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上海200011)
摘 要: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学生的思维激发及训练,往往由数理化学科所承担,而文科学习,特别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则强调学生的感性体验。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专业性研究的深入,阅读教学中比较思维的导入与渗透,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而且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激发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选择和呈现,字词、语段、文本之间的分析与比较,对于情感价值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导等三个维度进行比较思维的渗透。
关键词: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比较思维;比较阅读
作者简介:陈 燕,上海市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教材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一、比较思维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逻辑思维是众多思维方法中重要的一项,运用逻辑思维的目的,即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应该包括3个维度:文本的选择和呈现;字词、语段、文本之间的分析与比较;对于情感价值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导。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这样的比较思维法加以渗透和强调。
二、比较思维法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思维训练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天然联系,语文学科更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阵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鲁迅先生说过:“教师愈会比较愈有益处。”比较思维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从来不缺少运用的领域。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可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比较思维法。
三、案例分析
通常,由于语文课堂的时间限制,语文教师们经常只就教材而大讲特讲,教师就文章的内容提问时,学生们被动作答,或干脆在学生不配合的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他们非常反感被强迫对文章进行剖析,因此,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不可能有效提高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更是难以企及。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和学习现状呢?
笔者认为实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实现这样三个维度(文本的选择和呈现;字词、语段、文本之间的分析与比较;对于情感价值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导)的运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
1.第一维度:文本的选择和呈现
20世纪70年代,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教师渐渐发现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讲解教材中文章的同时,再拿另一篇或几篇与课文内容有相似点的文章进行比较时,学生们就会觉得眼前一亮,他们会很高兴地去阅读比较文章,然后拿教材来与之比对,学习的热情因而非常高涨。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从课外找出合适的对比文章来与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同步的阅读指导,已经是十分普遍的教学策略了。
比较思维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从来不缺用武之处。一般,教师往往选择这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者会选择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但是笔者认为,比较文本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文本选择的之前要对学情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这样的比较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比较才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图1 《再别康桥》的中英版对比
以笔者的一次教学为例(见图1),这次教学实施的对象是一所市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中美合作教学班的学生,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兴趣不高,所以传统的对比文本选择无疑是不合适的。而中英文文本的对照阅读无疑对他们来说尤为恰当。在中英文文本的比较中,学生还会发现“music”在中文版本中被翻译成“笙箫”,然而通常情况之下,“music”一般翻译成“音乐”,这是为什么呢?是译者的英文水平不好吗?显然不是的。这样就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此时,立即有学生提出“音乐”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符合诗歌的押韵原则。这个步骤显然调动起了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的现有知识,但同时又有学生提出质疑:“用‘歌谣’代替可以吗?这也是符合诗歌的押韵规律的。”通过不断的探究之后,学生对于“笙箫”这个中国传统乐器在音乐的表现性上有了新的认知。而且“笙箫”这个词语在中国的音韵表达上是一个连绵词,这种双声的使用在中国传统诗歌里的运用有它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以下是文本比较与思维开发的对照表:
表1 文本比较与思维开发的对照表
2.第二维度:字词、语段、文本内容之间的分析与比较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其文本中的文字处理艺术是非常讲究的。字、词、句、段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把这些基本单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完整的文字链条。这样的链式体系其实也是极其符合思维的建构模式的。我们在品读一篇文章时,首先就要从词语入手,进而研究其表现形式、手法和特点,最后通过分析,对情感和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导。以笔者拟教的《再别康桥》教学为例(见图2):
图2 《再别康桥》文本内容的对比
课内文本《再别康桥》,文本内部文字“轻轻的”与“悄悄的”的比较。
师:“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各自有什么区别?”
生:“‘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观意向,作者不想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的’走。”
生:“‘悄悄的’不仅包括四周环境的静,还包括作者心境上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心情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我也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和美丽。”
生:“‘悄悄’包含了‘轻轻’,是前面所有东西的升华。”
生:“这两个词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区别‘轻轻’更侧重于修饰‘我’而‘悄悄’则涉及了诗人离开康桥时的环境,且让人感到诗人是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离开的,我想诗人离开时的心情并不平静。这两个词不能互换。”
随着比较思维意识在课程内部的深入,教师往往欲罢不能,比较文本的选择却离我们课程本身越走越远,也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范畴越来越远。那么这样的比较就只能彰显教师的文学功底,对于学生的思维建设没有任何的指导价值和意义。巧妙地利用阅读教材本身,让学生扎实地落实文本,细致地品味和分析文本本身的细小区分,通过求异性思维去推导出作者如此使用文字的用意,继而得出作者情感脉络的结论和推断。
3.第三维度:对于情感价值得出正确的判断和推导
如果说教师找到适合的文本,然后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是整个阅读教学环节的逻辑起点;设计相应的课后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教学环节思维链的终点。
为什么学生喜欢做理科作业,因为理科有天然优势,一个公式、几个例题,马上就进行巩固练习,学生能在其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学生在解题时,亲身投入进去并体验了成就感。而语文课上,即使教师激情澎湃,学生仍然置身事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得出对作品、作者的情感价值的正确判断和推导。
图3 徐志摩诗歌节选
仍以《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为例(见图3):笔者选择的是徐志摩1922年写就的诗歌《康桥再会吧》的节选,应该说这篇文章与《再别康桥》在创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是相同的,那么我们的阅读《再别康桥》的意义何在呢?创作的主题相同,创作者又是同一人,那么创作的表达方式又为什么差异这样大呢?这样的课后训练就可以动员学生去参与,思维的火花就此点燃。
表2 课后训练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四、结语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凯洛夫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语文教育教学当然应该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学生的智力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地发展。识记性的知识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绝非全部。教会学生思考,学会科学有效的思考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语文,并非只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具体的感知与形象的体味的低级学科;语文课堂,也不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随性发挥的地方。新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是既科学而又严谨的,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强化逻辑思维的开发。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和要求,语文教师当然会要求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并体现科学的逻辑思维,特别是比较思维的强化,这也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冉正宝.语文思维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杨乃乔,王宁,王柏华,蒋述卓,方汉文.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田本娜.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许秀如.美国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材料与方法及其启示[J].科技教育创新,2006.
[7]于志娟.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1,(3).
[8]李桦.比较让阅读教学妙趣横生[J].文学教育,2012,(6).
[9]孙淑芳.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
[10]李安萍.新课标下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例谈[J].大语文论坛,2008,(8).
Infiltration by Comparative Thinking in Senior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CHEN Yan
(Dajing Senior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Abstract:It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subject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mathematics motivat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While the libe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reading exercise of Chinese education, emphasizes on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Nonetheless,with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cientized and specialized,and the comparative thinking is introduced and going deeper into the reading education,it becomes more meaningful for not only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but also motivating the students log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An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 can permeate the comparative thinking in three aspects:choo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analyzing and comparing words, paragraphs and articles and judging and deducing the emotional value correctly.
Key words:mode of thinking, logical mind, comparative thinking, comparative read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