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的涵义
结构是指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的、和谐的、完整的组合编排。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写作理论认为结构是作品中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及各部分在整体中安排的次序、地位,简言之,即形成作品整体的各个局部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结构属于作品形式的范畴。好的结构本身可以成为充满美感的存在,引起人的愉悦感,满足形式美的欣赏要求,如但丁《神曲》的结构。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理查德·泰勒指出:“文学与其说是一种被编织成密码而又必须破译的信息系统,还不如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而满意的结构。”[1]在他眼里,作品有了“令人愉快而满意的结构”,就突出了作品美感的重要方面。中外许多作家、评论家在长期的创作和研究中,对作品的结构都有着高度的重视和独自的体会。刘勰早就认为谋篇布局的“附会”是行文的重要手段,他指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2]附会篇一开始就讲如何统率文章命意,联系首尾段落,定夺取舍,组合章节,包举全篇使文章协和。这里的附会就是结构,刘勰把文章的结构和房屋的结构和裁衣的缝缉相比,认为结构应该文体协和,文章的内容、抒发的情志、运用的辞藻、选用的声律应该协和,这是运思布局的恒久的方法。
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谈到作品的结构时说,结构就是整理构思的各个部分,把有损于作品和谐的因素去掉,把和谐的因素留下。她的话道出了结构的内涵。
二、结构的运用
写任何作品,如果没有了然于胸的结构,再多再好的材料也难取舍与安排;如果有了一定的结构而不合理巧妙,作品的形式也难让人产生快慰和美感。古今作家、评论家将结构这个建筑术语用于作品的谋篇布局,正是因为写作与建筑的工序有某些相似之处。李渔就曾用建筑的结构比喻写作,他说:“工师之建宅亦然,基扯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势必攻而就之,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厅之堂之用矣。故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