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凯东
毕业时间:2014年7月
毕业院校及专业:重庆文理学院景观设计专业
创业时间:2012年11月
企业名称:重庆地也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谢凯东从小就是个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喜欢到处跑、凑热闹。“乱跑”去过不少地方,在同龄的孩子中他算是“见多识广”的,加之自己亲朋好友中经商的成功人士也有那么几个,于是在谢凯东心中逐渐萌生了当老板的想法。
想——关注项目
谢凯东为了证明自己有点经商的天赋,还自豪地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时候的趣事:“那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将一个大苹果切成两半让我带到学校吃,我只吃了一半,另一半让我一块钱卖给了同桌的小伙伴,我用这一块钱又买了一斤苹果回家,当时我就沾沾自喜——我赚了!”
“我还是算过得去吧,努力还是不够,注意力没有全在学习上,在高中阶段就经常想到当老板的事情!”谢凯东如是评价自己的学业成绩,不过谢凯东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2010年夏天,谢凯东考上了重庆文理学院景观设计专业。进入了大学,谢凯东对当老板一事有了新的认识,“先好好学习,锻炼一下能力,为当老板积累经验。”于是上大一时谢凯东就当了班长,功课也还学得不错,尤其是专业课很棒,算得上是个优秀的学生。
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谢凯东准备在当老板一事上“试水”,但是当老板选择什么项目呢,“这是个大难题!”谢凯东说,于是他从大二一开始就深度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创业项目,谢凯东回忆自己大二寻找项目时躁动、困惑的心态,“小到摆地摊、卖水果,大到开厂矿、搞国贸,基本上把创业的项目扫描了个遍,可以说很多项目都在脑海里闪现过,甚至想到过传销!”谢凯东认为自己当时完全处于“乱花迷人眼”的状态,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但是这一商机是否属于或适合自己,这是个难解的超级难题,如何破解这个超级难题,是每个创业者必须经历的一道“坎”。
探——摸索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胡思乱想”后,谢凯东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把新的想法归结为成熟,“要想做老板,必先做棒棒,与其成天胡思乱想项目,不如先到一些企业打工实践来‘卧底式’发现商机!”其实谢凯东就有过一些“打工”或“做棒棒”的经历,在大一时,老师们见谢凯东专业课学得不错、工作也踏实,就不时介绍一些别人看不上眼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小业务给他做,其实也就是帮老师打点小工,但谢凯东对这些“渣渣业务”非常珍惜,每次都能让介绍人和客户有意外的惊喜。
在“要想做老板,必先做棒棒”思想的指导下,从大二开始,谢凯东就不再满足于老师帮他介绍业务的“上门”模式“棒棒”了,开始主动向校外的市场出击,谢凯东说,“二年级开始时,我一有空就到永川城区漫无目的地转悠,为自己‘做棒棒’寻找机会!”刚开始,谢凯东什么都干,在餐馆、商场、物流等都干过,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带薪实习”时,谢凯东还专门选与自己专业不相关或自己没有干过的行业,目的就在于积累和丰富经验,他自己坦言,“其实最开始也并没有把自己锁定在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因为这一行业竞争是很大的。”不过谢凯东也在永川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干过,对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还是了解的。
商——论证项目
大二时,谢凯东已通过“打工”或“做棒棒”的方式,涉足了诸多领域,虽然对于自己将要创业的项目还有些盲目,但和大一时的“胡思乱想”相比,还是稍微清晰了一些。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凯东得知学校有扶持在校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学校拿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临街门面用作微型企业的经营场所,免费提供给创业的大学生使用。但是最吸引他眼球的是,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聘请了校内外专职创业专家和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全程的创业指导,不仅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谈到这些,谢凯东有些激动,“其他不说,至少可以找到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的创业导师们帮我论证一下自己寻找的项目的可行性!”
于是,谢凯东带着自己初选的4个项目来到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中心老师安排了校内外5位创业导师为他的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给他提供了手把手的指导,导师告诉谢凯东,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不外乎是“满足现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将各种小创业整合为一个大生意”这三条思路,第一条思路被广大的创业者所理解与采用,同时还告诉他,生意人靠帮客户解决问题来赚钱,社会上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就是“问题”,而生意人用自己的技能和资源去帮助客户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赚到钱,这就是一个现实的生意、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因此,在创业项目选择时,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必须要作深入的市场调研,专业特长、人际资源、现金规模、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是创业项目选择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些资源,5个创业导师和谢凯东一起开展了多场“辩论赛”,让他的创业项目在这种商谈式的论证中逐渐清晰起来。
选——确定项目
在商谈式的论证中,谢凯东最初确定的4个项目中,有3个被逐一“枪毙”,最终剩下了环境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在项目基本确定后,谢凯东开始在市内外做创业启动的相关市场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他基本清晰了本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投入资金、潜在市场、客户分层等问题,为创业项目的启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此时,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环境的这一转变,市场对园林景观设计服务的需求也随即放大,这也让谢凯东找到了创业的商机。在学校的扶持下,以谢凯东为法人代表的“重庆地也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于2012年年底应运而生,他与5名同学正式踏上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谢凯东也同大多数初次创业者一样,经历过主营业务不明、盈利模式不清、盈利能力不强的窘境。没有现成的客户,为了能有一点现金收入,谢凯东及其伙伴最开始也只能靠发传单、朋友介绍等方式来争取一些小业务,到最困难时,他要靠白天办景观设计培训班,晚上摆地摊卖花、卖鞋以及自制的陶艺作品来勉强维持公司的运转。
苦尽甘来,在学校老师的介绍下,地也公司终于接到了一个外墙设计的项目。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工期里,谢凯东和员工一道,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8点。为了及时安抚员工的情绪,谢凯东每隔几天就会请大家吃饭。工程终于结束,谢凯东攥着2万多元的工程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做好了一个典型客户,市场大门也向他徐徐打开。学校创业专家团队的一名老师又为谢凯东牵线搭桥,与永川区的一个生态农业园取得了联系。这家生态农业园内设酒店、广场、文化体验区和养殖场,园区面积达3000多亩,比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红河校区的面积还要大两倍。凭借着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大学生特有的真诚态度,加上学校创业专家团队的技术和管理上的智囊作用,这家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设计规划“大单”终于花落地也公司。
谢凯东与甲方的合作非常顺利。业主方对谢凯东团队的评价是“非常敬业,不但每次都能给甲方提供好的建议,而且甲乙双方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和谐,我们对他们非常信任。”谢凯东说:“希望我们经手的每个工程都成为精品。宁愿少接一点单子,也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
截至目前,地也公司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已实现近200万元的营业收入,谢凯东也在毕业之前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回顾自己的这段创业历程时,谢凯东感慨地说:“我最幸运的事情是在适合我的领域选择了适合我的项目,创业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我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专家点评
“好”为“好”
谢凯东同学创业案例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真实向往作为创业的第一资源,并沿着这一方向寻找商机、这样选择创业项目的创业者是最容易成功的,也是最愉快的。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实向往的愿景。然而,随着人们的成长,很多人被社会价值观所左右,为现实生活的利益所驱使、条件所限制或为生活所迫,而忘却或忽视了内心那真实的向往。
创业不同于就业,就业是生活在选择你,而创业是你在选择生活。因此,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真实向往来自主选择创业项目,“好”为“好”是创业的魅力所在。
创业的最高境界是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爱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要主动追求这种境界,把自己的爱好、兴趣、向往作为创业的第一资源进行开发,沿着这一方向寻找商机和项目,一旦如此,创业者就会成为创业道路上的“驴友”,征途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会成为他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创业要学徒
谢凯东同学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不仅在于他有当老板的梦想,更在于他扎扎实实地实践了“要想做老板,必先做棒棒”的思想。
“不熟不做”是创业的规律之一。“由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创业几乎都是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进行的,这就违背了“不熟不做”的商道规律,因此,大学生创业难。
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呢?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学徒”(即怀揣梦想,先做棒棒)来熟悉相关的业务领域,发现其中的商机,走上创业之路。其步骤是:寻找和发现榜样企业;拜师学艺掌握行规技艺;发现问题进行产品创新;独立创业出售产品,获得第一桶金(成果强化)。
创业项目的复杂度决定创业学徒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若干年,许多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是毕业后在某行业“学徒”若干年后,才开始创业的。
尹琦:大连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
编者手记
谢凯东在编者心中就是一个会“折腾”的学生,敢想、敢做,在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中去大胆尝试,去积累经验,他的创业项目也就是在多种尝试中慢慢聚焦,慢慢清晰,最终锁定到他感兴趣的、喜欢的并且擅长的景观设计。
兴趣是创业的精神支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业过程中,兴趣往往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创业总是充满着困难、障碍和诱惑,兴趣可以引领着创业者前进的方向,当遇到困难时,创业者不会感到惧怕,遇到利益时创业者不会轻言放弃。但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适合创业,在具体的创业活动中,兴趣主要起到黏合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自己的兴趣放进行业发展趋势中去理性分析,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优势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才更有机会成功。谢凯东在“乱花迷人眼”的各种项目中进行创业尝试,然后带着自己感兴趣的5个项目进行“商论式的论证”,最终选择了与自己兴趣和专业高度契合的景观设计领域创业,也正因为这种兴趣的支撑,才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其次,专家在点评本案例时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创业要学徒”,做“学徒”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并不是绕弯路,在自己即将投身创业的领域,从旁观者、参与者的角度全面去审视自己,去审视自己创业的方向,看清自己缺少什么,需要补什么课,加强什么,同时,通过深入行业,可以多方收集行业资讯,也可以跟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交流,通过参与其中,获得对行业的直观感受,这样可以减少自己对行业的主观理解,这就是“学徒”的一个实践效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