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规范专业课命题工作

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规范专业课命题工作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规范专业课命题工作李安方[1]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国家统一命题与学校自行命题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因而,如何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的命题工作,提高各专业之间考生成绩的可比性,为所有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显得特别重要。

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规范专业课命题工作

李安方[1]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国家统一命题与学校自行命题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硕士研究生5门入学考试科目中,基础课(一般2~3门,如外语、政治理论、数学或医学综合等)由教育部负责命题,各专业的业务课(一般2~3门)由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全国统一命题的基础课,由于命题工作规范、试题难易适度,所以考试成绩分布一般比较合理。但是,各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命题的专业课,由于命题工作分散进行,考试成绩往往受试题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差别,造成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的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在研究生录取阶段,如果仅仅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控制分数线(一般规定总分最低分数线和单科成绩最低分数线)进行统一划线录取,必然会造成各专业考生不公平竞争,最终影响到招生工作的公正性,不利于为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因而,如何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的命题工作,提高各专业之间考生成绩的可比性,为所有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校(上海财经大学)1999年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探析专业课命题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改进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的命题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1999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1999年度共有17个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总报考人数为2 072人,其中16个专业招收统考生(MBA专业参加全国联考),报考统考的考生有1 209人。在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上,各专业除统考外语、数学、政治外,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第4门考试科目(专业基础课)统一考经济学,第5门考试科目(专业核心课)一般按二级学科进行设置,少数专业按研究方向设置。这样学校自行命题的考试科目共有经济学和19门专业课。现分别对我校1999年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作如下分析:

1.专业课与统考课成绩比较分析

从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科成绩的分布来看(见表1),3门全国统考科目考试成绩的分布基本正常,平均分一般在50~60分之间,及格率差别不大。但经济学与专业课的成绩分布则出现较大的偏差,平均分均大于60分,比统考课高出10分以上,经济学的及格率高达82.46%,比数学的及格率(31.93%)高出50.53个百分点。从考试成绩分布形态来看,5门科目的成绩都呈负偏态分布,但是3门统考课的偏态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1,而经济学与专业课的偏态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1,这说明我校自行命题的考试科目在评分标准上比较宽松,成绩不仅偏高,而且相对集中。

表1 研究生入学考试5门考试科目成绩总体分布

img14

2.考试科目之间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以5门考试科目为自变量,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表2 5门考试科目成绩的相关系数矩阵

img15

从表2中可以看出:3门统考科目之间的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在0.5左右),经济学与政治、数学、专业课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6),专业课考试成绩只与经济学有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20 7),而“外语”与其他4门考试科目成绩都不相关(相关系数都小于0.5)。

以上数据说明3门统考科目相对独立,每门考试科目分别考查考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3门统考科目互为补充,全面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经济学与各科成绩都有较强的相关,表明经济学作为我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考生的各方面知识都有较强的联系,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是对考生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外语成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外语考试实际上是对考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测验,而与考生的其他能力无关。

3.不同来源考生的成绩比较分析

考生来源不同,知识结构也不相同,考试成绩上也会有所差别。为了分析不同来源的考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我们按考生来源对考生成绩作了分类(见表3)。

表3 不同来源考生成绩比较

img16

从表3可以看出:应届毕业考生在3门统考科目上具有优势,在职考生则在经济学与专业课上具有优势。应届考生的外语、政治、数学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好于在职考生,应届考生的外语平均分为55.4分,比在职考生高出3.3分,及格率高7.2个百分点;数学平均分为51.2分,比在职考生高出2.6分,及格率高7.63个百分点。而在经济学和专业课方面,在职考生具有优势,但并不明显,在职考生的经济学平均分仅比应届考生高0.6分,及格率高2.04个百分点,专业课平均分高0.1分,及格率高0.32个百分点。

本校应届本科毕业考生与其他来源的考生相比,各科考试成绩都好于全体考生和全体应届毕业考生,但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学和专业课。本校应届考生的经济学平均分为71.3分,比全体应届考生高11.23个百分点。本校应届考生的专业课平均分为70.4分,比全体考生和全体应届考生高9.38分,及格率为87.77%,比全体考生高24.33个百分点,比全体应届考生高24.47个百分点。从成绩的分布情况来看,我校应届毕业考生的各科成绩的标准差均小于其他来源的考生,集中趋势明显。

4.专业课之间成绩比较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是把专业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计,但由于我校是一个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覆盖了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各二级专业,因而有必要对专业课之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为了更好地体现代表性,我们选择了16个硕士招生专业中实考人数超过10人的专业课进行比较,并按平均分由低到高进行排序(见表4)。

表4 专业课成绩分布比较

img17

注:因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2个专业报考人数太少,故不进行比较。

从表4看出,我校各专业课的成绩分布差别较大。成绩最高的科目为国民经济学,平均75.8分,及格率90.91%;最低的为会计学,平均只有51.8分,及格率仅为41.64%,两者平均分相差24分,及格率相差49.27个百分点。从成绩分布的形态来看,17门专业课中,2门正偏,15门负偏,偏度最大的为企业管理和国民经济学,偏态系数分别为- 2.676 4和- 2.238 7。在所有专业课中,国民经济学的成绩分布最不合理,不仅平均成绩偏高,并且严重负偏态分布,其他专业课程之间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命题工作与考试成绩是“源”与“流”的关系,命题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分布,相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也能折射出命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校1999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的分析,我们认为专业课命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课试题难度不够,成绩普遍偏高

与全国统考课相比,我校自行命题的考试科目成绩普遍偏高。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专业课一般要比统考科目高出10分以上,个别专业高得离谱,如1998年度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自行命题的两门专业课,古代汉语平均分为83.2分,及格率100%;中国经济思想史或中国经济史平均分为83.7分,及格率100%。

造成专业课成绩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部对各专业研究生规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各招生院校及招生专业为了增加达到国家控制分数线的人数,增加本专业的招生名额,往往通过提高专业成绩的办法来提高总的考试成绩。这在命题工作中表现为专业课试题偏易,评分标准宽松。

2.评分标准不科学,成绩分布不够合理

研究生入学考试属于选拔考试,因此考试成绩分布应有一定的区分度。标准差是反映公布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标准差越大,表明成绩越分散。偏态系数是度量分布偏度的统计量,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分布越偏。一般来讲,考试成绩应是有一定离散度的正态分布。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校各专业课的标准差差异较大,从10.906 2(经济法)到18.128 4(伦理学)不等,偏态系数从- 2.676 4到0.143 2不等。这表明专业课成绩分布不均,大多数专业不仅高分偏多,而且相对集中,不利于区分考生的专业水平,也不利于择优录取。

3.缺乏必要的试题评估办法,专业课成绩缺乏可比性

在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下,由于专业课由各招生院校自行组织命题,受命题因素的影响,各招生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考生成绩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降低了可比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招生院校的同一招生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各招生院校的考试不具有可比性。第二,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的专业课试题难度差别很大,各专业的考试成绩也不可比。第三,由于专业课命题教师大多从事本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本校应届毕业考生对专业考试的命题范围、类型、考试重点都比较熟悉,本校应届考生与外校应届考生及在职考生成绩缺乏可比性。

4.专业课试题覆盖面窄,命题工作随意性大

目前,我校各研究生招生专业的第5门考试科目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置(个别专业仍按研究方向设置),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以考查二级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主(甚至是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内容),试题覆盖面较窄。在命题组织中,我校专业课的命题工作一般是由一名教师负责,试题易受该命题教师的个人研究领域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另外,专业课的命题教师一般并不固定,历年专业课的考试范围与题目类型也不一样,命题工作随意性增大,造成专业课的试题难于掌握统一的标准,影响考试成绩的可比性。

三、规范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工作的几点建议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高学历层次的选拔考试,是关系到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学校选拔优秀生源的大事。命题工作是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主要以考生的考试成绩为基本参考依据的情况下,如何搞好专业课的命题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命题工作做好了,才能体现出考试的公平性和录取的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的命题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命题工作管理,建立科学的命题制度和实施办法

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工作向来是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与各院系共同完成的。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全校专业课命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院系负责具体命题工作。虽然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曾经制订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命题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守,各院系往往根据经验进行命题,试题不够规范,有些试题仍用手写体、复印件,有些专业需用的专门器械、图表等不加以注明,常常在最后阶段不得不进行补充。我们认为,要规范专业课的命题工作,需要研究生部与各院系合作,共同制定一套完整的命题工作制度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在命题工作中严格按制度进行命题工作,以促进研究生专业课命题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2.扩大专业课的试题覆盖面,逐步向按一级学科命题的方向发展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压缩二级学科、专业的数量,适当调整了一级学科专业。这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通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即面向新世纪、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因而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也应体现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专业课考试科目设置不应过细,而应该有较宽的覆盖面和较强的代表性。专业课命题应以一级学科为立足点,试题应能体现出大学本科阶段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使考试既能反映出考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又有利于培养通用型人才。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分属3个一级学科,以前各专业统考经济学,现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管理门类专业可改为统考管理学,第5门考试科目(专业课)可进行适当归并,相近专业进行联合命题,以扩大专业课的覆盖面。

3.规范命题工作,提高试题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工作的核心。保证试题质量,使考试更有利于为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是命题工作的主要目的。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命题质量,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专业课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既是命题教师进行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南。考试大纲要充分体现本门学科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还应说明考试的目的、范围、要求和难度,使考生能较明确地复习迎考。通过编制考试大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命题工作的随意性,避免专业课成绩的较大波动和不合理分布,提高命题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

第二,成立专业课命题小组,由多名教师合作命题。以往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工作都由一名教师负责,这样专业课试题常常出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现象,也时常有考生四处打听命题教师的情况,影响了正常的命题工作。成立命题小组进行命题,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命题小组成员应是对本学科的综合教学有充分研究并承担专业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这样就能保证专业试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第三,加强题库建设,逐步建立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库。目前,各级考试都在朝标准化方向发展,许多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如GRE,GAMT等),而题库建设是考试标准化的主要标志。在我校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对有条件的专业课(如各专业的公共课经济学等),可以进行题库建设试点工作,利用试题库进行命题,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改变主观命题与经验命题。规范命题工作,才能使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公平。

4.开展校际合作,试点校际联合命题

对于一些报考人数多、通用性强的专业课,可以实行几所院校联合命题的方式组织考试。如我校的经济管理类招生专业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贸学院基本类似。我校可以选择一些专业课,与上述院校联合组织命题,由各校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命题小组进行命题工作,各院校都使用同一套试题进行考试,这样不同院校的考生将在同一标准下进行竞争,从而保证了该门考试科目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各院校之间调剂录取也有了可比性。目前,上海地区单独考试的外语试卷实行校际联合命题,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行,而且效果很好。

5.注重试题分析,加强命题研究工作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专业课命题工作每年都要进行,加强对以往年度试题的研究分析,是提高专业课命题工作的根本途径。在每年研究生考试结束后,及时对当年研究生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非常必要。通过对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进行跟踪分析,可以对试题难易程度进行评判,从中找出问题,并在下一年度命题工作中予以改正和提高,从而保证专业课试题难度相对稳定,并促进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的命题质量不断提高。

(刊于1999年第3期)

【注释】

[1]李安方,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招生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