、履行职责和义务。教师是靠智慧和聪明行事的,不是演员式的生活,而是园丁般地去呵护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养成社会新生成员良好的惯习,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师过去在知识分子当中被遮掩的状况被彻底打破,坚持真理、一心向善,在敞亮的公共空间里,只有完成自身职责、达成相应绩效,才能拥有美好生活。萨义德认为,对权势说真话是小心衡量不同的选择,择取正确的方式,然后明智地代表它,使其能实现最大的善并导致正确的改变。[4](P86)在教师群体中,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社会担当占有绝对的比重,平凡亦见伟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表现出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法律保障、道德衡量、伦理约定、情感附依、专业评判等各个层面。
传媒技术与网络空间的开放促成教师的社会属性。教师使用的媒介如教学内容和网络资源等,均为社会公共资源。在课程推进和教学改革中,教师开发和利用公共资源,自身利益与价值追求符合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学习者权益的保障、公共资源的使用、社会资源的使用、公众信赖、教育的外部效应等[5],对传媒技术与网络空间的开放越发明显。
2.教师的有所不为
教师的分层源于知识的阶层化,知识结构本身携带的多种功能构架了教师的生态群落。一个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公共的教育知识,既反映了社会权力分配,又反映了社会控制的原则。[6](P47)教师的分层与知识传播的对象同样息息相关,学生的差异影响着教师群体的变化。教师自身的发展诉求带来了教师多极向的流动,广大教师的“编制情结”反映出教师对身份的认同与渴望,获取编制以后就是岗位和角色的再次竞争。职称职务等但凡能在档案中保持良好记录的东西都是教师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符号,反映出教师孜孜不倦追寻职业最高境界时留存的痕迹。每一阶段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里程碑,深深印刻在教师的灵魂中。教师需要这样的符号来表达与表现自我,显示身份的合法化,逐渐消弭稻粱谋的心态与学优则仕的期待。教育中凡是涉及评审,皆有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如评职称、评奖、评优、评审课题、评审一级学科或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或精品课程、评选院士等,引发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公信危机。这些危机推动了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与重建。在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变革同时,教师的自律与自检尤为必要。
学生分层成为知识分层的标志,同样促成了教师分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教师最为要紧的事情。教师不可从自身出发而传播知识,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情况来运思知识。新手教师往往擅长演绎自己熟知的知识,而忽略学生的感受,这在专家型教师那里是少见的。熟悉自己的学生及其相关因素,是教师成就教育伟业不容回避的现实,因为学生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而直接的受众。阿普尔提出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样的命题,隐含“哪里的知识最有价值”等潜在命题。从学校层次和类型来看,知识表现为“掌握在谁的手中”以及“被控制在什么地方”。学生层次的划分给知识分层提供了标准,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意味着选择和组织这些知识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教师分层在当下是显见的状况,教师知识具身性的存在与被学生体认和社会构型联系紧密。教师具身性的知识在学生心中是生动多样的分布曲线,分布曲线之间的错综繁复促成了社会认知网络,以学生分层形塑了教师的生态群落。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力量,求真向善是享有美好生活的基础。教师应有学术精神和社会担当,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教师被赋予社会公信力,行为遵从职业良心,师德是社会表率,师能需要卓越,专业发展指向以己为敌,不断反思和超越,批判社会,匡正时弊,保卫社会公正。教师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其教育教学行为体现国家意志,执行政府指令时彰显自身。教师成为知识分子不是自身决定的,受制于知识运行和学生分层。教师把学术责任和社会担当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中,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完成知识分子的使命,通过代际传播和师生互动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祥超.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2]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英]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余雅凤.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与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6]Bernstein B.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M]//Young M F D.Knowledge and Control:New Directions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M].London:Macmillan,1971.
On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Teacher as Intellectuals
LI Kongwen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Abstract:Teacher is the important force of intellectuals which seek truth and good in order to enjoying a beautiful life.The social attributes embodied in teachers are endowed with social credibility,should have the academic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morality is the social model,ability need excellence,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self-reflection and self-transcendence.Teacher’s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knowledge operation and student forms,teacher behaviors are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 to reflect state will,to comply with the occupation conscience,and to express individuality implementing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teacher, intellectuals, social attribut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