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的现代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它也就步入了现代社会的行列。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体系,僵持仍将持续下去。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仍将继续下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出来,社会成员的层次性也渐趋明朗化。社会的多元化还将给人们提供充分选择职业的机会。届时的全球化将更为名副其实。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的现代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它也就步入了现代社会的行列。社会的进步是迅速而悄然的,它悄悄地演化,无声地嬗变,如若封闭自己,稍不注意,就时移世易,不知所以。“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在《桃花源记》中,当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时候,发觉与世隔绝的桃源人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天,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多元的全新的现代社会,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那么,现代社会,都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呢?

1.多元化

社会的多元化,从世界格局来看,那就是多极化;从国内形势看,那就是多层化。

世界上贫富悬殊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据一位外国研究者计算,第一世界同第三世界人均收入的差距,1500年为3∶1,1850年为5∶1,1900年为6∶1,1960年为10∶1,1970年为14∶1。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1960到1990年,世界上20%最富裕的人的总收入同20%最贫困的人的总收入的差距,从30倍增加到60倍;1990年最富的10亿人同最穷的10亿人的总收入差距为150∶1。而1998年10月公布的《世界人类发展报告》,从中更可了解到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惊人比例:前十位世界巨富的资产就达1330亿美元,相当于所有不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5倍,可以解决全球13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364亿美元的收入,就相当于拥有1.4亿人口的孟加拉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美国等个别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为什么说世界仍然是多极化的呢?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体系,僵持仍将持续下去。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易帜,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且正在蓬勃地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仍将继续下去。其次,资本主义自身危机仍在加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尽管发展道路曲折,力量轮流消长,但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世界逐步形成的美国、欧盟、日本三大集团的总体态势使得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欧盟、日本实力相对上升。随着欧洲联盟的扩建和欧元的启动,力量对比已经进一步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已经并正在进一步改变。帝国主义从兴盛走向衰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回顾历史,“大英帝国”在20世纪上半期的衰落,就是这条规律的作用,美国也逃避不了这条规律的支配。再者,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世界的矛盾也在积累和加深,扼制了帝国主义单极化的发展。再说,建设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是世界各国卓有远见的政治家所着力追求的。

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出来,社会成员的层次性也渐趋明朗化。据中央党校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目前已有10种以上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管理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企业家阶层、国有企业工人阶层、城镇集体企业工人阶层、乡镇企业工人阶层、雇佣工人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失业半失业阶层、离退休人员阶层、无职业者阶层……

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进程,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自身的机遇。而社会的多元化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门类和就业机会。社会的多元化和多层化也决定了产业的多样化和商品的复杂化,比如,每年西方发达国家用于购买化妆品的费用达960亿美元,作为垃圾倒掉的食品达920亿美元,而世界上需要脱离贫困的人口却超过了10亿人。消费的层次性是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这给我们的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机会。

社会的多元化还将给人们提供充分选择职业的机会。未来的人们,一生中可能若干次变换职业,个人收入的渠道也可能多种多样。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中国人既要有本土情怀,又要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襟,拥抱世界,要有规则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尊重多元文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了15年,因为要和国际接轨。比如WTO反对非法向国有企业补贴,因为它主张的是自由竞争。WTO的灵魂是自由和规则,自由是目的,规则是手段,就是保护自由贸易。

2.全球化

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价值体系都融入了整个世界的体系之中,谁也无法封闭,谁也离不开谁,整个世界已经一体化,有人称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伴随WTO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本和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

应该说,一百多年前,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就出现了苗头。全球化同冷战关系成反比例发展,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也起起落落。但20世纪最后50年之所以是人类创造财富最多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经济的全球化。因为,这一阶段的人们充分认识到:当各国经济相互融合时,对个别国家发动战争就意味着破坏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利用,则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有人把1998年夏秋之交俄罗斯发生全面危机说成是“全球化到此为止”的标志,其实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正如津巴布韦学者雅希·汤顿所说,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对世界的最终征服的过程”,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经济全球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驱动力主要是价格的差异。当它发展成熟以后,价格必然要趋于同似。届时的全球化将更为名副其实。眼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越走越快,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界而言已兵临城下,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全球化会导致经济活动的远程化,说不定今后的你谋职于国内某公司,却要远涉重洋去上班。全球化也会导致部分性失业,如果你缺乏全球化的眼光,那未来失业的也许就是你。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对发达国家极为有利,凡是这种全球化达到的地方,都使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因此可以说,迎接经济全球化就是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也必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难就难在建立信用的难度很大。首先,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消费者。经济活动远程化,生产者和消费者远隔千里,消费者凭什么信任你的产品?其次,必须保障投资者,对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监管,否则,谁敢不远万里来大胆投资?再者,必须保障生产者,产品不至于被仿冒,产权不至于被盗用,只有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才能提高生产者参加全球一体化的兴趣。而建立这些保障体系,就需要无数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市场化

对各行各业而言,市场将成为主要的调节杠杆。有市场就有生存和发展的机遇,没市场就面临委顿甚至消失,还社会以甄别和筛选的权利,此即谓之市场化。

经济的市场化已经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深化经济的市场化。

文化的市场化,曾经让传统的中国人差点没转过弯儿来。纯文学走向低潮,高雅音乐旁落,古典名著尘封,传统戏曲搁浅,而快节奏、富刺激的影视俗文化却爱你没商量,这就是目前文化市场化的结果,或者说是目前市场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教育的市场化,已全面铺开,教育成为了一种消费,成为了一种家庭投资,这一观念正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大学已经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有的大学甚至取消了分数门槛,进大学不再那么难。进高中也已经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教育已被市场化了。

人才已经市场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已经市场化。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和人才对社会的选择都在人才市场上进行。目前,每个城市都设有人才市场,每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将通过这个市场与社会交手。

甚至知识、信息……一切都已经或将被社会市场化,国家垄断、保护的领域将逐渐缩减。

4.产业化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产业化进程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是现代社会产业化的牵涉面更广,成熟得更快。

所谓产业化,即以市场为向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运用先进技术兴办和管理相关企业,以企业(公司)的面目将某一领域推向社会。

工业产业化由来已久,门类也越来越多。

在传统上,工业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又可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部门的划分越来越细,它为人们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人们从事的工业劳动随之也越来越复杂。工业部门的产业化建立起来的是工业社会及工业文明。20世纪初,电力产业化使能源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带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每个行业随之越分越细。比如石油,据目前估计,从原油生产出来的产品已超过8000种,且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运输、动力和电力等一系列工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门类也迅即产业化,并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信息、环保、航天、生物工程,一些在过去并不独立的门类,迅速振兴起来,且很快产业化。比如信息一项,据统计,早在1987年,美国已有至少2750个高度完善的信息产业。我国的信息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分析,到1982年,我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比重的4%~20%。我国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更快,1986年,北京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占该地区国民经济产值的28.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更为迅猛,国家每年投入上千亿元资金发展信息业,电话迅速普及,上网迅即成为时尚,网络经济初见端倪。

信息(消息)成了值钱的东西,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工业,这是产业化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2%,1989年,美国的此项工业总收入达1040亿美元。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更是软件开发产业化受益者的杰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农业,已不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发展,而开始迈向产业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已经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培养了与农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土地的现象,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已有专业户上网销售,已有农产品期货上市,种种迹象表明,再像过去那样当农民是不行了。

社会不断发展,过去由国家统办的一些部门和行业也迈向产业化大道。高校后勤产业化是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也刷新了人们的投资观念。

产业化,加快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社会的一大特征。

5.知识化

人类社会越发达,社会的知识化程度也就越高。现代社会,没有知识寸步难行,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说,知识就是权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知识被重视到了如此的高度。

接受教育也不再只是青少年的任务,终身学习已成为了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教育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公开演讲中说:“实现教育优先,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议程》中也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的口号。

尤其是经济的知识化,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1990年,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它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明确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崛起源自高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为标志。自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据专家估计,发达国家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20世纪末已上升到80%。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的贡献率已大大下降,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资本和自然资源。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生产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效益越来越依靠无形的知识创新而不再是有形的资源、厂房和资本,这就是全世界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

进入新世纪,我国也由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自然界除了优胜劣汰的法则外,还有一个伟大法则就是:与众不同。创新就是要追求特色、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追求超越就没有创新。要做到勇于思考,不迷信权威,不怕失败,有创新思维,必须立即行动。所以,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人、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外国教授评价中国学生:你们中国的一些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有点差,第三年很差,到毕业时最差。因为没有创新,只知道背书本,这是没有用的,在计算机上一查就可以查到了,去图书馆一找就可以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郑渊洁说:“如果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将是人类的末日。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1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1种方法教50个学生。”

6.信息化

在新技术革命的进程中,在知识化的道路上,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也日渐兴旺起来。人们在评价新技术革命时,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说这场革命的特征就是社会被信息化,现代社会也可称作是信息社会。

首先,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钢铁、汽车、建筑等过去被称为工业化社会的三大支柱经济,而今已被奈斯比特(美国)等经济学家称为夕阳经济,而信息产业(包括信息生产行业、信息传输行业、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被称作朝阳经济。信息技术影响了各行各业。信息技术改变了工业的投资性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技术革新,还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设备的投入,而信息工业的投资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这使得一些有技术无资金的年轻人能够暴富起来。苹果公司是由两个青年人创立的,开始时他们在自己的汽车房里开了一个小作坊,设计制造微型计算机,而今发展成为让世人瞩目的大公司。其次,信息技术为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利用信息方法已经揭开了生物的遗传奥秘,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科学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空前的科学技术。而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管理使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再者,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开发业等第三产业,在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第三产业的服务效率和准确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把家庭推向了现代化,家庭计算机网络化,使家庭与整个社会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联结起来,家庭不仅是现代化生活的场所,而且成为工作与学习的场所。信息运用于商业,网上交易成为了可能;信息运用于教育,网上教育方兴未艾;信息运用于金融,银行被“搬”进家中;信息运用于资讯,世界被捎在手中……可以这么讲,现代化社会没有哪个行业没有信息技术的注入,社会已经信息化。

既然信息是人人可以共享的无价资源,为什么不建设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呢?为此,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所谓数字地球,是指建立一个地球信息模型,将地球上每一角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各方面信息都集中起来,利用计算机整理归纳成便于使用的数据,并且按照地球的地理坐标,采用多媒体,利用图像、图形、图表、文体报告等形式,建成一个全球信息系统,从而把全球信息聚集到“我们的手指尖上”。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始组建这一系统。可以预见,未来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人都可以拥有整个地球,人类的地球将变成一座超级立体城市,人类生活将发生空前的变化,人类将进入数字化时代。

(二)科技发展与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挑战和机遇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成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对劳动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也给劳动者提供了各种机遇。

1.科技在发展

20世纪诞生的相对论,使人类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人类可望在21世纪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解开“飞碟”(外星人)之谜,人类了解和驾驭宇宙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宇宙大爆炸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多次由科学家们用宇宙辐射现象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等的发现而证实,人类对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性等基本问题有了答复。

在微观世界,20世纪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相对论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的产生,量子力学成了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

今天,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能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方式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在发展自己的核电站,20世纪60年代以来,核电站就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放射性同位素20世纪4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C14测定年代的方法于1974年由比利发明,1951年开始用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CT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医疗临床,等等。

当然,核技术应用于军事,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了威胁。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虽然国际社会一再限制核武器的发展,但地球上现存的核武器足以把人类毁灭若干次。科技,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出力,而不应该把人类推向深渊!

(2)航天和空间技术

20世纪初,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法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Ⅰ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天空中有了活动的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人类从此可以自由进入太空。

1992年9月21日,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①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②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③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④神舟四号。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4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⑤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⑥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⑦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⑧神舟八号。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⑨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上太空。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⑩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成功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了关键一步。可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ËJT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26日8时07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最为全面和深远的技术领域。20世纪以来,伴随晶体管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五次升级换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20世纪70年代,巨型计算机的量运用速度已超过了每秒1亿次,计算机则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当今,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107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已经为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方面创造了崭新的方式。

今天,不会信息技术的人将越来越难以展开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会计算机,今后连正常生活也将受到影响。因此,计算机扫盲活动已经在各地展开。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85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并产生激光。随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2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今天,激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等领域。

(5)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最前沿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内森斯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脱氧核苷酸)切割和组合,实现了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并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获得了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值得关注的是,人类基因组研制计划小组(HGP)将在以后较长时间内把人体23对染色体的30亿个碱基对的具体排列彻底弄清楚,届时,人体生命的秘密将一朝大白于天下。它将为人类展开一幅震撼人心的世界图景:疾病将永久地消失,恐龙可能复活,生命可以在工厂里生产……同时,它也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伦理难题和其他社会问题。HGP是一个空前艰巨的计划,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其1%的测序工作,目前,这一工作也已提前完成。

除基因工程以外,生物技术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出生,这就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克隆人的问题了。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各种抗生素。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创造和创新的蛋白质工程,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如果说20世纪人类科学的最大成就集中在物理学和微电子领域的话,可以预见,21世纪的科学革命将发生在生物学领域。

目前,我国的生物工程技术正蓬勃发展。1999年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运用自己创立的转基因羊新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第一头转基因试管牛,专家们同时还摸索出一种可以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今后,转基因动物将可能大量、廉价地生产人类所需的珍贵蛋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细胞植入去核质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的早期胚胎,从而使利用异种克隆技术拯救濒危动物成为了可能。

科技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2.知识经济时代正款步向我们走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现在正处于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过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即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周期,18世纪以前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缩短至5年左右。例如,从1782年摄影原理发现到1938年发明照相机用了56年,发电机从原理到产品用了41年,晶体管从发明到商业化用了10年,而多媒体计算机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计算机产品的更新换代所用时间更短,现仅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产品问世。因此,基础学科带动的新兴产业而在现在快就会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知识经济时代,正以毋庸置疑的姿态向我们走来。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知识的资本化

生产要素,主要的不再是有形的资源、产房和资金,而主要是无形知识的创新。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主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利用、扩散、传播和创造。知识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创新将带给人们一系列的利益。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得到新的理解。

(2)知识的产业化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将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将成为产业的主要内容。知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将融为一体。知识,已被产业化。

(3)知识的效率化

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生产知识的效率却至关重要。新产品推出的周期取决于知识更新的程度,知识创新和知识体系的创新成为了关键。创新型人才备受青睐。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知识的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开始就同全球化紧密相关。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高度发达,知识在网络里流通,无边无际,没有国界,网上求知将成为一大时尚。

(5)价值多样化

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高级经济形态。知识的丰富和创新,必将带来价值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将更丰富多彩。

3.面对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劳动者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1)终身学习的挑战

据估算,人类社会获得的全部科学知识,95%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获得的。人类的知识积累,19世纪大约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中叶大约每10年翻一番,当前则大约每3年翻一番。又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学习将只是一个人学习的一个阶段而已,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是21世纪每个劳动者的生存概念。

面对知识的激增,再以皓首穷经的绝大勇气和毅力去掌握那些无穷无尽的知识,实在是不聪明的做法。——学会学习,成了人类的理智选择。“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生存》)不会学习的从业人员将面临社会的淘汰。

(2)高素质竞争的挑战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必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否则就等于是“文盲”。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运用,要求每一个劳动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社会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低技能劳动者终将直接受到失业的威胁,单纯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少。在美国的从业人员中,专业职员—技术职员—非技术职员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2∶2∶6到了90年代的2∶6∶2。美国在过去的25年中,已经淘汰了8000种低技能职位,同时诞生了6000种新职位,自动化和信息化使美国今后若干年内1.24亿工作岗位中的9000多万个将被取消,不具备创造性和较高素质的简单劳动从业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在中国,只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已困难重重,连一些大学毕业生也可能一时找不到工作。教育的超速发展和过度发展,使得在人才市场上吃香的不再是文凭,而是素质。

(3)负面影响的挑战

人类的知识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劳动者一旦掌握了尖端科学技术,如果不恰当地运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比如,作案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向计算机输入非法指令,来篡改、伪造他人的银行账户、存折和信用卡等,或实施贪污、盗窃、诈骗、破坏等行为;甚至还可以非法入侵国家军政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的网络系统,窃取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机密,或者故意制造网络病毒,扰乱信息系统。总之,人们在迎接“数字化生存”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数字化犯罪”的负面影响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有竞争就有两极分化。当我们处于竞争劣势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熬过灰色的年月,走向创造的辉煌。所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是每一个劳动者面对负面挑战的时代。我们中学生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健全自己的心灵和人格,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接受人格的检验。

4.抓住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在给每一个劳动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给每个劳动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遇。我们只有主动迎接这场挑战,才能获得机遇;反之,机遇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1)快速成才的机遇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的,因此,谁更好地把握了这种高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按理说,不同年龄的人,只要他具有了这种智力和知识上的优势,都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上处于有利地位。然而现实却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年轻人在这场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赢得了快速发展自己的机遇。于是,在这种有利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甚至部分少年)成为高新技术的骨干力量,并因此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高新技术中当前产业化发展最显著的是计算机与信息行业,我们以之为例就不难发现,这一领域的弄潮儿、风云人物,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国外,有“电脑奇才”之称的斯蒂文·乔布斯在上大学期间便开始制作计算机,并于22岁创立了苹果公司,30岁时就有了1亿美元的资产。

比尔·盖茨大学辍学成立微软公司,而今已是举世闻名的全球首富。在国内,赵威29岁便出任方正集团副总裁和方正(香港)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鲍岳桥、求伯君,这些人物成功出名的时候都是在大学就读期间。这些快速成才的年轻人正以其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肯定。

由于高科技产业领域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理,每个人有发展自己的机遇,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发展自己的机遇,而年轻人,更有了快速成才的机遇。

(2)创业、就业的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计算机、通信、航天、航空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今,一些新型的职位相继出现在各地人才市场。它们主要包括:软件工程师,多媒体策划、设计师及创意总监,网络设计及管理工程师,网络编辑、信息分析师,系统管理工程师,质量管理体系经理,产品品质分析师,效果分析工程师等。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新职位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新职位大多出现在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工程等,直接关系到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二是新职位大多出自现代企业管理,如企业策划创意、网络管理、信息分析、系统管理、效率分析等;三是企业对新职位用人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以会外语和计算机为基本条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要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多数外企还特别注明应聘者要熟悉ISO9000、 GS9000,这表明企业特别渴求熟悉国际商务环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

有人计算,美国微软公司每增加1人就能为社会带来6个就业机会,而美国通用公司每增加1个岗位,只能带来3~4个就业机会。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商务部长1998年4月15日在题为《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指出,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使美国1997年的失业率降至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降到30年来最低水平。知识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然,它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自学成才的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和知识已可以在网上共享。人们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查询、交友、购物的同时,也可以在网上翻阅电子报刊,还可以在网上接受网上学校的远程教育。目前就国内看,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沿海发达的中小城市,都出现了提供上网服务的网吧。中国教育电视台已将全国著名教师的课堂实况搬上了网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率先上网进行远程教育,这些都说明,上网自学成才,已经有了广阔的天地。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有作为的年轻人,都应该正视挑战,抓紧机遇,尽快成才,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希望。

(三)高中学习与时代需要

一个人在校的学习生活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高中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期,学得好,学业飞速进步;学不好,学业停滞不前,甚至滑坡、掉队。时代赋予了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知识量大,知识的理论性、综合性和系统性都很高,能力要求也明显加强,这些都要求高中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钻研和积累。在这个奔前途求上进的过程中,作为高中生,你曾是否冷静下来反思过:自己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吗?

21世纪,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那么,教育和学习就是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因为无论何种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学习。在知识社会里,对任何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而言,“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彼得·法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力军,每一个高中生,不可不反思自己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

1.学习观念:终身学习

高中阶段是积累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的阶段。这个积累,与其说是为了考上大学,不如说是为今后更长久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次性学习,即学生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次性学习就可以管用终生。而在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学习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知识创新非常活跃,因此,每个人都不得不竭尽全力为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不断充电”。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之必需,学习活动将成为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的分蘖。如今,仅基础学科就有500个以上的专业,技术科学也有50多种专门领域,学科门类数千门,此外还有大量的边缘学科,而且这些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正在加速增长。面对知识的激增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作为高中生,要作好终身学习之准备。

2.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联合国《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主张,这一主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们可以把学习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学会”,也就是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当前已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类称为“会学”,即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两种学习方式,在高中生表现为:“学会”者是被老师和课本牵着走,被动地学习;“会学”者是按自身知识架构所需超前主动地学习。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慢,知识更新慢,人们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形成了以“学会”为主的学习方法,只要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而今天,面对着各种各样来自世界各地与日俱增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裂变,人们再以皓首穷经的巨大勇气和毅力去掌握那些无穷无尽的知识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一张激光视盘就可以装下一座小型图书馆的知识量,人们接触知识空前地容易,费用也较为低廉,因而使得选择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日益重要起来。对于知识和信息,学会选择相关的,忽略不相关的;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所有这些都比传统意义上知识本身的学习更为重要。

当然,这不是说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就不必去把握,而是说,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3.学习目的:两手准备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绝大多数都办成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模式,绝少考虑对学生进行职业预备教育。既考虑升学预备也考虑职业预备的综合教育型高中,在中国所占比例太小。虽然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布文件要求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但这一工作基本上没有落实。可以预见,随着高校招生额的扩大,在升入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忽视职业预备教育的现象会更加普遍。

升学预备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适应社会上有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是选择职业或专业是盲目的;其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由于不了解社会的详细分工,不了解整个社会职业之间的关系,更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禀赋如何与各行各业挂钩,所以,不少高中生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是盲目的,而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在踏入社会的时候选择职业也是盲目的。这种盲目选择的后果,也许会与自己的志趣、禀赋南辕北辙,那就会走一段弯路,甚至会抱憾终生。

缺乏职业预备教育的学生,未能接受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基本教育,在踏入社会加入劳动队伍的时候,往往缺少从业者应有的合作与宽容等基本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往往会产生“老子天下第一”,自恃能干;“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盲目跳槽;“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擅权谋私;“当官的当官,挑砖的挑砖”,消极悲观等错误的思想。

因此,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以备升学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职业预备教育。它既能为学业发展作准备,也能为就业作准备,两手准备很重要,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总之,不同的时代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响应时代的召唤,转换学习理念,更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目的,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