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高中开设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开设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时间:2024-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普通高中开设技术课程是国家对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教师。但是长时间内,中国教育还处于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层面。

1.普通高中开设技术课程是国家对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温家宝同志看望病榻中的钱学森时,钱老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有过贞观之治,有过康乾盛世,有过四大发明。但是,上百年闭关自守的国门,让一个文明古国变成一个落后的国家。自从“八国联军”轰开国门,一个接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而来:枟辛丑条约枠枟马关条约枠枟爱晖条约枠……在当时,论国土、人口、综合财力,我国均是大国,但在蒸汽机趋动的战舰、洋枪洋炮的攻击下,我们的大刀长矛不管用了;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统治下,在落后的教育思想、制度、方法指引下,中国的人才主要是善谈四书五经的夫子们,严重缺乏自然科学领域的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教师。但是长时间内,中国教育还处于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层面。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严重缺乏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严重缺乏大量的高新技术开发人才,缺乏新型的管理人才,因此我国开发的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家的经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粗放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借鉴了国外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但各级学校都把追求升学率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现在我国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目前我国从事的产业大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而生存的全球代工厂,是产品利润链上较低的一环。

我国要提高国力,发展经济,成为经济强国,必须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对于我国来说,由于缺乏其他国家那样可以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的条件,所以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每年培养了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大学生,但仍然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创新的人才。因此,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枠中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重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意、设计、制作、创造等环节,让创意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阔视野,发散思维,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2.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中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也越来越强烈。在知识本身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之间,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深刻地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性。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填鸭式的教育思想占据着主流地位,对中学生的能力形成和品格养成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伴随着各种实践创意性活动的兴起,人们发现这种教育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拼搏精神、品格形成。中学生自身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未知世界强烈的探求欲,技术类课程丰富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活动可以正确引导他们探索科技的奥秘,体验活动的过程,感受实践的乐趣。因此,中学生对技术教育有明确的需求,技术课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成型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均处于关键时期。国外非常重视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如新加坡开设了“课外辅助课”,包含的内容有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项目研究活动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实行了高中新课改,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长期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目前,技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研究型活动,包括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创意、研究性学习。

第二,竞技性活动,包括机器人系列竞赛、电脑制作系列竞赛、模型制作系列竞赛等。

第三,实践性活动,包括模型的制作、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

第四,验证性活动,包括多个学科的教学性实验。

第五,创意性活动,包括创意设计活动、工程挑战赛、DI创意赛、科幻绘画等。

第六,教学类的活动,包括信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及安全、多媒体原理与制作、程序的设计与编写、办公系列软件、技术与设计、技术与制作、技术与控制、技术与系统等。

在中学,全面开展技术类教育活动可以有以下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已经将科学技术活动教育也包含其中。技术课程中的不少项目,是让学生去寻找社会及生活中存在的未知问题,并探索此类问题背后的奥秘,然后找到解决之道。此类问题大都是没有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深入,探究者要在分析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路。这种学习能力正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部分研究人员最缺乏的能力,如果让中学生从小就参与此类活动并形成这种能力,为将来他们成为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技术活动讲究手脑结合,手心合一。因此,在众多的项目中,都要求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等,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消化、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发现理论与实际中存在的偏差。新课改的教材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实践基地。因此,技术类课程和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实践,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三,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集团化开发、科研和经营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单凭一个人完成一个项目的时代基本上已成为过去,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某项复杂的任务。因此,对职场人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中,强调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是任务中的一项分支,单独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在比赛中,更是要求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经过此类实践活动训练的学生,从小就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因而达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目标。

第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各种技术类活动中,不少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因为很多内容是未知的,不少项目是对抗性的,要求学生从温室走出来,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锤炼;同时,技术类活动组织了多种竞技性质的比赛,对学生的诚信纪律、服从大局、永不放弃、注重细节等品行的铸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