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是上海金融学院的一项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自1983年学校成立第一个学生击剑兴趣小组至今成为上海市花剑队共建单位,已有30年的历史。其间,不仅学校击剑健儿在历次国内外大赛中披金戴银,取得了优异成绩,击剑文化也已在金院广大师生中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特色品牌。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击剑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它要求参加者具有充沛的体力、顽强的斗志、灵敏的反应、聪慧的大脑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击剑运动注重礼仪和规则,强调竞争和合作,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也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及体育爱好者的青睐。上海金融学院是一所培养金融专门人才的学校,击剑文化与生俱来的“美、礼、思、神、搏”精神特质与高素质金融特色人才应具有的严谨沉稳、儒雅气质精神相匹配。基于此,学校把击剑文化建设作为培养现代金融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金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凝练和培育校园击剑文化。
构建和完善团队协作育人工作机制,强化击剑文化德育渗透的“四进”,即“进操场、进课堂、进基地、进活动”,抓好过程“四重”,即“重交流、重反思、重研讨、重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铸剑树人”功能,彰显特色文化的育人魅力,形成“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击剑文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击剑运动竞技水平提高与击剑知识普及的关系,正确处理击剑项目与学校其他项目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击剑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三个关系”的联动机制,突出内涵建设,促进击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击剑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击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念,付诸实施,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一)击剑项目实践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培养目标。
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活力,加大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问答式、探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模式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学会运用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2.欣赏能力培养目标。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情景模拟、学生演示、演讲、现场观摩、专题报告、击剑操、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量,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击剑的能力。
(二)击剑文化育人目标
击剑项目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要求运动员注重礼仪,在比赛中观察分析对手,判断真伪,并在瞬间作出反应。它要求运动员具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自信自强的挑战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它不仅仅是精湛的剑术与敏捷矫健的身躯,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的学习领会,力争将击剑运动的“美、礼、思、神、搏”等文化内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最大程度激发师生的活力和创造性。
(三)击剑文化社会辐射目标
1992年至今,学校承办国内外击剑赛事25次。学校注重探索大中小学一条龙击剑办学模式,注重抓住每次承办比赛尤其是国际比赛、参加国际性的击剑交流活动的契机,传播学校的击剑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对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质的认知,进而向社会辐射击剑文化,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施方法及过程
为建设与学校校园文化发展思路相协调的击剑特色品牌文化,实现击剑文化目标,在建设过程中,抓好“基地、队伍、阵地、平台”四大板块,构建“现代化、立体化、实效化”的特色击剑文化体系,切实发挥出体育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创建一个基地,引领击剑文化建设
建设击剑博物馆。为全面展示击剑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新建体育馆、击剑中心等建筑场馆外,在击剑成果陈列室的基础上,筹备建设击剑博物馆。使全校师生通过击剑实物、照片、纪实、比赛录像和书籍等,立体了解击剑,全面直观地认知击剑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沿革等。
击剑博物馆的使用和管理,将做到面向全校师生,面向中小学生,面向社会同仁。同时,培养师生一体化的讲解员队伍,作为击剑队宣传的骨干力量。通过这样的设计,力求使博物馆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德育基地之一,全面引领校园击剑文化建设的展开。
(二)开拓两块阵地,践行击剑文化育人功能
1.宣传阵地。
(1)加强了校内报刊、广播台、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灯杆旗等舆论宣传阵地的实效,如及时刊出、播报及张贴击剑队动态,在校园广播中穿插展现运动健儿精神面貌的歌曲,激发师生的斗志和情怀等,充分发挥多种宣传媒介在校园击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击剑荣誉墙,展现学校击剑队成长的过程。荣誉墙通常用来介绍击剑队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成长中的小故事、座右铭,张贴队员的比赛画面、比赛成绩及领奖风采,张贴校领导与击剑教师、运动员现场交流剑术的照片。
(3)设立击剑铜雕,彰显击剑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在击剑馆内的墙壁上,安装运动员“搏击”浮雕,组成“击剑浮雕墙”,在校园内建立击剑雕塑,以此显现击剑运动的力量和魅力,塑造击剑文化的“精、气、神”。
2.教育阵地。
将击剑文化与学校文化、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措施如下:
(1)将击剑精神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①在全校指定班级中开展名为“弘扬击剑精神,打造温馨教室”的击剑文化进教室活动,利用板报载体,介绍击剑知识和文化,展示优秀击剑教练员和运动员事迹及击剑精神。②在学校体育节中,开展与“剑”有关的成语活动,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文化语境中体会击剑精神。③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时机,组织新生实地观摩击剑队的训练,引导他们走近击剑,近距离感受这种校园文化的魅力。
(2)将击剑历史、击剑流派、击剑器械、击剑术语、礼仪、规则等内容融入育人过程中。①邀请校优秀击剑运动员为普通学生做示范,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优雅的击剑动作,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②在选修击剑课的班级中开展“我与击剑同行”征文比赛,选出优秀的征文进行表彰奖励。③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丰富击剑教学,将击剑文化渗透到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3)深化“击剑”教学科研工作,形成理论体系。①围绕“击剑”教育活动,增加击剑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力度,编写简单实用、易学的击剑教材。②发掘教师的特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自创自编一套击剑操,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感受击剑项目的贵族特质。③加强击剑项目的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国家及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的课题,将击剑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成果之中。
(三)抓好三支队伍,保障击剑文化建设
1.抓好负责击剑文化建设的管理队伍。
成立击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成员职责,加强分工协作,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击剑文化建设的开展。
2.抓好负责击剑文化传播的教师队伍。
充分调动学校体教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高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击剑项目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3.抓好负责击剑项目竞技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引进国家高级教练员王秀雄为顾问,聘请国际击剑联合会主席勒内·罗克,国际剑联竞赛总监、亚洲培训中心主任鄂洁,国际剑联副主席王伟,国家男子花剑主教练王海滨为客座教授,聘请世界级裁判员、国家级教练员和世界级运动员等为教练。
(四)搭建四个平台,推进击剑文化建设
1.成立学生社团。
成立学生击剑社团。击剑社团侧重击剑知识的普及、击剑技能的普及、击剑体能的强化;学生社团与校高水平运动队形成资源共享,从而向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可继续提高的机会;加强教师的指导力度,学校把老师的辅导、训练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和绩效奖惩进行挂钩。
2.搭建赛事平台。
以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海市运动会、阳光大联赛等为契机,增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实战经验,注重积累,注重总结,形成了学校高水平击剑队、市队校办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如:邀请击剑界著名专家、教练员定期开展与击剑有关的研讨,为提升击剑文化建设,收获了一手的建设性意见。又如:组织学生参与观看或服务每年在上海举行的“花剑世界杯”和“击剑冠军系列赛”,亲身感受击剑的魅力,使普通大学生和高水平运动员间形成互动、互补和促进,为普及击剑文化、提升击剑专业理论学习及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3.展演体育节。
以校园体育节为契机,通过校击剑社团、俱乐部及院系,组织专门人员编排击剑健身操(开始和结束动作由各院系自己编排,中间动作统一设计编排),在以院系为单位展示汇报的基础上,选拔参加学校层面的表演(如参与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展演、校内组织承办的系列大型活动等),让师生在举手投足之间,感悟击剑文化的魅力。
4.成立击剑俱乐部。
为实现击剑项目后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和推广击剑文化的贵族气质与学生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的目标,成立击剑俱乐部,定期开展工作。学校注重探索研究通过俱乐部运作模式向中小学推广击剑文化的思路、模式及成功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和家长对该项运动的认同感,保证了击剑文化的传播广度及后备人才的吸纳程度。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通过承办国内外击剑赛事,通过参与击剑比赛和表演,推动击剑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008年至今,学校市花剑队代表上海市参加了28次全国击剑比赛,获得29枚奖牌,其中金牌2枚、银牌9枚、铜牌18枚,为上海市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从1990年至今,参加国内外比赛39次,获得431枚奖牌,其中金牌177枚、银牌133枚、铜牌121枚,其中,学校选手连续2届作为击剑主力军运动员,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同时,1990年至今,学校承办国内外击剑赛事25次,先后有2200人次的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事引导、颁奖、办公文案及接送等工作。
学校击剑协会联合击剑俱乐部,多次在校击剑中心、小礼堂、体育馆,以展示、击剑操表演和鼓励学生试穿装备体验等形式,展示击剑魅力,培养击剑爱好,推广击剑文化。2012年5月26日晚学校60周年校庆晚会上,校击剑协会学生以一出自编自演的击剑操成为晚会节目的一大亮点。每年新生开学典礼及新生教育时,校击剑队领导都会以“金院击剑文化的凝练与培育”为题,介绍世界击剑运动发展的历史、击剑的器材和装备、学校击剑发展的状况、如何观看击剑比赛、如何参与击剑志愿服务等,为全体新生普及击剑文化知识。
(二)通过开设击剑课程,实现击剑文化育人
学校一直致力于大学生体育击剑课程的建设工作。1983年,学校体育教学部就开设了击剑选修课,将击剑文化与学校文化、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协作、科学高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为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金融行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击剑项目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据统计,2000年来,约有6000余名普通大学生接受过击剑项目的教学与培训,约有378名击剑队队员参与了为期四年的击剑专业训练。
(三)通过成立击剑社团,积极推进击剑文化建设
体育社团一直是学校各类社团中最活跃的一支团队。金院击剑社团在体育教学部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击剑创意活动与竞赛活动。学校特有的击剑文化项目吸引了众多普通学子参与到学校击剑社团中来,学校8000余名在校学生中,有近85%的学子参与了击剑社团的活动。
(四)通过成立击剑校友分会,加快击剑文化推广
2012年5月,400余名击剑队往届学生在“击剑校友回母校”活动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金融学院校友会击剑分会,起草了分会章程,建立了击剑校友通讯录,击剑校友的工作岗位大多在银行等金融系统,他们把在金融学院传承的击剑文化思想,传播给自己的同事、朋友,并将金融人员介绍到学校参加击剑兴趣学习班,将学校击剑特色向社会延伸。
(五)通过发展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击剑办学模式,将学校击剑技术及击剑文化内涵辐射进社区
2004年2月始,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组会同上海市击剑项目专家从浦东龚路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进行击剑项目人才的选拔,由学校派出教练员对小学生运动员进行各项基本身体素质、体能、基本击剑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小学毕业时对少儿运动员进行选拔,能够继续深造和发展的运动苗子,被选送进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继续学习击剑项目,击剑训练仍由上海金融学院的教练组负责,中学配备相应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管理;对于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确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选送进上海金融学院击剑高水平队,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和训练。从此,浦东龚路中心小学正式纳入浦东新区体育局体教结合建设击剑项目。“一条龙”培养体系,避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同时也促进了击剑文化在区县中小学的传播和普及。截至2012年,学校已为龚路中心小学培育了60名击剑学子。
(六)通过举办击剑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击剑文化建设
2012年4月21日,学校体育教学部在全面总结学校近30年击剑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举办了“校园击剑文化建设研讨会”,回顾了校击剑队的发展历程,审议了《校园击剑文化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就校园击剑文化建设情况作了研讨与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校园击剑文化建设方向。
(宣传部、体育教学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