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野外生存常识介绍,野外生存技能介绍

野外生存常识介绍,野外生存技能介绍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对自己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也应作出恰当的估计。食用野生动物、植物,一般应充分清洗、熟制。在野外就餐时必须注意:不得在禁猎区打猎,更不得捕捉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自觉维护果农和菜农的经济利益;谨防食用有毒的野生植物;注意防止山林火灾。

第三节 野外生存

“野外生存”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的区域,在没有外部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下,个人或小集体靠自己的努力,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一、野外生存常识

参加野外生存活动,不仅是一种智力、体力的锻炼,更是一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运动和手段。

那么,去野外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具备哪些知识,才能趋利避害,保持身心的健康愉快呢?下面简单谈谈野外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

(一)准备

这是进入野外生活前的重要工作。要根据地形特点、季节以及预定生活的时间进行准备,主要包括食用品、炊具、净水和燃料、取火用具、防潮保暖的衣物、帐篷(吊床),以及用来防治感冒、腹泻、中暑和驱赶蚊蝇、治疗虫蛇叮咬的药品和用具。另外,对自己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也应作出恰当的估计。

(二)食用品

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捕获、采集一些野生动植物与携带的食物配合着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野外生活的情趣,又可减少食品的携带量。食用野生动物、植物,一般应充分清洗、熟制。加工食物时也可以利用野外的就便材料,如竹筒、芭蕉叶等。

在野外就餐时必须注意:不得在禁猎区打猎,更不得捕捉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自觉维护果农和菜农的经济利益;谨防食用有毒的野生植物;注意防止山林火灾。野炊完毕后,必须将未燃尽的柴草完全熄灭。

获得饮用水解决的办法很多,主要有:

——寻找未经污染的井、泉、河流、池塘等;

——到山上的合水线部分如山谷、冲沟、凹部寻找水源;

——挖坑收集雨水或用塑料薄膜等收集露水和地下水蒸气;

——砍、摘某些富水的植物的茎部吸其水汁,摘食富水的野果。

如果处境对寻水不利或者在干燥的季节、气候里,要惜水如金,有重点、有计划地用水。如果在长距离跋涉中断了水,可以在口中含一块干净、光滑的卵石,以减轻口、喉部位的干燥程度,或者在潮湿的土地中挖一小坑,借湿气浸润。

(三)宿营

应选择干燥、避风但又方便用水和其他生活需要的地点,如岩洞、石缝、大树下、林间空地等。宿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住帐篷,睡吊床,睡袋,住用树枝、干草搭成的窝铺。无论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注意防备虫、蚊、蝇、蚂蟥、蜈蚣、蚂蚁、毒蛇或其他动物的侵袭。

(四)防病

山岳丛林地易患感冒、腹泻、中暑等疾病。因此有条件的应服预防药或打预防针。在野外要讲究适量的衣着与充足、卫生而营养丰富的饮食,并要保证休息,以便维持体力,抗御病患。当发生疾病时,除了要及时利用携带的药品治疗外,还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中草药或其他野生植物(如野蒜、野姜)治疗和帮助减轻病症。

野外也有某些植物对人的皮肤、眼睛等有害。如漆树(部分人对它过敏)、某些豆科攀缘植物(如荷包豆)和生长在沼泽与海边的白栲树等。对于这类植物,首先应避免与其直接接触,如不慎中毒(皮肤接触),可用水或稀醋酸、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或敷硼酸软膏、口服苯海拉明片、非那根片等。

二、野外生存技能

(一)野外辨别方向

1.利用地物特征判定

下述地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房屋:房屋一般门朝南开,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庙宇通常朝南向设门,尤其是庙宇群中的主要殿堂。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枝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同时,朝北一侧的树干上还可能生有青苔。再如植物特征,一般阴坡,即北侧山坡,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比阳面发育得更好;一般单个植物(不是植物之间层叠)的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向北的阴面则矮小。

凸出地物:例如墙、地埂、石块等,其向北一侧的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苔类植物。

凹入地物:例如河流、水塘、坑等,其向北一侧的边缘(岸、边)的情况与凸出地物相同。

2.利用太阳与时表判定

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按下面这句话去做,就能较快地辨别出概略的方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如在上午9时,应以4时3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如在下午2时40分(即14时40分),则应以7时2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此时“12”字的方向即为北方。为提高判定的准确性,可在“时数折半”的位置上竖一细针或草棍,并使其阴影通过表盘中心(图18-3-1)。

img611

图18-3-1

需要注意的是:

(1)“时数”是按一日24小时而言,例如下午1时,就是13时;

(2)在判定方向时,时表应平置(表面向上);

(3)此方法在南、北纬度20°30'之间的地区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

(4)要注意时差的问题。即要采用“以标准时的经线为准,每向东15°加1小时,每向西15°减1小时”的方法将标准时间换算为当地时间。

3.利用指北针

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其N端(通常都有标志)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利用指北针辨别方向是十分简便快捷的,但是需要注意:

(1)尽量保持指北针水平;

(2)不要距离铁、磁性物质太近;

(3)不要错将磁针的S端当做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误判。

4.夜间利用星体

(1)利用北极星: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观察时,其距离地平面的高度约相当于当地的纬度。寻找时,通常要根据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或W星(即仙后星座)确定。北斗七星是七颗比较亮的星,形状像一把勺子,将勺头甲乙两星连一直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为甲乙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略暗的星,即北极星(图18-3-2)。

img612

图18-3-2

当地球自转,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则可利用W星寻找。W星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像个“W”字母,向W字缺口方向延伸约为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就是北极星。

(2)利用南十字星:在北纬20°30'以南的地区,夜间有时可以看到南十字星,它也可以用于辨别方向。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字。在南十字星的右下方,沿甲乙两星的连线向下延长约该两星的四倍半处(无可见的星),就是正南方(图18-3-3)。

img613

图18-3-3

(二)气象知识

在野外活动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天气的变化。因此,在准备野外生存活动前最好从电视、报纸、收音机里收集最新的天气状况,尤其是收音机,可随身携带,随时收听天气预报。但天气预报通常只能报出大范围内的天气变化趋势,对于局部地区的小气候的变化无法预报,尤其是山区的小气候往往是一日多变。因此,利用观察自然界的变化,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颜色、种类、风向等来预测天气。

在我国民间有很多观察自然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的方法。如远山可见,表示天晴;近山模糊,表示天有雨。另外,天快下雨时,由于气压会降低,空气的湿度增加,有些敏感的动物就会做出一些反应,如鱼跃出水面、青蛙鸣叫不停、燕子低飞等。

在野外活动时,如夜晚气温降低将预示第二天是好天气,相反,如夜间闷热,第二天可能会变天。如果在野外活动时带有气压高度计,则可从其显示的高度数来预测天气,高度增加说明气压低,高度降低说明天气将变好。

另外,我们还可由云的形状、高低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三)山间危险的防护

1.雪崩

雪崩是雪山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高山探险的登山运动员具有极大的危害。雪崩多发生在大雪以后的2~3天内,在一天中,多发生于上午10时至下午2时之间。要防范雪崩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下雪期间或下雪后的第2天,不要靠近陡斜的坡面和雪堆,因为这时容易发生雪崩,大部分雪崩遇难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大雪后尤为危险。

(2)在行进时的具体路线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必须经过,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避开雪崩多发期,通过雪崩区时每人要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缩短,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应拉长,后面的人要踏着开路者的足迹轻步快速通过。

(3)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要尽快甩脱背包,再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量握牢,以防止身体滚坠。

(4)在行进时,遇上恶劣天气,应视作雪崩警报。

2.滚石

经风化破碎的石块,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从山上滚落下来,称为滚石。滚石区的下部有大量堆积物,堆积物上部有滚石通过的痕迹。因此可根据下部堆积石块状况辨别滚石发生时间的远近。如堆积石块的表面经风化后比较浑圆或长有低等植物时,说明该处已有较长时间没发生滚石,是较稳定而安全的老滚石区。若堆积物棱角锐利,表面新鲜,则为比较危险的新滚石区。滚石多发生在没有植物覆盖的坡度较陡的地方,而且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内。防范滚石的措施与防范雪崩类似。一旦遇上滚石,切忌乱跑,应沉着镇静,面向上方,注意滚石动向,待滚石靠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附近的巨大石块躲避,如是体积小、散碎性的滚石,也可将背包举到头上进行防护。

3.冰河裂缝

冰河裂缝有显式冰河裂缝和隐式冰河裂缝。隐式冰河裂缝不宜被人识别。通过冰河裂缝区时,野外生存者必须结组行进,并由有经验的运动员在前面开路。开路者要根据隐式冰河裂缝显示的特点进行识别,把隐式冰河裂缝上的覆盖物去掉,使其显露成显式冰河裂缝,或设置其他标志。然后采取跨越、绕行并架设挂梯等措施通过。一旦有人陷入隐式冰河裂缝,陷入者应尽量甩掉背包和摆脱绳索的缠绕,结组的其他队员要采取行进中保护的方法,迅速保护和抢救。

4.泥石流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有时会塌方或造成湖底泄漏,此时湖水就会夹杂着大量泥沙和石块呈泥浆状流泻下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来势不像雪崩那样迅猛,因此野外生存者在登山过程中遇到泥石流时要躲避它并不难。但要特别注意由于人睡眠或休息时警惕性不高,要切忌将宿营位置选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5.雷电

雷电是高山区阴雨时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会给登山活动带来一定的危险。发生雷电时,可根据闪电和雷声传到的时间间隔和当时的风向,判断出产生雷电云层的距离和动向,并依此采取防范措施。应尽可能在雷电赶到之前,把能导电的装备、器材放置到离人较远的地方。附近有雷电时,要停止使用通讯器材。而野外生存者最好进入帐篷内或较安全的地点躲避。

6.蚊虫叮、蛇咬

在热带丛林中露营和行进时,应注意防止蚊虫和蚂蟥叮咬,尤其要防止蛇咬。

除了眼镜王蛇外,其他蛇一般不主动攻击人。蛇的感觉灵敏,对栖息处的地面或树枝的振动极为敏感,一遇到响动便会逃之夭夭。因此,在行进时,可手拿木棍“打草惊蛇”。通常蛇在遇到人又来不及躲避时,便蜷曲成一团,并将头弯在中央警惕地注视着发出声响或敌害晃动的方向。此时,人如果不注意而未发现它,或无意踩及或触及它,毒蛇会冲出来咬人。因此,在毒蛇出没的地区行进时应随时注意,以减少被咬的可能性。被蛇咬的部位一般有70%以上是在足部,如穿长裤、高腰登山鞋,即使被咬也不会伤及肉体中毒。在野外露营时,在住地周围适当撒一些石灰粉,以防毒蛇侵入。睡前检查床铺,压好蚊帐,早晨起来检查鞋子,这样一般可确保无事。

人一旦被蛇咬伤,首先应分清是无毒蛇还是有毒蛇咬的,这可从皮肤上的伤痕辨别(图18-3-4),前5种均为毒蛇咬痕,最后1种为非毒蛇咬痕。

img614

图18-3-4

通过查看咬痕或观察被咬者在15分钟内没有什么反应,可基本确定是无毒蛇咬伤,这种情况下则可按一般外伤处理。若无法判断,则应按毒蛇咬伤处理。被毒蛇咬伤后,应将伤口部位尽量放到最低位置,保持局部相对固定,以减缓蛇毒在人体内的扩散和被人体吸收。并立即用柔软的绳子、布条或者就近拾取适用的植物茎、叶,在伤口上方2~10厘米处结扎(图18-3-5),结扎的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血的回流,但又不影响动脉血流为宜。结扎的动作要迅速,最好在受伤后3~5分钟内完成。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

img615

图18-3-5

松1~2分钟,以免被扎肢体因缺血而坏死。结扎后,可用清水、冷开水加盐或肥皂水冲洗伤口。经过冲洗处理后,再用锐利的小刀挑破伤口,或挑破两个毒牙痕间的皮肤,同时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用小刀挑开如米粒大小破口数处。这样可使毒液外流,并防止创口闭塞,但注意不能刺得太深,否则会伤及血管。还可直接用嘴吸吮伤口排毒,边吸边吐,每次都要用清水漱口,若口腔内有粘膜破溃等情况就绝不能用口吸,以免中毒。在施用有效的蛇药30分钟之后,可去掉结扎。如无蛇药片,可就地采用几种清热解毒的草药,如半边莲、荚蓉叶以及鱼腥草等,将其洗净后,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敷时不可封住伤口,以免妨碍毒液流出,并要保持药料新鲜,以防感染。

(四)宿营地的选择

选定营地,应以安全、避风、近水、平坦为基本原则。

1.安全

在选择宿营地时,要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建营前必须对所处的环境仔细观察,营地应远离雪崩、冰崩、裂缝、滚石、山洪等山间威胁。当你或多或少感到有某种危险时,绝对不要在此露营。即便有些地方貌似安全,其实有极大的隐患。

2.避风

野外的强风可将帐篷吹跑、扯破,因此,宿营地最好选在自然屏障的避风处,如山丘或巨石的背后。

3.近水

营地是活动人员过夜、生活的临时场所,接近水源会带来许多方便,但若在河流两岸设营必须充分考虑水流的涨落,以免涨水淹没帐篷。若在河流拐弯处建营则选在内湾侧(沉积侧),不在外湾侧(冲刷侧)。

4.平坦

宿营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睡眠,因此,营地建在平坦的地面或雪面上要比凹凸不平的碎石堆上舒服得多,而软土则更是理想的建营场所,若地面有碎石和荆棘应予以清除。若在高山地区的冰碛物地形上建营,应把地面铺平,把有棱角的石块搬掉,最好铺上一层包装箱或包装布。在冰雪地上建营,首先将浮雪铲平,然后将雪踏平踩实之后再行搭帐篷。冰雪地如遇暴风雪,必须轮流值班,以防大雪掩埋帐篷造成人员的缺氧窒息。

(五)帐篷等的使用及选择

当我们选择好营地,准备宿营时,应首先在营地的下风处搭好炊事帐篷,建好炉灶,烧上一锅水,然后再依次向上搭建用于存放公用装备的仓库帐篷和各自的宿营帐篷。当整个营地的帐篷搭建好时,烧的水已开锅,可以马上饮用并开始做饭。另外,还要在下风处,远离水源的地方搭上一个简易厕所。

1.帐篷

帐篷是野外活动的“家”,为自己选择一个安全舒适的居所,对于喜欢野外生活的人是很重要的。

选择帐篷应考虑其用途、季节、环境等因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帐篷。一般来说,春、秋两季野营以“人”字形或蒙古包形旅游帐篷为最佳;冬季从防寒的角度考虑,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购置一个质地上乘的高山帐篷;夏季出游,一顶带凉棚的屋式帐篷可谓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只想买一顶帐篷,不妨选一顶双层蒙古包形旅游帐篷,天热的时候,可以除去外罩,将内帐的通风窗打开,也能散出一些暑气。

2.吊床

在炎热的夏季宿营时,还可使用吊床。吊床依其制作材料分有两种:布式吊床和网式吊床。布式吊床是用薄帆布或尼龙绸布缝制的;网式吊床则是用棉绳或尼龙绳编织而成的。在野外,通常将吊床拴在树干较粗的大树上,拴的位置通常在离地约高1米的地方,以便于上下。用吊床在野外临时休息时,吊床不必绑得太紧,如是用吊床宿营,由于人体的重量,人在吊床上睡久了,吊床会产生较大程度的下坠,这样人的腰和颈部会感到不适,因此一定要将吊床尽量拉直拴紧,以减少吊床的弯曲程度。在使用吊床时需准备一个吊床专用帐篷及一块比吊床略长、较宽的塑料布,以防蚊虫叮咬和防雨。

3.窝棚与树屋

在森林野营日久,还可就地取材,利用伸手可及的枝条和随处可见的大树搭建窝棚与树屋。最常见的窝棚是单坡窝棚。在两棵树之间系一条绳子或拴一根杆子,用枯树枝捆绑搭建窝棚的框架,然后用带有茂密树叶的树枝覆盖框架,最后在上面盖上一块编织布或塑料布,将布的下边缘用石头压好固定即可。还可搭建三角形窝棚,选一棵易弯的小树,在其顶部系一根绳子,调整好所需高度后将绳子的另一端斜拉固定在地上,这样就搭好了三角形窝棚的支架。然后剪去顶部和里面的树枝,用它们搭在绳的两侧,多一点的树叶可增强其保暖和抗风性。外面再盖上一层雨布,就可风雨无忧了。

4.雪洞和雪屋

在高山地区采用雪洞和雪屋宿营,可以减轻攀登者的装备,从而加快登山活动的进度。雪洞和雪屋的保暖性能也比帐篷好,有利于攀登者的休息。在严寒区积雪厚的地区可以掏筑雪洞以避风寒,洞容量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

5.冬季露营时睡袋的使用

在严寒区露营时,夜间最好不要睡觉,应利用白天中午太阳光强时睡1~2小时。雪地宿营时睡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冰雪的地面上,可把松树枝和外衣铺在睡袋下面,以免人体使冰雪融化而发冷。在使用睡袋前应使其充分蓬松,这样保湿效果更好。睡袋必须经常保持干燥,晴天时应将其晒干。每次使用后,要把袋内的暖空气放掉,以免暖空气遇冷后水汽凝结弄湿睡袋。进睡袋时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穿多了会使人出汗,致使睡袋潮湿而隔热性能降低。

为了在睡袋中使身体产生热量,可侧躺在睡袋一边,模仿骑自行车的动作,用力摆手和腿,直到四肢温暖。靠着这个温度,可睡1~2个小时。整夜这样反复,可保不致冻僵冻死。

(六)野炊

野营中最大的乐趣是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或小溪边,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品尝着自己用山里的水、山里的柴、山间的动植物烧烤出来的美味。然而要在山间做出一顿能让人饱食的野餐来,从搭建野炊灶,就近取水、取火到准备山间的特色小吃,同样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

1.搭建野炊灶

搭建野炊灶是野营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是野炊的基础和必备条件。通常搭建野炊灶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物及所能寻找到的燃料来进行修建。现在,野营时人们还可携带汽油炉、煤气炉等现代化设备。但在不具备这些条件时,需搭建简易、实用的炉灶,用以烧水、煮饭、烧烤等。

2.取水的方法

水的来源很广,需要留心观察。在一些山区,在离山溪或瀑布较近时,可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另外,还要仔细观察,在一些较为潮湿的山区,如在有洼地、竹丛的地方,常常是在落水洞的附近。这些落水洞的洞口有的直接可看到水,有的看不到水,但只要深入下去,往往便能找到地下水。另外,在地下水较浅的地方,泥土潮湿,蚂蚁、蜗牛、螃蟹等会在此做窝;在夏天的傍晚,蚊虫会在此成柱状盘旋飞绕;在冬天,青蛙、蛇类动物喜欢在此冬眠。

在野外,通常雨水是可饮用的。下雨时,可将塑料布系在几棵邻近的树上以大量收集雨水,也可将空罐头盒、杯子等容器放在干净的石头上(不要放在地上,以免地面上的泥溅到容器中)接雨水。另外,在野外,还可饮用断崖裂缝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最好不要饮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对于湖泊或河流中的水,最好也不要直接饮用,可在离水边一二米的地方挖一个小坑,坑里渗出的水要比从河湖中直接提取的水清洁。

3.采摘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可食的野生植物包括野果和野菜。其中野果主要有:山葡萄、沙棘、火把果、野栗子、椰子、木瓜等;野菜主要有:苦菜、蒲公英、马齿苋、小蓟草、荠菜、野苋莱、扫帚菜等。另外,较好吃的野生植物还有蘑菇(香菇、草菇、口蘑、猴头菌等)。采摘野生植物时应由有采摘经验的人带领进行采摘,以便有效地鉴别有毒或无毒。通常鉴别野生植物有毒或无毒的方法主要有:

(1)根据有关部门编制的可食野生植物的图谱进行认真鉴别。这是较可靠的一种办法。

(2)将采集到的植物割开一个口子,放进一小匙盐,然后仔细观察这个口子是否改变原来的颜色,通常变色的植物是不能食用的。

(3)将采摘的植物的幼嫩部分取一点,在嘴里用前齿嚼碎后,用舌尖尝一下是否有苦涩,辛辣及其他异味,如异味很浓则有可能有毒,应立即吐掉并漱口。

(4)将野生植物下锅煮,煮后的汤水加入浓茶,若有大量沉淀,或将煮后的汤水摇荡,若产生大量泡沫,则不可食用。

(5)在缺乏以上一切鉴别工具及手段时,可进行少量的试尝,若8~12小时内身体无头晕、恶心、头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则可大量食用。

(七)野外烧烤

烧烤是在参加野外活动中充满情趣也是容易掌握的野炊方法之一,烧烤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肉、禽、鱼等动物性原料,还可适用于植物性原料(采摘的野菜及蘑菇等)及米、面等原料,在野外时,通常可采用的烧烤方式有以下几种:

1.明烤

明烤是一种将要烤制的食物用调味品腌渍后,放于敞口灶篝火的铁架、铁栅上烤制成熟的一种方法。使用明烤时,由于火力较为集中,烤制的食物要经常翻动,使之均匀受热,还要掌握好食物与火的距离,保证食物内外成熟一致。

2.泥烤

将鱼、鸡、鸭等原料用调味品腌渍后,用荷叶等包好,再用黄泥将其裹紧密封,放在火中烤制的一种方法。烤制时火不能太大,且要经常翻动,翻动时如发现裂缝要马上用黄泥封好,防止烧及里面的食物,造成表皮焦枯。

3.竹烤(或筒烤)

竹烤又叫筒烤,将要烤制的原料,如切成小块的肉、菜和米等放进竹筒里,密封后将竹筒放在火上烧烤至原料成熟。

(八)篝火的搭法

篝火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光明,还可驱走野兽。因此,掌握搭建篝火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框架式篝火

将木柴交互成90°角搭成“井”字形框架,层层上叠,然后从底部点燃。这种形式的篝火火焰旺盛、均匀,适于做饭取暖。

2.窝棚式篝火

把一根较大的木柴一端用木柴或石块垫高,在其左右呈“人”字形放置较小的木柴和树枝,在背风面点燃。这种篝火燃烧面积宽,可产生较多的木炭,可供几个人在其周围取暖宿营。

3.放射式篝火

将木柴或树枝以某点为圆心呈放射状排放,从中心点燃,随着木柴的燃烧,逐渐将木柴往中心推送,这种篝火燃烧时间长,可在周围宿营。

在野外点燃篝火时,一定要小心以防失火,烧火前要清除周围的易燃杂草、枯枝、落叶等,宿营后离开前一定要把篝火完全熄灭。

(九)野营救护

野营时带一些常用和应急药品的小药盒,是必不可少的。小药盒所准备的常用药见登山装备中的日用装备部分所列。

野营时如遇到下列突发伤病,应作如下处理:

1.昏厥

野外造成昏厥的原因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造成。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休息。

2.中毒

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手指触及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篦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搏动,应喝些糖水、浓茶,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3.冻伤

如发现皮肤有发红、发白、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干燥的绒布摩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轻度冻伤用辣椒泡酒擦便可见效。如发生身体冻僵的情况,不要立即将伤者抬进温暖的室内,应先摩擦伤者肢体,做人工呼吸,待伤者恢复知觉后再移动至较温暖的地方抢救。

4.中暑

其症状是突然头晕、恶心、昏迷、无汗或湿冷,瞳孔放大,发高烧。发病前,常感口渴头晕,浑身无力,眼前阵阵发黑。此时应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裤带,使全身放松,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药。发烧时,可用凉水擦头面部,或冷敷散热。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谷穴,促其苏醒。

总之,“野外生存”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的新兴课程,它涵盖了登山与攀岩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迅速地适应和把握“野外生存”的生活技能与常识,才能在野外遇到任何情况时,运用这些技能来自食其力,生存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