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调查与研究也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这些调查结果以及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表明,大学生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强烈的爱国热情,并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积极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进行评价时出现了许多的道德标准。

一、大学生道德评价中的两种矛盾倾向

在大学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道德水平备受关注。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调查与研究也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人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但研究结果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种认为大学生道德呈现出下降趋势;另一种认为大学生道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道德呈现出下降趋势

综观1999年以来对大学生道德的相关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所揭露的大学生道德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大学生考试、就业、恶意欠费及助学贷款等方面诚信的缺失[1];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2];责任意识的逃避[3];信仰的模糊[4];缺乏社会公德[5]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项目组2005年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高端论坛上向社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20年来的最低点[6]。另有调查认为,当代青年存在“责任或摇摆”“学而不正”“育目的竞争意识”等的题[7]。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美誉度和社会期望值在不断下降,以至于一些人发出了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

(二)大学生道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3年5月对浙江省1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持同意态度的比例高达74.7%,74.9%,85.1%的学生同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十分必要”;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应强烈;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环境污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8]。2005年,北京工商大学的几名大学生把5条签满名字的横幅寄到联合国总部,他们想以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强烈反对日本政府篡改历史,强烈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心声。[9]同样,在2005年,重庆大学生凑钱打公益官司,认为查询工商档案不该收费,希望通过官司规范行政行为,而他们的目的是呼吁公民面对公权侵犯私权的时候,提高法律意识。[10]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大学生代表,如徐本禹,洪战辉等。这些调查结果以及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表明,大学生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强烈的爱国热情,并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积极引领着社会的进步。

二、对大学生道德误读的原因分析

当前严守道德规范判断的道德权威已经不再,人们的具体行为不再局限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固定模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人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高校“道德教育”概念泛化的影响,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研究者所持有的个人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一)高校“道德教育”概念界定的泛化

学术理论界历来对“道德教育”的界定颇有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广义的德育和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能够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道德教育。由此,在对大学生道德进行评价时,会受到不同概念内涵的影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便很难达成人们对道德的一致性理解,这也导致人们在评判大学生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时存在偏颇,尤其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在德育内涵中后,道德评价显得更为复杂。有学者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德育论学科建设中,可以也应当吸取心理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毕竟不是一个学科,不应当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学科的对象,研究心理教育不是德育学科的任务。[11]

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似乎变成了一个大“筐”,把大学生出现的问题都往里面装,这势必会导致将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归于道德失范,也会严重影响道德评价的公正性。如此评判会使道德显得更虚空,一切行为都以“道德”来评判的话,任何人都能寻找到依据来指责大学生行为的道德与否。

(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根深蒂固

道德是在传统文化下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可谓是文化的精神核心。我国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道德经历了多次反复的洗礼,人们在否定和抛弃了部分道德的同时,也曲解了部分传统道德。一直传承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而新的社会道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道德体系上的这种断裂也造成人们在善恶、美丑、对错等的道德观念上产生模糊。

在实际生活中,现代道德仍然是传统道德的延续,人们从根本上仍然未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现代道德的理论基石还不得不求助于传统道德,传统的道德规范或多或少直接作了衡量的标准。传统的高校德育是“遵循着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钦定祖训而展开的,高校德育的课程、教材、教法均是这种钦定祖训的具体体现:培养唯上唯书的教育宗旨,君子的德育内容,灌输知识的德育方法以及驯服听话的评价标准”[12]。这种“听话”式的德育评价标准,可以反观到我们的学校德育实质上是一种顺从教育。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期望大学生绝对服从所谓的道德权威,如遵从家庭规矩、学校制度、社会规范等,不能逾越雷池半步。客观地说,这里所谓的传统并非是儒家思想精华,而是经过改装甚至是曲解之后的对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误读。

毋庸讳言,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道德生活正在经受着转型期的“精神阵痛”,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已经不再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道德需求,现代混乱多元的价值体系也使人们的道德情感严重失衡。尤其是处于价值多元时代下的大学生,他们的行为已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标准衡量,如从过去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排斥到今天法律明文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人们在作道德评价时仍停留在较为保守的层面上,这也会对大学生道德评价产生误断。

(三)研究者个人所持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内在标准和尺度,它所强调的是价值判断的道德意义。[13]研究者和社会成员本身对道德的理解所持有的道德立场,在对道德作总结和价值判断时,也难免渗透到他们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进行评价时出现了许多的道德标准。亦即,他们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标准,而缺少统一合理的道德标准。斯密(Adam Sm ith)也认为,所谓道德标准是在后天的经验习惯中产生的:“我们对他人行为不断的观察会不知不觉地引导我们为自己订立了关于什么事情适宜和应该做或什么事情不适宜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一般准则”[14]

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判断,“当不同社会的道德准则有那么多差异时,我们怎能认为我们自己的,或任何其他人的是正常的或标准的思想方式呢?”[15]人们的道德观念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转变,过去一贯坚持的怀有“道德的”事物和行为正在被批判,过去被否定或不齿的行为也渐渐被接受。在当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的前提下,如果研究者对道德没有一个体现时代性的把握,只是守护在丛林中的“卫道士”,其研究成果和评价的可信度以及客观、公正性便需要受到质疑。

三、如何构建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就是诉诸社会舆论以及个人良心的维持来协调大家关系以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规范。然而,我国高校便直接以是否遵循这种确定的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行为,学校德育也局限在这种道德规范教育内,实施一种听话式的教育。有学者立足我国本土文化,以我国传统道德哲学为基点,对“道”和“德”的原初意义进行了考察并认为,把道德误解为层次、结构单一的道德规范,“这一方面使原本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道德停留在低层次的规范上面,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造成了人与道德的悖逆与异化。另一方面使学校德育在目的、方法、途径上发生偏向,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丧失了道德教育强大的生命力”[16]。而“在道德的原初意义上,具有丰富的层次性”[17]117,且“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道”与“德”原本并不是一个平行的、并列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德”有着自身的特殊的逻辑关系”[17]123

道德本身是包含着丰富内涵的,超越了只局限于道德规范的视阈。相对应的道德标准也应该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而不应只是单一的标准来衡量道德行为。那么,“凡是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都应该是道德的”,这一判断也应该作为衡量大学生行为道德与否的根本标准。以事先制订一个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什么人”的既定目标为尺度来衡量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道德的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道德标准也应体现出时代性,我们不能把在传统体制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标准作为亘古不变的尺度来衡量今天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务实,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枟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枠显示,有占66.1%的大学生选择“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43.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是“将来找份好工作”[18]。这表明在新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已发生转变,他们厌恶空洞的说教,反对脱离实际的套话、假话。

总之,对于当前高校德育所处的困境,我们不应只对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进行无休止的审判,而是应努力寻求一个适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现实中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使其从内心接受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批判,这不仅有碍他们的正常身心发展,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难以真正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41-42.

[2]蒋道平.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及培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93-95.

[3]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56-57.

[4]陈晓.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6(5):33-35.

[5]孙红永.谈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及控制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7(9):63-64.

[6]堵力.北京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当代大学生整体评价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5-09-16.

[7]王莹,刘丹丹,侯志强,等.当代青年道德素质现状研判[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248-249.

[8]李晓华,王建华,代敏.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5.

[9]娄启勇.北京大学生给安南寄万人签名横幅反对日本常任[N].北京青年报,2005-04-02.

[10]罗彬.大学生凑钱打公益官司[N].重庆晚报,2005-10-36.

[11]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4):5-9.

[12]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1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5.

[1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2.

[15]D.D.拉斐尔.道德哲学[M].邱仁宗,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0.

[16]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5):92-95.

[17]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许海涛.“实用”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关键词[N].中国青年报,2006-06-12.

(王兴兵、易连云,本文主体部分曾刊于枟大学(研究与评价)枠,2008年第9期。出版前略作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