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和情报是文献学和文献检索中最重要的3个基本概念,也是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实质对象,因此,掌握它们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1.3.1 信息(information)
(1)信息的含义
信息最简单的含义指消息或书信的内容中所包含的东西。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是可以寻觅和获取的,如唐朝诗人杜牧在《寄远》中喟叹“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这里的“信息”即指消息和音讯。
我国《辞海》对信息的释义是: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美国《韦氏字典》对信息释义为:接受由他人传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由他们通过调研和学习获得的;从特定的事件或状况下,如消息、新闻、通知中获得的知识;用来传播的事实和数据。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中。可以这么来认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事实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创造是信息的内容组成,而载体记录和媒体传播则是信息存在的物理形式。
例如,昼夜的变化是一种信息,它反映了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性和状态;树的年轮是一种信息,它反映了树木生长的时间特性。通过口授相传的古老传说,通过凿刻保留在石板上的碑文,通过无线电在空中广播的新闻,以及通过印刷出版的图书等,它们都是信息。
“资讯”一词,最早是港台的说法,现在也很流行,用来指信息,特别是那些通过电子方式记录、传播的信息。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被提出和使用,可追溯到1928年哈特莱(R.V.Hartly)在《信息传输》一文中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香农(C.E. Shannon)博士发表轰动全球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给出了信息的数学定义,指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信息的计量和信息熵的计算方法,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按照香农揭示的定义,信宿(信息接收方)在未收到信息前并不知道信息发送者(信源)会发出什么信息,只有在收到消息后才能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干扰,信宿得到的信息量与他对信源了解的不确定性有多大是相等的。简言之,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消息是信息的载体,其形式是具体的,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信息是指包含在具体消息中的抽象内容。在接受者看来,信息必须是事先不知道其内容的新消息。信息的这一定义用在信息科学的通信领域是恰当的,但它没有体现出信息的本质特征。
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对信息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控制论》一书中表明:“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维纳的信息概念是从信息在发送、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客体和接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定义的。显然,维纳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
由上述可知,在通信领域对信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
在信息概念定义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信息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对信息的定义颇引人关注。他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对信息作了全方位的定义。
他认为,在信息概念的诸多层次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本体论层次;另一个是受主体约束的认识论层次。从本体论层次上考察,信息可被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它的状态的改变方式”,这基本上是纯客观的定义,其中的信息泛指一切物质客体和精神现象,泛指一切意义的变化。而从认识论层次的角度考察,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主体所描述的事物状态变化的方式。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概念内涵更为丰富,它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3个层次。
由于主体有感受力(如人类),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外在形式,因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由于主体有理解力,能够领会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逻辑含义,因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由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和价值,因此获得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位一体的综合,构成了认识论层次上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钟义信教授所归纳的信息定义,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认为这个定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不仅能涵盖所有其他的信息定义,而且通过引入约束条件,还能转换为所有其他的信息定义(其实这里的语法信息相当于信息的“媒体”,语义信息相当于信息内容,而语用信息则相当于“情报”,详见本章后述)。
那么信息与消息、信号、数据等又有哪些不同呢?
钟义信教授又对这些与信息相关的若干概念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而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信息也不同于情报和知识,情报和知识只是属于信息的某种特殊范畴。
关于信息的概念,历来就有多种定义,至今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作为文献信息检索这门课而言,我们只需要把信息简单理解为:信息是事物存在并且运动的状态和表征就可以了,这个定义既简单又具有最大的普适性,与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学说非常“匹配”,属于同一个层次上的基本概念。
(2)信息的属性
信息的属性也可称为信息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时效性、能动性、可增值性等。
1)信息的客观性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事物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信号。信息源于物质,又必须依附于物质,因此信息同物质一样,也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通过什么载体,信息反映的都是自然世界的客观变化。
2)信息的普遍性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依附于自然界客观事物而存在。只要有物质存在,就有表征其属性的信息,因此,信息是客观事物普遍性的表征。
3)依附性
信息无论是记录、存储以及交流、共享等过程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以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如大脑、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光盘磁盘等。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
4)信息无形无损耗性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损耗。但是,信息会受到物质和能量的制约,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一般伴有信息强度的衰减,但衰减的是信息的载体或信号,而信息内容本身不变。
5)信息不守恒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和能量都遵循各自的守恒定律,但信息却并不遵从守恒定律。我们身边的信息不断地产生、衍变、湮灭,呈现出永不停歇的明明灭灭的宏伟景观。正因为信息不守恒,因此,开发信息的资源既环保又可以具有极大的价值。
6)信息的可识别可传递性
信息是可以识别的,对信息的识别又可分为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通过人的感官的识别,如听觉、嗅觉、视觉等;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如使用温度计来识别温度、使用试纸来识别酸碱度等。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
信息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进行传递,其传输的一般过程是从信源经过信道到达信宿,其中必然包含编码和译码(或解码)两道工序(见图1.2)。
图1.2 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
图1.2中的“编码”把要传递的信息用语言、文字、图形、公式、代码、符号、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表达出来,产生可传递的信息,“译码”再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为可识读的信息。信道是指信息传输的渠道,它是由物质材料(空间、电磁场、空气等)构成的。
7)信息的可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被共享,即同一内容的信息可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使用,而信息的提供者并不会因为提供了过多的信息而失去原有的信息内容和信息量,各用户分享的信息份额也不因为分享人数的多少而受影响。这是信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实物交流,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有所失。而信息交流不会因一方拥有而使另一方失去,也不会因使用次数的累加而损耗信息的内容。信息可共享的特点,使信息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使人们可以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创造,避免重复研究,从而节省资源。
8)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只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如时间、地点等,否则,即无价值。信息是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即信息一经生成,其反映的内容越新,它的价值越大;时间延长,价值随之减小,一旦信息的内容被人们了解了,价值就消失了。信息的使用价值还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9)信息的可增值性
信息通过人脑思维或人工技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不断积累,提高其质量和利用价值。信息交换的结果也能使信息增值。
(3)信息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信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可划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和人的思维信息。根据人的认识层次,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根据信息的载体形式,可划分为感官信息、语言信息、文字信息、电磁波信息、缩微信息、光载信息、声像信息及电子信息等。根据社会属性,可划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及娱乐信息等。根据信息的交流渠道,可划分为正式交流信息和非正式交流信息。
1.3.2 知识(knowledge)
(1)知识的含义
关于知识,有许多名言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的“爱护书籍吧,它们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什么是“知识”呢?古往今来,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识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关的定义有很多。《辞海》把知识解释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现代汉语词典》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柏拉图:知识是经过证实的正确的认识。
人们通过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以区别各种事物,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把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通过大脑思维重新组合、汇集成知识。因此,知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的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总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反映。
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
知识,就是将来源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人脑进行加工、存储,归纳、推演后得到的系统化的产物,并随着这种反映和加工的逐步深入,人们的认识便不断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认识飞跃的结果就是知识。
因此,可以简单地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通称,指的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是经过人的大脑重新组织和系列化的更高层次的信息。
(2)知识的属性
1)意识性
知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它、认识它、利用它;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或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
2)信息性
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料,知识是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并经大脑重新组织和系列化了的信息,信息提炼为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
3)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任何知识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即使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也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4)规律性
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们获取的知识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5)继承性
任何知识,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知识是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无穷的发展过程。每一次新知识的产生既有原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是更新的知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6)渗透性
随着知识门类的增多,各种知识可以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新的门类,形成了科学知识的网状结构体系。
知识与信息密不可分,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只有将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理性的认识,这种升华后的信息才是知识。
7)科学性
知识的本质就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概括。离开对事物运动规律认识的科学是一种伪科学,不能称其为知识。知识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过程。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完全科学的认识,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是一种信息,知识是在对数据和信息理解的基础上,以某种可利用的形式,高度组织化后的、可记忆的信息。知识可分为编码型知识和意会型知识。前者可用印刷、计算机等进行处理;后者则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被称为隐性、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化和度量的。可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比作金字塔,数据是塔的基底,信息是塔的中段塔身,知识则是塔的顶部。
1.3.3 情报(intelligence)
(1)情报的含义
关于情报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诺夫认为:“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对象的知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我们采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情报定义:情报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一定目的而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情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源源不断地创造、交流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情报。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是知识的激活,是运用一定的媒体(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与情报所对应的英文术语有两个:information: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一般不带机密性质;intelligence:已获得的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情报的定义是情报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构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是情报学科建设的基础。情报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国内外对情报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据学者统计,如今国内外对情报的定义不下百种,不同的情报观对情报有不同的定义,下面介绍主要的3种情报观。
①军事情报观对情报的解释,如密码破译、秘密潜入、派遣间谍等都属于情报学的应用。
②信息情报观对情报的解释,如情报是“被人们所利用的信息”“被人们感受并可交流的信息”“情报是含有最新知识的信息”“某一特定对象所需要的信息,称为这一特定对象的情报”等。
③知识情报观对情报的解释,如《牛津英语词典》把情报定义为“有教益的知识的传达”“被传递的有关情报特殊事实、问题或事情的知识”。英国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认为:“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布鲁克斯曾用一个方程式表达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即
K[s]+ΔI=K[s+Δ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ΔI为情报,K[s+Δs]为吸收ΔI后产生的新的知识结构。这个方程式就是著名的“布鲁克斯方程”。
除了军事、信息、知识3种主要情报观的情报定义外,还有许多从其他不同的社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情报作出定义的,但在普遍意义上能被多数学者认同接受的情报定义是: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劳动加工的产物。需要性、知识性、传递性、价值性、时效性是情报最基本的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情报的其他特性则都是这些基本属性的衍生物。
(2)情报的基本属性
情报具有以下5个基本属性:
1)需要性
情报一定是根据需要才产生的概念,需要决定一切,因此,需要性是情报的最根本的属性。对于用户而言,一旦不再需要某个文献或信息,则它们立即丧失情报的意义,回归到原本的文献或信息,不再被认为是情报。
2)知识性
情报的本质是知识。反过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知识性是情报最主要的属性。
3)传递性
“情报是激活的知识”是指人们通过主动搜集知识,促使静态的知识成为动态的情报。因此,知识成为情报,必须经过传递,知识若不进行传递交流、供人们利用,就不能构成情报。情报的传递性是情报的第二基本属性。
4)价值性
人们创造情报、交流传递情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价值性。运动着的知识也不都是情报,只有那些能够满足特定需要的运动的知识才可称为情报。情报的价值性表现为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增进知识、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些能满足特定要求的可传递的知识,只有被利用后产生了效果,才是情报。
5)时效性
情报是被激活的“流动”的信息和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情报不为某人所需,对他而言,情报价值立即为零。
此外,情报还具有社会性、积累性、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以及老化等特性。情报属性是情报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着情报学的内容。
(3)信息链的组成
有文献指出: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信息链”由Facts(事实)、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Intelligence(情报、智能)5个链环构成。其中,“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据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则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情报”是对信息进行分析、激活了的知识或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5个链环组成了“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s)”。在“信息链”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识属性的。作为中心链环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3.4 智 慧
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等诸多要素。智慧可分为内在智慧和外在智慧。内在智慧是人的大脑里具有生命活力的智慧;外在智慧是离开人大脑存在的一种智慧(如知识、工具就是这一类智慧)。知识是构成智慧的一个部分,但仍要经过转化才能在大脑中从简单的存在状态激活,变成一种活动的能力。知识则是外在的智慧,是智慧的产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而只有人大脑中的智慧,才是主动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智慧,这种大脑中的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根源。智慧是金字塔中的塔尖。
根据智慧载体的不同,人的智慧又可分为个体智慧、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指一个群体所构成的协同互补型智慧,这一类智慧的特性是不具有独立性,强调集体之间的智慧协作,受协作同伴的干扰较大,创造之中的一致性受到限制与影响,但在协作中能够激发出更大的智慧,这是其长处和优势。集体的智慧来源于个体智慧,但又是超越于个体而存在的一种有更大力量的智慧,这是系统整体表现出来的特质,而这种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补充营养,互相促进的关系。
1.3.5 信息、知识和情报之间的关系——信息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必然经过人的情报活动
西方学者习惯于把文献情报与自然信息等同,而把有关国家安全之类的情报则另称为intelligence。而这个词最常用的却是智力、聪明的意思。中文的“情报”一词,则把文献信息与有关敌情的信息混淆,尽管同时存在着现成的“谍报”一词。其实“情报”的说法,正是我们的长处,可专门用来指文献信息。因此大可不必一纸公文、将所有的“情报”悉数改去。
情报、信息和知识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经过上一节的论述,我们已了解到信息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如宇宙线给我们送来天体的信息,生物遗传的奥妙在于细胞染色体的脱氧体核糖核酸(DNA)含有的遗传密码,等等。总之,信息是无处不在的,它是物质存在并运动的表征。人们正是通过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以区别各种事物,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情报、知识都属于信息这个大的范畴,三者都可被记录、储存、传递,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见图1.3)。
由图1.3可知,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是情报(活动),知识次之,信息最后(这里的信息的含义,更侧重于指自然界);变化率最大的是信息,情报次之,知识则相对稳定。三者的载体形式也以知识的载体最为稳定。
情报是一个中间层面,与信息和知识同时接触,随时随地直接发生信息交换,它们之间的信息通道畅通无阻,而信息和知识则由于情报层的阻隔不能直接发生“反应”。换句话说,信息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必然、而且必须经过人的情报活动。如果没有人的情报活动,再有用的科学知识也只能束之高阁,它们不会自动产生任何生产力;反之,再明显的自然现象,如天文日历和四季更替,那些大自然似乎竭力想告诉人类的东西,如果没有人的常年观察、记录、测量、琢磨、计算及研究这一系列的情报活动,人类的关于天文的知识不可能形成。
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情报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妨大胆放纵一下我们的想象力,用海洋表示信息世界,用海洋动物(如鱼儿)的活动代表人的情报活动,则海底沉积(海底石油)就可比喻为人类知识(见图1.4)。
图1.3 信息、情报和知识的关系
图1.4 信息海洋、情报活动和知识沉淀
石油与知识在本质属性上太相像了,都是有机集成(涉及生命生物)、都需要高温、高压、密闭、锤炼,历经漫长的岁月最后才能形成。
再继续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如果把图1.4的示意图扩大为整个地球,即用地壳代表人类情报活动的空间层面(情报层),用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代表知识(知识层),紧紧包围着人和地球的海洋和大气代表信息世界(信息层),这样就成为一个“地球版”的信息模型,就跟图1.3的逻辑模型一模一样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画一画。唯一需要提醒的是,信息所处的最外面一圈千万不要画圈!不要“床上架屋”!因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信息容不得半点“约束”,而且逻辑学也总是展示它最简明而又最深邃的一面,否则就不是逻辑科学了。
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是众所周知的伟大定律,这个伟大的科学发现竟然将物质世界的两大台柱:质量和能量用一个最不起眼、最普通不过的公式联系到一起,而且连其系数都能确定到一个定值(光速的平方)!
最高大的树,却有着最深厚的根!最深刻的真理,竟然有如此完美、如此简洁的表达!
我们只能这样猜想:也许,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可能不仅仅是科学家,他还是科学领域里的艺术大师!同样,一个艺术家,可以说是艺术领域里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而工程师,在某种意义上说,则是工程领域内的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