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的分析

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的分析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杨福家[1]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复旦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现在头等重要的也是质量问题。如何从各方面保证优秀的大学生能进入研究生院,是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复旦研究生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在开设之前必须经过质量审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水平。

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

杨福家[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高层次延伸,其核心同样是要注重研究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93年的办学历程中,复旦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初,复旦大学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有李岚清副总理、我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航天空间研究院院长、对“两弹”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都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旦在各个领域也都涌现出一批很杰出的年轻人,例如世界银行的常务副行长章晟曼先生,他同时是第一位华人副行长、第一位年龄不到40岁的副行长。这些毕业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证明了复旦大学的教育质量。

在现有基础上,怎样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我们感到最重要的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复旦大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场所,首要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正确的人生观、有事业心、有非常强烈的爱国心、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这些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必需的。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积累、获取并运用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心、能够与人相容的人,现在许多公司,包括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研究所来向复旦要毕业生,他们已不再注重学生的专业,相反他们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但他们有什么要求?他们要求毕业生要有事业心,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能够与人合作。这些素质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些大公司、大企业的确有眼光:有了这些基本素质的人才,就能够胜任千变万化的科学技术对人才的需要。

在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复旦大学而言,我们也强调通才教育。这里,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普遍的,是各个学校的头等大事;而通才教育就不一样,不是对每一个学校的要求。对复旦大学这样一所学校,我感到就是要重视通才教育。前几年,物理系招收新生时分为激光物理、原子核物理、低温物理,我认为这是完全不适当的。物理系不应该先分激光物理、理论物理、医用物理、半导体物理,这些动听的名词对高中生可以起吸引作用,但不应该一开始就把他们引入狭小的胡同。再过几年,我希望复旦先进学院(如理学院、文学院),再考虑进系。下一步再进一步打破学院之间的界限。事实上,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去从事经济也是非常合适的。我们有许多经验表明,理科毕业生到文科,包括经济、管理、新闻等领域从事工作都是很有成绩的。100名学习物理的学生,最后真正有10名搞物理专业就够了。大学毕业后,到其他领域去从事工作是能够发挥特殊作用的。

近几年,复旦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现在头等重要的也是质量问题。质量首先体现在入学质量。如何从各方面保证优秀的大学生能进入研究生院,是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进入研究生院的学生不一定都是同一专业的,如何鼓励、帮助不同专业的交叉?对某些专业,更应鼓励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设置和论文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复旦研究生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在开设之前必须经过质量审查。我们也从国外大学引进代表当今国际水平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的一些课程,就设置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中,论文是重要的一环。在复旦,我们已经设置了获得学位的规定: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国际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我们还要求研究生每隔两周与他的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讨论一次,不管用英语或是中文进行交流。这样的讨论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他们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能够培养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一个大学而言,学术气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给学生更广的知识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复旦每年在常规课程的设置之外,还开设了700次的各类讲座。例如,我们设立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父亲的名字命名的“杨武之教授论坛”,在第一次开讲时,杨振宁教授做了3天演讲,复旦的学生把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最近的一次,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应邀来复旦“杨武之教授论坛”演讲,复旦的学生冒着酷暑,满怀热情地聆听了科学大师的学术报告。这就是复旦的学术气氛,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气氛。我们又邀请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来给上千名复旦学生做演讲。我想他真正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给同学讲授更多的是精神方面,是对学生、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许多杰出的专家来复旦讲学,他们总是谈到如何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如何做严肃认真的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3年前在复旦校园给600多名学生演讲,他取出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每句中的第二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就讲“学问”两个字。他从古代的屈原讲到20世纪的科学家,举出生动的例子说明,所有的创造都来自于学会问问题,而不是学会答问题、回答考卷。除了“杨武之教授论坛”外,我们还设立了“松下论坛”,松下电器公司的董事长亲自到复旦来演讲什么样的精神创造企业。我们还设立了“林肯论坛”,邀请国际上著名的政治家来演讲。我们每年开设700多个各式各样的演讲,使得复旦有了一种气氛,一种给青年人创造机会的气氛。

当然,我们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优质的教育必须在浓厚的科学研究环境中进行。而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体现我们作为研究性大学的一个责任:为经济服务,有近的也有远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是去拿国际金牌,另一方面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上海的经济建设服务,为上海的经济腾飞作贡献。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的一部分,也是贡献的开始。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历史时刻,只有紧紧抓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育的核心,才能不辜负时代和社会对我们高等学校的要求。发展研究生教育正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刊于1998年第3期)

【注释】

[1]杨福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