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的理念和规范

体育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的理念和规范

时间:2024-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中一定要灌输慎用警力、警械、强制措施的原则。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预警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已经从反射式的反应模式,发展为以注重预防、充分准备、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综合系统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或缓解,将是现代突发事件管理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模式的时候首先要有科学的理念作指导。

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强服务意识。绝大多数的校园突发事件,直接和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对体育院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环境遭受冲击和伤害,或尽量减少、减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伤害的特殊管理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重、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重,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生命,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

二、坚持预警的规范性

1.安全性

体育院校突发事件预警的目的在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要树立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排除在危险时刻鼓励学生“忘我”地进入危险境况的习惯想法和做法,以确保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尽量处于安全境地。

在制订学校学生管理的预警规范时,必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性要渗透进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爆炸发生后,吉林化工学院紧急组织学生疏散,把学生分期分批有组织地转移到兄弟院校和无偿提供住所的酒店里。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学校还作出了停课一天的决定。在经过空气和环境监测,确保校园内各项指标都正常后,学校把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学生全部接回来;15日学校恢复了正常上课,学生们情绪稳定。吉林化工学院的一系列举措正是充分贯彻安全性的典范。

2.协同性

协同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指处于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学生需要与外界进行协同,相对应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个体;二是指处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者位置的高校也需要与外界协调,相对应的是关联的组织。

就第一个层面来说,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这些关系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冲击时会感到恐慌和无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会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慰藉,帮助度过难关。所以,平时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拓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时平复因突发事件或其他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就第二个层面来讲,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抗击“非典”的斗争充分说明,高校的危机管理如果离开了政府的统一部署,离开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离开了社会各界(例如各类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的鼎力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实施的。

3.合法性

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处理的紧迫性,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中一定要灌输慎用警力、警械、强制措施的原则。对突发事件中极少数学生违法违纪,出现打、砸、抢等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获取证据,将为首者带离现场,依法处理。学校也要依校规予以处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4.科学性

突发事件尽管是突发性的,但总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在起作用。如果能够及时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可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这就需要将科学性置于预警的规范之中。面对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要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激”的方法多做分化工作。在校内发生突然聚集的事件,各基层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深入解决问题,做好工作。当学生情绪比较激动时,不要与学生争论,不要刺激学生,以达到让其离开现场为目的,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学生。

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的心理要承受非同寻常的压力。心理学将这种应对具有不利的和威胁性压力的反应称为心理应激。在校园突发事件预等中,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及相关心理干预技术,制定符合不同人群心理特点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策略,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直面危机事件,减少因焦虑、恐慌等各种不良情绪引致的不安定因素。例如,在疫情危机中,心理预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对防病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懂得在疫情危机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有的道德伦理。

5.针对性

加强突发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应加强对恐慌失措行为的研究,研究忧虑的产生、恐慌的激发、行为失控与恐慌在集体中的相互感染、自我保护性的集体行为等,研究突发事件中信息处理的方式,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为加强突发事件意识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突发事件管理课程

6.快速性

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必须重视处理的时效性。学校要迅速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在对事件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启动预等方案;救人第一,尽量减少损失,依据事件程度,尽快通报有关单位,分工合作处理。有效处理现场,稳定学生情绪;召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会议,由发言人对外发言;事后对学生及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采取“允许越级”原则和“限定时间”原则,从制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漏报、迟报甚至瞒报、伪报等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升反应能力和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