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

时间:2024-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作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作为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一种惯常表现形态,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独立存在。具体而言,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空间特点和文化表达方式上。

学生处 李文亮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人文涵养、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随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一主多元”的发展态势。“多元”文化态势下经大学生微群体发育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往往有一部分会和主文化形成差异和对立,在校园文化系统中处于从属和边缘的地位,因而厘清“一主多元”校园文化之关联也就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这要求高校对当下盛行的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做到整体深入的把握,在厘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为核心的校园主文化和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机制,进而归纳出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表征。

一、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所谓大学生微群体,即新媒体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带有网络时代文化表征和行为特点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例如御宅族、穷游族、拍客族、素食族、动漫族等。这种产生于大学生微群体中,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校园主文化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相异性,甚至存在着对立性”的大学生群体文化范型,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

高校作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使命。这意味着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处理好当下流行的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文化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主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校园文化生态建设中潜移默化地使之得到弘扬,达到育人目的。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作为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一种惯常表现形态,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独立存在。事实上,这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传播和影响,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密切相关。

首先,从整体文化建构上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同构性。所谓“同构性”,指的是两种文化类型在理论源头和发展规律方面存在一致性。尽管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多元,但究其文化渊源,仍然能够寻找到传统文化情结和社会主文化理念。例如,同乡会、学习共进会等微群体形成的亚文化,正是沿袭了传统文化对乡土情结的重视,以及主文化对集体主义力量的强调。

其次,从局部文化特征上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异质性。所谓“异质性”,指的是两者在内容和地位上的区别。就文化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宏观地反映了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要求。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作为大学生群体自我实现和兴趣归属的“精神地标”,其内容存在多样的表达和取向。就文化地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社会主文化的高位,并以其全局性和主导性统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相较之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反映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自我实现需要,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地位。

再次,从文化的历史发展上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存共生。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主文化和亚文化往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甚至还能够相互转化。一方面,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共存于同一文化大系统之中。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也不会因主文化的强势或主导而完全消解,两者是互存共生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又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容易更迭或部分地被主文化取代。如cosplay、动漫迷等族群,往往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将大学生群体的模仿欲和身份认同的渴望转化成商业上的模仿秀和动漫节,在满足这类群体需求的同时又受到文化部门的审核和管辖,间接性地完成亚文化向主文化靠拢,完成主文化收编亚文化的文化转化。

二、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机制

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文化作用机制,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双刃剑”式的影响。具体而言,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空间特点和文化表达方式上。

(一)通过多元的文化传播渠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育人方式

现阶段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集中于理论的灌输和引导,即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的课程建设,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标语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较为常见的文化育人方式。但就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认同机制而言,单一的教育渠道和标语式的内容宣传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说,理性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需要驱动是核心,过程体验是媒介。”因此,在夯实理论教育这一基础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定的情感、需要和体验,通过情感德育、生活德育等隐性德育手段,来落实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创设和传播的文化范型,其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方式和特点。例如,大学生微群体热衷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交流,习惯于使用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感受,乐于进行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创新活动等,尽管这些亚文化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区别,但其文化传播渠道则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借鉴,来丰富其育人方式,迎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

(二)通过开放式的文化空间渗透挤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空间

话语权的主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空间,由此对其教育和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从物理空间上看,由于其并非直接由校团委管辖,因而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限制较小,文化空间创设是开放式的。它既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实践活动,例如聚餐、郊游、运动等形式来获得微群体内部成员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也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来进行交流,例如微信群、校园BBS、飞信群等。物理空间的开放给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带来了更广大的传播空间,加之这种文化范型形式多样、类型庞杂,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空间的挤占。从精神空间上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由于其内容和形式迎合了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实现和群体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在此年龄段对独立个性的追求和学业压力的缓释,对大学生富有天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容易占领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阵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官方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教育和内化的前提是大学生群体对之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投入专注的学习和思考,所以会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兴趣而转移到亚文化的“庇护”中去,从而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的精神空间挤占。

(三)通过娱乐式的文化内容创设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权威

在以新媒体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影响下,意义的碎片化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化表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的影响,不是通过公然抵抗的方式站立到与主文化相反的一面,而是通过各种娱乐化的方式模糊主文化的权威性和正统意义。“一代青年对待权威的方式并不是公然抵抗和反对,而是采用拼贴、戏仿、揶揄、反讽的手段对其尽情调侃和讥刺,同时获取自我愉悦和狂欢。”以拼贴的方式为例,拼贴是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特别是恶搞文化在文化创设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所谓拼贴,意指通过对原有经典作品的解构和重组,消解其原有的意义,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娱乐化效果。大学生微群体通过无厘头的文化拼贴,例如设计Q版的正统人物形象、转换革命话语的语义表达使之成为非主流话语等,颠覆了主流、经典、正统和权威的意义,在放大其娱乐效果以供大学生微群体谈论、娱乐、解压的同时,也无形中模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正统意义和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的权威性。

三、引导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内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由于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双刃剑”效应,应当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引导与批判相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认同机制以及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创设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一)以共享校园文化资源为契机,实现校园主文化与微群体亚文化的对接

引导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需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接。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有必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视野中去,共享校园文化资源,以保障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权利和地位。校园文化资源包括了文化活动经费、活动空间、活动设施等内容。由于自筹经费的有限性,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的生长空间往往局限于非官方的网络论坛、宿舍园区、餐饮区等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场合,其内容的宣传和海报的张贴也在校园里受到很大的限制,既不利于其优势的发挥,例如展现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开展学习互助和发展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等,也不利于其负面效应的规避,如通过肆无忌惮的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性等,更为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话,在比较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设置了阻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适当地划拨活动经费、开放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等方式,实现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给予大学生微群体以物质和文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在文化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有了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的保障,能够充分发挥其有利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优势,并引导其中发挥中间效应的微群体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的补充,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对于其中不利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也能够通过减少其文化资源的享有范围,达到规避的效果。

(二)以共同参与文化管理为桥梁,实现校园主文化对微群体亚文化的引导

校园文化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因而其管理方式的选取和管理内容的设定,有必要实行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这其中,大学生微群体也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到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建设工作中去,通过与校园主文化群体的协商和讨论,在实现两者互生共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化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助益。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尊重、引导大学生微群体的文化参与,可以通过相关学分政策的支持,给予有益于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微群体亚文化以课堂上的传播空间。例如,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一些有助于发展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微群体,诸如拍客族、乐活族、迷族等予以支持,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给予其文化建设的空间。通过这种学分支持的方式,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引下,实现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理论对接,使大学生对自己所倾心的文化意群形成更为深入和开阔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对所支持的大学生微群体选取上,学校可以定期设置评选活动。在文化管理过程中坚持“优胜劣汰,末位淘汰”的原则,在保证发挥大学生微群体正效应的同时,隐性地加强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推动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之间的对比与整合,以期减少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空间的挤占。

(三)以共筹文化活动为平台,实现校园主文化与微群体亚文化的整合

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校园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以大学生正式群体为核心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展示,而微群体亚文化由于其非正式的文化属性和特殊的文化族群特点,往往难以在正式的场合开展大型的文化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主文化与微群体亚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利于实现校园主文化与微群体亚文化的整合。因而,学校有必要给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提供适当的机会,使其在一些文化活动中配合校园主文化,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在同一活动中共存互补。在文化活动内容上,一方面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旨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提供指导和思想上的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注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在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中融入多样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需求,并通过共筹文化活动的方式,扩大两种文化范型共存互补的渠道,并从实践中发挥和检验微群体亚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文化的正面效应。

(四)以共创网络平台为载体,实现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微群体的示范和交流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式组织,一般存在三种管理模式:党委宣传部管理模式、学生处管理模式和团委管理模式。在学校党政机关的领导下,学生社团所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因而,还可以从树立文化建设楷模和榜样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微群体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就示范引领和交流沟通的途径而言,网络平台可以作为双方联络交流的有效载体。一方面,随着以微博为标签的微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流行和普及,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也推进到了网络阵地,通过易班、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成果展示,并在线上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学生微群体本身所具备的一个群体生成要素,也是大学生微群体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学生社团和大学生微群体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交集,并能够以平等的身份通过网络“灌水”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社团示范引领的说服力,潜移默化地转移大学生微群体亚文化的娱乐倾向和嘻哈风格,使之在学生社团网络文化的熏陶下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自身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本文为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部分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有孙翼、王因、卢挚飞、郎莹君、肖君政、贺琳娜。)

参考文献

[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

[2]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马中红、邱天娇:《戏剧化的青春》,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4]木立群:《非正式群体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5]罗道福:《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6]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