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怎样培养博士生及培养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谈谈怎样培养博士生及培养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审阅考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可以初步估计攻读博士学位的条件。对这些考生,更要了解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

谈谈怎样培养博士

李国豪[1]

一个重点学校,要为国家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就要积极招收博士生,而博士生的质量又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博士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回顾几年来培养博士生的情况,谈谈我的体会。

一、录取时要注重考核考生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和分析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

1981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生时,录取博士生以入学考试为主。第二年发现从入学考试来选才不很理想,入学考试的成绩还不能说明考生的水平。而审阅考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可以初步估计攻读博士学位的条件。同时,要看本人对考博士生有什么设想。攻读博士学位只有3年,时间有限,要深入一个领域不容易,如能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深入下去搞就比较好。在入学考试、审阅硕士论文、本人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三个环节中,我认为把重点放在后两个环节上,可以招到较满意的博士生。

招收博士生,除了面向本学科、专业外,还要注意跨学科选才,注意选拔有实践经验的考生。对这些考生,更要了解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设想。

二、培养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博士生的培养计划问题

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要有学位课程。我赞成念些书。在制订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计划时,应主要根据博士生自己的情况和博士论文的方向来明确应设的学位课程。对外文的要求,要看原来的基础,不一定非英文或德文不可,假如日文好的,就让他以日文为第一外国语。如果规定一定要重新选一种外语作为第一外语,由于时间有限,恐怕会影响其他课程和学位论文的工作。

博士生毕业后第一外国语应当做到能听能讲。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国际学术交流多了,如果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外语听不懂、讲不来,那是很大的缺陷。因此,我主张逐步加重听和讲的分量,至少在交往中要词能达意,同行听得懂。

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应当结合论文的方向来加以确定。培养计划中的时间安排很重要,论文方向的具体确定,如果超过一年到一年半就不合适了。博士生在一年快结束时就要对论文有具体的设想。否则,因为要继续看文选、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设备、做实验、整理论文工作等等,就会拖延论文工作时间。

2.关于博士生的论文问题

应用性学科博士生学位论文有两点要求。

第一,要理论联系实际。搞工程的论文不能太理论化,如果偏重于数学力学的分析,那就不适合了。论文要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也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以学术性为主,但也必须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且有实验;另一种是以设计、工艺研究为主的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应用性学科的大多数论文一定要有工程背景,要对国民经济有价值,否则论文再好,也是很可惜的。当然,涉及理论、方法的发展,开辟新领域的论文,也是有实用价值的。

第二,博士生做学位论文,不能光搞理论分析,要做实验。做实验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培养认识论的观点,作理论分析,往往先要作简化假设,最后得出结果。理论分析是否正确,不能只靠脑子想,或利用过去的方法进行分析,而要通过实验来检验,看理论分析的结果能不能反映实际。如果理论分析与实际不符合,就要重新考虑。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搞科学研究,不建立这个观念,仅靠拿起笔、纸,通过计算机一算就得出结果,对工程作出建议,这是非常不恰当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建立这个观念。有的论文要到工程中去检验,当然有时因为条件的关系有困难,可以设法在学校内做实验,如用模型实验来检验理论分析对不对。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做实验,自己动了手,可以加深对实验数据的体会,有利于判断自己和人家的成果。我们国内的同志到国外去,人家认为我们的理论分析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评价我们有三点不够:一是外语不太流利,二是动手能力差,三是缺乏编程序、上机的训练。这几年计算机训练是提高了,还要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我不赞成光是理论分析,编程序上机,就得出结果。研究生论文仅有理论分析是不够的,还要联系实际,动手做实验。工科的青年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将来也不会是一个称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教师

3.关于指导方法问题

对博士生,我一向认为不必具体地过细地指导、主要在方向上、关键的问题上给予指导。

首先,论文题目不应该由导师给,要由博士生自己设想两三个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自己去选定。博士生的论文范围和内容不宜太大。论文范围大了,考虑的面就宽了,工作量也就大了,其结果会做不深、收不拢。要做出一个创造性成果,必须把范围适当限制一下,要做到在有限的两年多时间内,把题目做得深一点,真正做出相当深厚的成果。这一点,导师在一开始就应向研究生明确指出。我所指导的博士生还未遇到面太广,搞得不深不透,身体吃不消,时间拖得太长的情况。

其次,在博士生完成了文献综述、提出论文计划、拟定实验方案时,导师要注意指导,要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对博士生的计划和设想提出指导性意见。如果在论文完稿后指导,那就太晚了。例如,我有一个博士生,选了一个结构抗震的题目,提出要做几层房屋的模型抗震试验。由于模型是缩小比例的房屋,模型需要加大材料的比重,又提出要耗用七八千元的铁砂做骨料。我听了后,发现这样的模拟达不到实际结果,因此指导他改做细粒混凝土,计算这种混凝土的模型为对象。如果计算方法与振动台的模型实验结果一致,那么说明提出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然后运用这个方法去计算实际结构,只要输入的地震波能反映实际情况,也就可以得出可靠的结果。又如另一博士生的题目是钢箱梁弹塑性极限承载力,想做钢模型,我们知道实体的钢箱梁腹板本来就很薄了,如按1暶20比例缩小,模型板有的就不到1毫米了,这样模型试验就很难做。根据这种情况,我建议他改做有机玻璃模型,这样实验也就比较容易做了。像这样的问题,我都一一把关,时间花得不多,但问题解决得好,研究的时间、经费都省了不少。

最后论文完稿后,导师要看一遍,要对理论是否联系实际、结论是否恰当,是否要扩大或缩小,要给予指出。我们希望研究生的论文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深度,做出创造性成果,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具体做法上,我和研究生的谈话很少,一学期一次到两次,在关键时候相约见面讨论。我不赞成博士生在研究中一有困难就找导师,我倒希望博士生自己遇到“困难”和“烦恼”时,自己去解决、去克服,这样他过后感到是一个锻炼。有的导师可能与研究生会面谈得很多,谈得多有多的好处,但我认为这种做法缺点多于好处。一个博士生,就要像学位条例中所说的,要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能力就包括学位论文要求他自己去做。挽着手来指导研究生的方法,我认为对硕士生不允许,对博士生更不应该这样。如果一篇博士论文不是看博士生本身,而变成是看导师,这就值得考虑了。

我招收了好几个博士生,除了有的是我直接指导外,还有一批副导师协助我指导。他们在指导实践中都同意我的做法,在关键的问题上,我们都能共同研究,及时给予博士生以指导,并注意不断总结提高。

(刊于1987年第1期)

【注释】

[1]李国豪,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济大学校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