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不断地洗刷着越南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等级秩序,也催生了新的伦理精神与价值模式;不断塑造现代人格与精神气质;推动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2000年的儒家道德又一次面临了时代的新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境,儒家道德是否还存在着生存、发展空间?它对当今越南社会还有怎样的影响?儒家道德会经历何种转型?它还会成为社会与个体的终极关怀吗?特别是对越南社会的接班人——大学生人群中的继承与转化如何?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启示如何?这些都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越南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命运,是越南创新和发展的依托的儒家道德观研究。因为,他们的道德观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目标的确立与追求,而且直接关系到越南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21世纪越南的面貌。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本次研究将选择越南基础比较好,并有其代表性的越南北部、中部、南部的河内首都、顺化故都、胡志明市等三个大城市的两所国家大学及一所区域重点大学,并通过大型抽取调查方法来获得丰富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调查问卷调查自2011年2月起至2011年6月结束。一共调查了越南北、中、南部三所大学的下属六所院校,涉及被调查人员72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对象都限定于每所院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成长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正处在稳重期,因此他们对相应道德问题的回答确定性也强,不易影响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两点:第一问卷由枟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观继承问题研究枠课题组预先设计并且制作完成,一共设计了14道题目,分为两大部分,前11道题为第一部分,这是学生基本情况认识部分,后3大道题目为第二部分,这是具体问题部分。第二问卷由枟越南大学生道德观价值问题研究枠课题组预先设计并制作完成,总共设计了56道题目,是针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的现实道德观的具体问题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和微软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越南高校大学生的儒家道德观现状进行分析描述,概括其时代特征。
本次调查的两个问卷主要涉及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现实存在和继承,并对之加以对现实生活价值观的评价以及大学生道德思想水平的状况等两大部分内容围度。为了全面考察当代越南大学生的儒家道德观念,问卷采用交叉提问的形式,以便真实地反映越南大学生的儒家道德观状况。该调查问卷由任课老师向被调查学生发放,并由老师详细说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因此,越南大学生可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问卷中选择问题答案。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我们随机抽取样本区72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720份,回收684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684份,占回收问卷的100%。在随机样本的684名大学生中,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26人,占33.0%;河内国家大学231人,占33.8%;顺化区域重点大学227人,占33.2%。性别比例为:男生315人,占46.1%;女生369人,占53.9%。年龄构成为:18周岁的学生有122人,占17.8%;19周岁的学生有147人,占21.5%;20周岁的学生有168人,占24.6%;21周岁(含21周岁以上)的学生有247人,占36.1%。专业构成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343人,占50.1%;理工类专业的学生341人,占49.9%;其他专业的学生0人,占0.0%。本科一年级的学生177人,占25.9%;二年级的学生171人,占25.0%;三年级的学生167人,占24.4%;四年级的学生169人,占24.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次调查未针对其他专业进行问卷调查,所以调查结论主要反映的是越南上述两类专业大学生的儒家道德状况水平。
本研究的理论现实基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越南公民的儒家道德观,特别是作为越南社会栋梁之才的大学生同之前年代的相比,发生了日趋复杂的变化。去求证的预设是:①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其个体的社会背景、性别差异、年龄情况及职业类别等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②儒家道德观仍具有现实存在与继续发展的基础,并且对于当代越南人、越南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十分显著。
二、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继承的调查总体现状
本问卷由三部分内容97个问题构成,为全面调查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很多儒家的先贤、名言,以及围绕诚、仁、义、忠、信等26个道德范畴考察点。问卷参照以下打分标准:
个体样本对儒家先贤词语、名言以及儒家的道德范畴等作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为4分;个体样本对儒家先贤、名言词语以及儒家的道德范畴等作出肯定的回答为3分;难以肯定回答为2分、一般性否定为1分、比较否定或完全否定为0分。由于该问卷的问题并非全部是五级评分递减分布,所以上述方法仅适用于具体问题。其余问题评分标准为,最高得分为4分,最低为0分。调查样本显示:
(一)对于儒家先贤与儒家道德观念词语的认识
关于儒家先贤的词语在越南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出现,大学生对孔子的认可度为最高为3.42分,其次孟子为2.92,荀子为1.45分,韩愈为1.30分,董仲舒为0.89分,朱熹为0.91分。此结果值得深思的是,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的先贤的认识以孔子与孟子为比较熟悉,其余的荀子、韩愈、董仲舒、朱熹等儒家先贤的认识是不熟悉或比较不熟悉。
关于儒家道德观念的名言及概念的词语来说,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相关词语有比较好的认识,如君子的认可度为3.67分,公、私、利为3.62分,忠、孝、悌为3.52分,仁义为3.55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3.24分,五常为3.34分,四德为3.64分,三从为3.50分等。这些词语大都是越南语的汉越词[1]21,出现的频率高,基本上已越南语化,学生容易弄懂。
但对于一些儒家道德观念的固定词语结构来说,越南大学生对这些词语结构的认识觉得很不熟悉,有模糊的意思,不容易弄懂。如,诚信知报的认识度为1.77分,克己奉公为1.52分,修己慎独为1.21分,笃实宽厚为1.76分,勇毅立行为1.84分,见利思义为1.84分,三十而立为1.95分,克己复礼为仁为1.60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1.55分,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为1.97分等。
从上述的儒家道德观念的名言及概念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儒家道德观念的名言及概念词语在越南语中大部分都用汉越词来表示。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名言及概念词语有着不同的认识,是因为与儒教在越南传播的历史与汉文化在越南经历了几次转折有密切联系。
(二)对儒家道德范畴继承问题与现实生活水平现状
在回答对儒家道德观念中的诚、仁、义、忠、信、勤、俭、廉等26个儒家道德范畴该不该在越南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继承,调查结果如下:
表3.4 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范畴继承态度评分表
(非常肯定:4分;比较肯定:3分;难以确定:2分;比较否定:1分;完全否定:0分)
根据表3.4的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继承的认识现状的普扩性如下:
所提出的26个儒家道德观念之中,有7个被选为非常肯定(>3.5),16个被选为比较肯定(>2.5)的继承态度,没有对上述的儒家道德观念在当前社会道德继承问题的怀疑或加以否定。这些就能够证明在当代越南大学生道德行为修养之中儒家道德有着巨大的影响。排在首位的10个道德观念被选为非常肯定的是孝为3.6分,信为3.75分,礼为3.75分,诚为3.74分,仁为3.78分,智为3.42分,悌为3.5分,公正为3.57分,和为3.34分,中为3.49分等;选择最少的倒数10个是勇2.03分,敬为2.23分,俭为2.52分,表率为2.14,恕为2.71分,廉为3.10分,忠为2.71分,宽为2.93分,勤为2.81分,这种结果反映了儒家道德思想在越南当前社会的影响力还很大,成为越南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主要因素。
根据表3.4,26项道德范畴指标总分一共合计是104分,调查样本的平均得分为81.62分,得分率为78.48%。这说明当代越南大学生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道德观。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却发现,与儒家道德观相比,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诚信观、义利观、择业观、公德意识、生态观、人际观又独具了自己的特色。具体如下:
首先,越南高校大学生对儒家道德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当代越南社会道德教育继承的评价为首位。它们的生命力在于其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生成。具体是信为3.75分,礼为3.75分,义为3.10分,仁为3.78分,智为3.42分。调查结果对“五常法”的总体认识评分为3.56分。此调查结果表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些仍是越南高校大学生遵守的道德规范,然而,某些方面又出现了背离。对于行乞的乞丐,调查的学生的59.9%会援助。虽然在社会中通过行乞来进行欺骗的骗局不断出现,导致人们提高了警惕意识,但是当他们面对他人乞怜的目光时,仍会自觉地拿出些零钱来施舍。而正是这种施仁的行为,一方面来自越南传统的人性教育,另一方面也源自“今日施仁”日后可得“福报”的个人期望与愿望。对于在自己周围存在的不诚信现象,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反对,但部分大学生对不诚信现象,特别是与自己无关的不诚信现象采取消极态度,思想上表示理解,行为上不作为。多数越南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践行诚信,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出现“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诚信实践状况不容乐观。调查问卷中,对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到事事诚信”这一问题,15.6%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可以做到”;82.9%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基本上可以”;0.9%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很容易,我不是太在意”。正如,儒家传统的“义”是越南按等级划分的精神原则,采取适宜、恰当的行为,作正确决断。这一思想认识在现代越南社会得到了推崇。施仁重义还是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处世道德理念。当做了一个不道德行为后有96.1%被调查的大学生会认识到它是违反道德行为的。当在路上遇到歹徒时46.3%被调查的大学生会见义勇为。对于社会中的腐败83.8%的大学生深恶痛绝,83.8%的大学生对为社会舍己救人的事例行为深深地感动。
但是,随着越南革新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价值理念开始在社会中传播,越南大学生中的“义”出现了与自身的“利”相分离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当朋友求助,但这会损害自己利益时,只有15.6%的大学生会提供全心全意的帮助;当处理“公利”与“私利”相交叉的利益时,仅有9.4%的大学生会选择“公而忘私”。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中义利并重,公私兼顾,奋斗与享受一致的观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重义轻利,公而忘私,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等道德观念正受到冲击,这种现象是值得重视的。对于切身利益问题采取务实的态度。在就业方面,主张考虑待遇是第一要素占48%。在利益观上,应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私人和公共利益的兼得的占63.6%,先公后私占23%。可见,在利益观上,当代越南大学生往往是务实的,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有一定距离,基本上处于中下游水平。我们发现,作为一个高尚的道德水平,无私的只占9.4%;更高的道德水平提出了公共利益的占23%,两者之和为32.4%,中间和道德水平公私兼顾的占63.6%,在一个较低的道德水平后的先私后公占2.6%,两项共占66.2%,显然,后者比前者人数多。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公私兼顾的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称为“可容许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不被称为道德行为,也属于较低道德标准,因此,学生的利益观念倾向在较低的水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行为及礼节。受调查者充分表现出对当代社会“礼”的尊重。越南高校大学生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礼节,85.2%的大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情景对老师都会礼敬有加,85.2%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见人鞠躬是值得所有的人学习的礼节。59.8%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做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0.8%的大学生认为较高的道德水平表现在为人民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有高素质人才的出现,为了生存、将来生活得更好,儒家道德观中的“智”,现在转变为人们对自身技能,将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渴望。95.2%的受调查者表示很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信”自古得到人们的推崇,“信”在当代社会上仍是人们评价他人的一项重要标准。67.39%的受调查者对自己交往的人的诚信度评价很高,是非常诚信的人。当答应同学做某事时,87.5%的人认为即便有困难也应全力去办。
然而,越南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五常”也有了一些新的意义。大学生行“仁”“义”时将重视“利益”的存在,64.3%的大学生对他人的爱,帮助的前提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大学生的“礼”,更多认为其是一种传统的仪式,67.5%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传统妇女不能上席位”的仪式现在已经过时,是不平等的表现;大学生在守“信”,更讲先进的原则和方法,70.3%的大学生认为将“信”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对于“智”,95.2%的大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该更突出它的作用。此外,“道德批判”开始让儒家道德走下神坛,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出现,使传统儒家伦理有利于新的挑战。“仁”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义”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礼”的必要性和强制性,“智”的地位和作用,“信”的存在和推广,越来越受到越南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质疑。随着社会改变现状,儒家道德“五常”的概念将不可避免地经历时代的“扬弃”。
其次,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儒家道德观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一般而言,社会工业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妇女的地位和家庭的特征、政府执政者的品质、社会公共教育状况、现实生活等指标的改变都会导致一个社会公民的道德观改变。越南经济改革开放26年,是市场与计划冲突的26年,是传统与现代对抗的26年。在这26年中,越南人形成了具有二元性的道德价值选择,也就是孝而不忠、勤俭相悖、智而不勇、中而不和。调查显示,当代越南大学生充分继承了儒家的孝道观,75.4%的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会在生日当天有所表示,并且随着受调查的学生年龄的递增比例呈正方向运动。如果父母病重,80.8%的学生会主动辍学回家奉养父母,认为这是孝道的表现。虽然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性,新观念不断取代着旧的价值观念,但是人们对于孝的重视却依然如故。原因在于,孝不仅是人禽之别,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子女对父母的孝从本质上说是其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自然本能的不足——即弥补子女对父母爱的不足,达到父母对子女爱平衡的具体方式。孝是儒家传统美德在越南得到传扬,是现代价值理念的召唤。在越南大学生看来,孝是针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天经地义。儒家倡导“忠孝合一”,要从孝推出忠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的放大即为忠。长期以来,“忠、孝”一直混为一体,为儒家宣扬之德。但是此次调查的结果是:对于对待上级要绝对的忠诚这一问题,30.3%的学生认为这种思想已经过时;20.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与“孝”的社会高支持率相比,人们显然有些不“忠”。“忠”的程度实质上表现了一个社会的凝聚力。社会凝聚力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2]:金钱、知识、权力。在当代越南,社会经济实力并不发达,这使得金钱无法整合社会。知识虽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教育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还未能在全国普及,这是我们无法躲避的现实,因此知识也无法成为支撑社会的凝聚力。越南当代社会正从人治走向法治,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权力更多地表现出威慑力而缺少亲和力,再加上社会的腐败现象屡屡出现,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孝而不忠”也就易于理解了。
然而,我们发现,伴随着时代变迁,当代越南学生理解儒家“孝道”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学生一般不接受“无后”是不孝的行为。只有22.5%的被调查的越南学生赞同传统儒家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概念。虽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儒家所推崇,并在当代越南社会出现了生育和发扬“孝道”分离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在越南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人们逐渐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越南教育普及推广,更注重的是人口再生产的质量,减少,自愿优生学。甚至很多人选择不要孩子,以更好的生活质量地追求自我。②“侍奉父母”的意义已经改变。在儒家道德里,“侍奉父母”的实践中应该如下:赡养他们的父母,尊敬父母,立身扬名,听从父母,替亲代刑,为父母报仇等。当代越南民众奉养父母中“养体”“养志”与“侍疾”等“孝亲”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
勤俭是儒家的传统道德,为越南和世界各国所公认。勤是对事业竭尽全力,努力的态度和行为;俭是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消费和理性的态度。调查中显示,勤、俭在当代越南社会道德教育的认可度分别为2.81分和2.52分,分数都不是很高。相对而言,大学生在“勤俭”的价值中多看重“勤”。我们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可“勤”的进取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俭”的基础是“短缺经济”基础上的“维护个人和社会存在的”被动的传统,有一种没办法才这样的意思。因此,即使你的生命变得丰富,“勤”都不应该放弃,“俭”是适当的改变。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出生在更高的生活标准家庭的学生,虽然一些学生仍然尊重“勤劳”,但其生活相对不节俭。因此,当代越南学生在没有改变生活环境恶劣,其“节俭”自然是最明显的。一旦苦难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则“节俭”的性质,一般还是都能表现出来,但会逐渐减弱,效果会慢慢减少。儒家消费伦理不仅是道德文化,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它对“勤俭”的看法是与当时社会现实的适应。现在,改革开放后的越南,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消费伦理也悄然改变。但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及工作的需要时会有57.5%的大学生会选择购买名牌的服装,13.6%和13.1%的大学生认为某千万富翁每天穿着粗布衣服、廉价皮鞋是吝啬或不懂得生活情趣。这显然形成了一个矛盾。虽然有70.5%的大学生认为某千万富翁每天穿着粗布衣服、廉价皮鞋是节俭的行为,但越南大学生一直盼望通过消费来维持再生产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认同。毫无疑问,勤俭相悖是当代越南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困境。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市场经济时代的高竞争压力,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越来越注重功利化,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传统儒家的“勤”“俭”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勤俭持家与消费伦理变迁。
“三达德”在儒家道德中是指智、仁、勇。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之一就是智勇双全。81.8%被调查越南大学生认为对儒家“三达德”道德范畴非常熟悉或有些熟悉。调查显示:“三达德”中的智、仁、勇在当代越南社会道德教育的认可度分别是:智为3.42分,仁为3.78分,勇为2.03%。对于“智”,受调查学生中92.5%的大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文化教育和学习的重视;82.9%的学生完全赞成或比较赞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智理”;74%的大学生赞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念。但对于“勇”,只有50.9%的大学生在遇到火灾时会奋不顾身地营救他人,另有46.9%围观等消防的到来,甚至有2.2%看看周围有没有财物顺便拿走。当在路上有遇见歹徒时有24.1%认为当遇到危险的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时才会挺身而出,19.9%认为太危险,不会挺身而出。作为这个结果,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的思维中出现的“义”“利”分离的趋势,在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会屈服于他们自己的利益。同时,当代冷漠人情的原因使“不勇”的局面产生。家庭结构的核心化,“高楼效应”的不断加剧,传统的情感社会支持网络化,面对面,口头媒体使亲密范围之间的双向沟通变得越来越有限,使人缺乏勇为他人的力量。
贵和、中庸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表现,具体在它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无过无不极”,以能够达到和谐、适中、恰到好处的状态。“忠恕之道”不仅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情怀,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自身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的要求。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中”的认可度(3.49分)大大高于“和”的认可度(3.34分)。被调查的越南高校大学生中78.6%的人表示赞同并应在当代社会中继承“以和为贵”的观念。但越南大学生却更多地将“中”“和”思想表现为“顺而不从”的工作态度。大学生中30.3%的人认为对待上级绝对地忠诚是不合时宜的,20.2%认为这是不值得的。现代价值的尊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组织的民主化,使人的个性,人类的“倔强”的特征开始显现。但传统的“礼”,仍会提醒人们必须执行指令。在个性与理性的矛盾,“中而不和”“顺而不从”出现了。这是典型的东方含蓄,也是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矛盾人格的具体体现。其实,在儒家道德中的“忠恕之道”已经在当代的越南社会中开始有着极为强大的现代价值。随着越南市场经济的革新改革,一切不和、疏远和矛盾几乎都可以归纳为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因此在利益角逐表面化、公开化、市场化的今天,以恕道来对待利益关系、处理利益矛盾,应该成为当代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承认每个利益主体具有独立、平等的人格;要尊重各方利益,避免对对方乃至第三方利益造成侵害;要认同普遍的市场准则,将市场规则由他律变为自律等。如果大学生能够将“忠恕之道”传统价值进行现代整合的话,那么其必会极大地推动当代越南社会的进步。
最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德性。互联网的发明,儒家道德接触到一个新的“虚拟环境”。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生产资料上占有关系完全丧失“网络空间”里,儒家道德范畴应用载体改变。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包括安乐死的出现,儒家道德伦理观无能为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用了,它在某些程度上也催生了儒学新的道德德目。反之,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一代儒家道德伦理范畴。网络世界需要“仁”,也需要“诚”和“信”。85.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也应该诚实;51.1%的人支持应用儒家伦理对解决当代社会生活伦理困惑。“虚拟伦理”“生活德育”的德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三、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继承评价态度分析
当代越南社会转型带来了越南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变革,进而带来了当代越南大学生人群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新的思考。调查显示,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除了对儒家道德的继承问题具有较高的评价外,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在当代越南社会中的适应性提出了质疑,即使是支持当前应大力弘扬儒家道德的大学生,也有75.3%大学生认为儒家道德应进行现代性转型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可见,儒家道德若想生存下去,必须经历新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儒家道德必须与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保持一致。什么是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是指一种社会道德与现代社会合理性目标相适应的道德合理性[3]。这些的确引起了越南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在化与矛盾,然而从我们的实证调查中却清楚地显示,当代的越南大学生最珍爱、最尊重的还是儒家道德。这种民族道德的先天归属感是其他伦理道德无法与之比拟的。儒家道德造就融入越南传统文化之中,它已经形成了与越南社会稳定的内在结构关联性,合理地利用儒家道德来建构当代越南社会的道德合理性基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越南现代化转型时代的社会道德不能不面向世界,但又不能不立足于越南社会的传统。
儒家道德无法建立起当代越南社会市场经济所需建立的道德基础,并不意味着儒家道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丧失。相反,儒家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尤其注日用伦常的做人之道,这对今天世界性的以技术知识为主的物化世界泛滥,以及功利、浅薄、平庸、狭隘、肢解着人性的西方文明“现代性”而言无疑起到了纠偏的清醒剂作用。儒家道德体现出的内在与超越、自然与人文、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精神,“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救世献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方式,是中国当代社会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维护力和前进动力。只不过,儒家道德若想与当代社会合理地结合需要自身进行现代化转向。请看表3.5:
表3.5 当代越南大学对儒家道德继承的态度表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越南高校大学生对于越南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德在当前越南社会道德教育的继承价值持着良好的评价。对儒家道德的9个继承问题提出中的平均认识小于2.0分的几乎没有,从2.0分至小于3.0分占66.7%,从3.0分至4.0分的只占33.3%。调查表明,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持不同的态度。85.3%的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儒家道德是做人的准则,87.1%认为儒家道德早就融入越南传统文化之中,60.5%认为现代越南道德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6.6%认为儒教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对越南当代生活仍有较大影响,72.1%认为儒家道德对当代越南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还起着重要的作用,68.5%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儒家道德,61.1%认为儒家道德伦理教育能解决当代越南社会生命伦理观的困惑,84.7%认为现代越南妇女应继承“德、言、容、功”的传统道德,65.7%认为学校应开设关于儒家道德教育的课程。可见,儒家道德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越南人制订的道德规范对当代社会生活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受调查的越南学生支持当今应大力宣扬儒家道德。
与之对应,75.3%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儒家道德应适应现代性转型,适应现代化的发展,33.4%不赞成或完全不赞成儒家道德对越南当代生活仍有较大影响,认为没有大力提倡儒家道德必要的学生也占到了调查总体的31.5%,38.9%不赞成或完全不赞成儒家道德伦理教育能解决当代越南社会生命伦理观的困惑,34.3%不赞成学校应开设关于儒家道德教育的课程。
由于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外来文化无疑地冲击着越南的年轻人群,因此有些新新人类的年轻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表示出隔阂疏离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调查结果得出大部分的学生对儒家道德表示同意接纳的态度。这反映儒家道德对越南传统文化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南大学生不仅对于儒家道德观的整体评价不同,而且具体到“诚”等26个范畴上也表现出诸多的不同点。一个人,往往在一些儒家道德行为评分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在其他一些儒家道德行为评级获得较少的分数。这充分说明,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观念结构不稳定。
首先,儒家的道德要素相互协调程度不高。儒家道德的双螺旋结构和动态发展模式带来了儒家的道德元素之间的链整合。人们的道德水平大大不同的道德范畴之间的协调关系密切。调查显示,在当代的越南大学生更推崇一种个性道德。大家都遵守“诚”,对内无愧于良心;相反却不认同“信”,都要保持对他人的防备,人们大都认为身边的“谎言”是不可避免的。越南大学生中60.3%的人推崇“孝”,87.2%的学生赞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却又不顾及“敬”,仅仅把“敬”作为一种繁文缛节,只有17.1%的学生赞同“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观念。大学生在家庭内部讲“奉献”“宽”“恕”,却在家庭外相互猜疑,缺乏公心。对于“较高的道德水平表现在哪个方面(可多选)”这一问题,有71.6%选择对父母的关心,但只有28.1%选择关心他人。现代越南高校大学生更乐意接受一种被动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4.1%的学生对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积极道德持一种赞扬,但是却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仅有55.6%赞扬。这个问题说明大学生对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这种积极道德持赞扬并推崇的态度。仅对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道德十分鄙视;但对他人的不良行为道德,许多人已变为了一种毫不关己的态度。
其次,儒家道德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差异较大。大学生对于当代越南大学生道德状况评价不一。受调查大学生的90.9%的人认为应对当代越南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只有6.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不必加强。83.0%的大学生认为越南可以建成一个和谐社会;10.8%的大学生认为不可能;1.6%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
调查显示,当代越南大学生自身都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但其自身的成长背景与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社会整体道德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传统的因循守旧思想依然桎梏着部分越南年轻人,每当他们面临生活的坎坷或社会的不公,就会自然地追忆过去,以一种回头看的方式来评价当代的道德。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就道德与正义而言,现在不如过去;就违背良心而言,过去不如现在。现代生活方式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社会生活的日益现实性又让部分越南人难以适应。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人们过多追逐功利,信仰的坍塌亦会导致部分越南人对当代道德生活的悲观失望。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具有变迁性的,而文化存在相互依存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同的,有些变化快,有的变化慢,结果将导致之间的不平衡的各个部分错位。越南大学生表达思想时的含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当代儒家道德生活的评价。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当代越南大学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儒家“谦”之德,受调查者“谦”范畴的得分,平均达到3.3分。面对别人时总是表现出谦虚的态度;89.5%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传统儒家道德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示赞同继承;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传统古训,至今仍有90.7%的大学生信奉不疑。调查显示,当代越南大学生十分崇尚“谦”,不喜张扬。通常,其本身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并不外在彰显。人们更多选择一种防御型道德,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他人的误解。由此可以得出,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的“谦虚”所要求的与人的精神自由、独立的人格、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并不矛盾,只是在客观实践上存在一些偏移。同样,也有一些人用“他”作为一个屏障掩饰自己最保守的一面。显然,当代越南学生“谦”的意识也应该有一个现代转型。“谦”的真面目,使它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并塑造现代人格适应。
相对而言,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家庭收入稳定,在长期的接触中已经慢慢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的人群,更易于接受当代的道德。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了其对当代儒家道德生活的满意度。
最后,儒家道德活动内容充实度不足。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当代越南大学生对于儒家道德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等最基本的范畴。对于深层次的道德修养、道德理论、道德实践认知肤浅。调查结果显示:89.3%越南大学生对孔子表示熟悉,76.1%对孟子熟悉,但对荀子、韩愈、董仲舒、朱熹的认识分别为25.5%,21.6%,18.8%,12.4%。受调查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说出儒家道德固定结构词语的基本范畴的确切含义,如“克己奉公”(19.8%说出)、“勇毅立行”(17.9%说出)、“修己慎独”(14%说出)、“克己复礼为仁”(24.6%说出)、“三人行必有我师”(25.9%说出)、“三十而立”(37.4%说出)等。当代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名言及概念词语有着不同的认识,是因为与儒教在越南传播的历史与汉文化在越南经历了几次转折有密切联系。2000年来,汉字在越南一直占据其正统地位。在越南,汉字亦称“儒字”,越南人通常认为,汉字即儒家思想。儒学在越南传播的工具就是汉字,汉字也是儒学在越南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反,汉字因为儒家思想才深入到越南社会,所以汉字文化已伴随着儒家文化的继承。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汉字和儒家思想一起进入到越南开始传播。直至10世纪中期,越南摆脱中国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国家。然而,越南封建统治仍以儒家思想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并且不断发展和壮大,有时儒家思想甚至被推到主导地位。在2000年之前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的仁义、三纲五常、孝悌、忠恕伦理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越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慢慢地成为了越南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南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源。越南史学家陈重金曾说:“北属时代长达一千多年……越南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尽管后来摆脱了中国的桎梏,越南人仍受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4]19世纪末,越南殖民地、法国殖民者开始并考虑摧毁儒家教育,瓦解在越南的儒学道德价值体系。接着20世纪90年代初的越南革新开放,意味着第二次文化转型,让越南文化逐渐摆脱封闭、僵化的农业文明的产物,逐步形成开放的、灵活的、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因此,儒家文化在越南一代社会变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并与转型期的其他因素相叠加,而这将加快当代越南与传统文化断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字的替换割断了现代越南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纽带”[1]95的事实。
但由于当代越南大学生从未接触过汉字,因此很难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些汉越等词的汉字标志,然后形成知义,但现在越南全用拼音文字标记,这便失去了汉字形成的内涵,义达明快的鲜明特色,失去了视觉感知。失去了看字形便可联想词义的可能性,它的结果是在儒家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方面造成的困难,一些经典语言只按字母拼写读取语音但未深入了解其意义,许多同音字很难辨别。无法准确把握和使用汉越词,不仅使整体语言水平下降,也影响到每个主题,以概念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都因此而受阻为典型。没有汉字知识无法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以致连名字也没有理解,导致民族文化知识匮乏浅薄,不伦不类的东西持续产生。因此,越南大学生对儒家道德观的一般词语及固定结构词语的认识成相对立的结果。由此可知,汉字在越南的载体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教育和继承,汉字是儒家教育的工具,因此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汉字是儒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条件,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这个结果符合与前者研究的统计结论“在越南语里的汉语借词,它们不仅数量大,而且借词的范围和内容也比较全面、系统,例如,君、臣、公、侯、忠、孝、节、义等表示政治关系的词汇都是在唐代这一时期借入越南语的。”[5]显然,由于汉字文化在越南的断裂,儒家传统文化在越南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当代的儒家道德教育、儒家思想传播,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四、结论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去发现文化变迁的断裂性和因果理念,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场域当中寻找再生产和互动的机制,不是去切割历史,而是在社会的具体事项中与人的实践中找到我们的世界观和行为间的沟通点”[6]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人类历史上的道德的历史性和流变性,它的发展随社会变迁而进行。社会变迁与道德进化论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现代社会变化对越南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精神到物质,从思维方式到沟通方式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价值,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传统伦理思想与秩序的现代化冲刷,一个新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的样本是天生的,越南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伦理秩序变迁不断推进。后放弃其传统的儒家伦理,但也在变化,展示了一个新的、能促进越南社会前进的动力。
当代越南学生对传统儒家伦理的认同度非常高,受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弘扬儒家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并且对儒家伦理道德文化贡献有着最高的评价。大多数人得到共识,传统儒家伦理在21世纪仍然是越南大学生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越南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与当代人类社会向前运动的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精神动力支持。儒家道德观中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会使社会整体出现觉醒意识,会成为人们克服阻力的动力之源。在普遍的、个人层面上,儒家道德观中的“齐家”和“孝”等道德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会转化为一种推动现代化运动的动力因素。面对当前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社会秩序失控和价值观念混淆带来的行为失范,儒家道德可以运用精神力量重塑现代化秩序,重建越南社会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于上述的社会事实以及对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观继承调查数据的回归推导,我们可以对越南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前景作出下面的理性预期:①道德成为一种共识,成为人生快乐的源泉。这是道德本质的回归。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越南大学生生活得以继续改善,提高物质享受。越南高校大学生在物质上的满足会使它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给人幸福和快乐,这可以是越南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目的。实现道德就是实现“善”的性质,道德实践成为越南人民最大的幸福。②关注道德实施中的权利问题。在当下越南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形成习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在越南高校大学生道德意识在未来将更加明显,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权利意识。越南大学生在道德实践将按照“以人为本”的本质,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道德的实现,在对权利的尊重和完成的基础上。使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普遍道德发展目标。③将会形成新型的越南社会主义“儒家”道德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越南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体制及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这决定了越南大学生的道德观势必要与社会主义道德观及市场经济理性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2]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78.
[3]万俊人.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J].北京大学学报,1996(2):4.
[4]
[5]
[6]王铭铭.王铭铭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1.
(黎文升(越南)、易连云,本文主体曾刊于枟高等教育研究枠201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