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

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忠勇爱国是畲族精神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在畲族世代相传的盘瓠传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为了促进两岸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盘、蓝、雷、钟等各姓的畲族人民,通过对谱、寻根、联谊等方式,不断推动两岸民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作出贡献,在新的时期继续演绎着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
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_中国畲族

第六节 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

忠勇爱国是畲族精神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在畲族世代相传的盘瓠传说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盘瓠是畲族传说中的英雄,相传高辛帝时,犬戎来犯,满朝文官武将束手无策,只有盘瓠挺身而出,他翻山越海,智取番王首级,消除边患。盘瓠因此也被封为“忠勇王”。长期以来,盘瓠的传说成了畲族人民汲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源泉,在畲族乡村广为传颂。也许盘瓠只是一个传说,但盘瓠渗透着“忠”和“勇”的人格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地演化成了畲族人民深层的内在品质。正如一个学者所说:“源于畲民观念中的民族始祖忠勇王的精神是畲民引以为豪的性格取向,‘忠’和‘勇’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永恒的人格魅力,并且成为畲族民族性格的基本因子。”畲族人民还在社会历史实践中不断拓展忠、勇的内涵,“‘忠’就是忠诚,忠于畲族,忠于华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勇’就是勇敢,勇于吃苦,勇于拼搏,勇于胜利”。因此,“一部畲族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充满忠勇精神的编年史”。

自唐代登上汉文史籍的舞台,畲族就以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斗士形象出现。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黄连洞蛮等,这些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形象,正是畲族鲜明民族性格的体现。宋末元初开始,直至元朝末年,畲族人民掀起了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反抗元贵族统治的武装斗争,成为闽、粤两省抗元斗争的主力,其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令元军闻之胆寒。1645年南下的清军进入闽、浙等省。清军屠杀立威的暴行,激起了东南各省强烈反抗,各地群众纷纷组织军队保卫家乡。福安进士刘中藻在闽、浙交界地区“取苎寮、菁寮诸种人(主体为畲民),练之为卒”,“聚众万人”,英勇抗击清军。这支义军转战闽、浙,曾经一度收复庆元、泰顺、寿宁、福安、宁德、古田、罗源等7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刘中藻所率畲汉义军在福安县城被十余万清兵包围,“树栅列寨,困围四月,孤城食尽,外援陡绝”。城破后刘中藻在龟山吞金自杀,其部属一道殉难者“为之死计九千七百余人”[46]。上演了畲族历史上悲惨壮烈的一幕。

明嘉靖年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贪暴成性的倭寇多次侵扰浙南、闽东、闽南等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初三晚,倭寇向福安县城进犯,知县李尚德闻报,一面“急督民兵守陴”,一面令“召畲人协战”[47]。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畲汉并肩共御外侮、抗击倭寇的最早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浙南、闽西、赣南等地畲区畲族子弟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为抵抗侵略、保家卫国浴血疆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畲族是较早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少数民族之一,闽西、赣南、闽东、浙南、粤东等地的畲族人民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汉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艰难而曲折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次战争中,畲族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杭县,牺牲的畲族革命烈士就有438人[48];浙南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畲族烈士有145人;在闽东,2300多个畲族聚居的自然村中,70%以上属于革命基点村,为革命牺牲的畲族烈士达479人。曾在闽东打游击,得到过畲族人民大力帮助的叶飞将军对畲族人民的贡献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他说:“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掩护,才能够坚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畲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用自己的鲜血,为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突出地体现了畲族人民忠勇爱国的民族性格和敢于牺牲的可贵精神。

畲族人民曾经为台湾的统一立过卓越的功勋,涌现了号称“蓝氏三杰”的平台、治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等著名人物。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大陆在1949年后再次分离。为了促进两岸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盘、蓝、雷、钟等各姓的畲族人民,通过对谱、寻根、联谊等方式,不断推动两岸民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作出贡献,在新的时期继续演绎着忠勇爱国的朴素情怀。

【注释】

[1]何子星:《畲民问题》,《东方》杂志,1932年第三十三卷第十三号。

[2]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3]参阅郭志超:《畲族文化评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5页。

[4](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三《漳州谕畲》,四部丛刊本。

[5](清)陈朝曦修:乾隆《长汀县志》卷二十四,范绍质《猺民纪略》。

[6]道光《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

[7](清)周杰,严用光编纂,同治版《景宁县志》卷一二,《风土·畲民附》。

[8]王虞辅:《平阳畲民调查》,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印调查丛书第一种。

[9]史图博、李化民著,张世廉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33页。

[10](清)杨澜:《临汀汇考》卷三,《风俗考·畲民附》。

[11]史图博、李化民著,张世廉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33页。

[12]陆德阳:《流民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13](清)周荣椿:《处州府志》卷二十四,《风土》,光绪三年重修本。

[14]同治《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附畲民》,同治十一年刊本。

[15]江远清、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道光十二年刊本。

[16](清)周荣椿:《处州府志》卷二十四,《风土》,光绪三年重修本。

[17]范绍质:《瑶民纪略》,载李绂《汀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记》,同治六年重刊本。

[18]黄联玉:《贵溪县志》卷十四,《杂类轶事》,同治十年刊本。

[19]史图博、李化民著,张世廉:《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33~34页。

[20]王虞辅:《平阳畲民调查》,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印调查丛书第一种。

[21]光绪《遂昌县志》卷二,《艺文》。

[22]光绪《处州府志》卷三十,《艺文志下·诗篇》。

[23]同治《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附畲民》,同治十一年刊本。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编印调查丛书第一种。

[24]江远清、江远涵:《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附畲民风俗》,道光十二年刊本。

[25]王韧:《建德县志》卷三,《风俗志》,民国8年刊本。

[26]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风俗》。

[27]沈作乾:《畲民调查记》,《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17号,1924年,第60页。

[28]《景宁县志》卷十二,《风土·附畲民》。

[29]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30]姚良弼:《惠州府志》卷十四,《外志·徭蛮》,嘉靖三十五年刊本。

[31]阮元:《广东通志》卷三百三十,《列传六十三·岭蛮》,同治三年据道光版重刊。

[32]刘绎:《江西通志》卷四十八,《舆地略·风俗·南安府》,光绪六年刊本。

[33]刘埙:《水云村泯稿》卷十三,《杂著汀寇钟明亮事略》,转引自《畲族社会历史调查》附录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0页。

[34]《元史》卷一百六十七《王恽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934页。

[3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十《别录二·奏疏·立崇义县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0页。

[36]《潋水志林》卷七《志事·近录》。

[37]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十《别录二·奏疏·立崇义县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0页。

[38](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三《漳州谕畲》,四部丛刊本。

[39]《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部分(1953~1958年),《浙江景宁县东衙村畲民情况调查》“二、民族压迫与反抗斗争”。

[40]胡先啸:《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畲客述略》,《科学》第七卷,1923年,第281页。

[41]明万历癸酉《漳州府志》卷十二“瑶人”。《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六《福建六》。

[42]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篇》,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43]范绍质:《猺民纪略》,载乾隆《汀州府志》卷四十一《艺文三》,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876页。

[44]史图博、李化民著,张世廉译:《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1984年版,第33页。

[45]许蟠云、范翰芬、王虞辅:《平阳畲民调查》,载《浙江少数民族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681页。

[46]清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卷之二十二。

[47]明万历二十五年《福安县志》第九卷。

[48]黄集良主编:《上杭县畲族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7~1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