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优化传统支柱产业
历史上,逐水草而居是裕固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集中体现,“一顶帐篷一群羊,一年四季荡草原”是牧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形象概括,也从侧面生动反映了当时肃南生产力的落后。特别是清朝后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裕固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牲畜头数急剧下降,据《临泽县志》记载,1937年肃南山区尚有牲畜37万头(只),到1943年仅存5万余头(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形成。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坚持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经过全县各级干部、畜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牧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了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好、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大的甘肃高山细毛羊并大力推广。2008年,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101万头(只),其中细毛羊饲养量达到了57.5万只,形成了年产细羊毛1460吨、羊肉4750吨的生产规模,细毛羊每只平均经济效益达到200~300元,饲养甘肃高山细毛羊已成为全县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其次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形成。全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产业化为手段、标准化为方向、科技化为支撑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全省最大细毛羊原种繁育基地为目标,形成了细毛羊良种引进、繁育、输出、推广“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舍饲养殖小区6个;以澳血导入为主的绵羊改良育种技术,以绵羊穿衣、机械剪毛为主的科学化管理技术,以暖棚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加快定居、围栏、棚圈、人畜饮水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提高畜牧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牧区示范项目、农牧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工程。全县已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13公里110处、集雨(雪)水窖2516眼、暖棚羊舍4582座、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和药浴池254座;发展多年生人工草地4.89万亩,饲草料基地47处1.2万亩,围栏草原860万亩,100%的牧户冬春草场有固定保暖的住房,95%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使畜牧业步入了“牲畜良种化、圈舍暖棚化、饲草料基地化、防疫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草原围栏化”的高集约化、高科技化、高产业化的发展轨道。畜牧业已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快速向连户集中、规模养殖、多种模式、多样特征的集约化模式转向。目前,肃南县已初步建成了55万只的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15万只的优质绒山羊生产基地,3.5万头的牦牛生产基地,500头的祁连山马鹿驯养基地和近5万亩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