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研究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1995年底统计,上海已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22个博士点可供硕士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但是也有一些令人烦恼的现实问题:上海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能否寻求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海住房紧张,商品房价格又高,住房问题何时能解决?为了解决两地分居之苦,共同承担家庭义务,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已婚研究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已婚研究生择业的主要条件。

研究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汤文华[1] 高明辉

研究生中一部分人有志做学问者,相当多的人是抱着其他目的而报考研究生的,如:为了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获得高学位以改变其社会地位,为了家庭与爱情等等。由于研究生报考动机的差异,他们的人生定位很不一致,因而在就业去向及择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各有特色。本人根据自己近10年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发现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如何处理就业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处理就业与事业的关系?

一、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这是研究生毕业时所面临的一次重要选择,而这次选择与本科毕业时的选择有所不同。由于研究生的学历高,较受社会的重视,需求量较大,择业机会比本科生多,且待遇较优厚,因而就业的诱惑性颇大。同时,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相比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越受青睐。这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一部分毕业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道路。

(二)利弊分析

面临选择,很多毕业生举棋不定。我们主张优先考虑立足于国内继续深造;对有条件者也可适度鼓励去国外深造,尤其是对于国内缺门或急需提高的学科和专业。在立足国内还是出国深造问题上,研究生要有明确的思想并根据本人的条件作出合理的选择,切忌随波逐流,不顾自身条件把精力都花在准备外语考试、联系出国担保人及筹措钱款上,从而失去了在国内继续深造的良好机会。

自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具有一支强大的导师队伍和相当先进的实验设备条件,所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具有优良的科学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我国有能力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完全可以满足广大毕业生立足于国内继续深造。据1995年底统计,上海已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22个博士点可供硕士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当然,科学事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广泛的国际交往是保证其发展的必要条件。相比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投资比重较大、科研环境较好、科研手段也较先进,为了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开阔思路、促进国内科技的进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应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出国继续深造。

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问题上,经济待遇低往往是毕业研究生放弃继续深造机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在读博士生的助学金较低,导师提供的科研津贴也有限,虽然博士研究生在国内继续深造时由“三助”(助工、助教、助管)获得比助学金更高的收入,但在毕业时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意味着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经济收入是低的,生活是艰苦的,这样要攻克课题研究中的难关、作出一定的成绩,就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和大量的精力。

(三)对策

1.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毕业研究生应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立志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不论是立足于国内继续深造,还是去国外深造,都必须始终把祖国的利益、人民的期望放在第一位,跨世纪的年轻一代应当树雄心立壮志,爱党爱国爱人民,勇敢面对并克服继续深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从而为取得创造性成果奠定正确信念和理想的基础。

2.坚定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

选择继续深造之路,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科技上任何突破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大量的精力、智慧、磨难作为代价,同时还要在一定时期内过较清贫的生活。因此,毕业研究生必须进一步坚定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树立长远的观点,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力戒短期意识,防止因只顾眼前利益而丧失继续深造的良机,必须清楚地看到,短期的经济收入完全会由长期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后劲所获得的效应予以超额补偿。

3.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有的毕业研究生所在院系的科研主攻方向明确,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在对内、对外方面有广泛的联系;有的所在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的研究生的导师是国内很有威望的教授(研究员),而且课题多,经费来源广泛。研究生在下定继续深造的决心后,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以便在名师的指导下,利用优良的外部条件,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难点,获取创造性成果,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由于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原则,通过比较分析,根据个人的主观条件而选定。

二、就业与家庭关系的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个人都有家庭,研究生也不例外,大家庭中有父母、兄弟或姐妹,小家庭中有配偶和子女,每个人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择业过程中,家庭因素和家庭成员的意见往往是影响研究生作出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反复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家庭影响

1.家庭所在地对研究择业的影响

家庭所在地是农村还是城镇?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沿海城市还是内地城市?这对研究生择业有相当大的影响。从以往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家住农村或一般城镇的研究生对留沪还是返乡工作的考虑余地是很小的,人往高处走,留沪便是了;而对家住中等城市或者沿海城市的研究生来说,就业机会也颇多,结婚用房较容易解决,返原住地有一定的好处,而留在上海呢,对于个人长远发展也许更有利些。但是也有一些令人烦恼的现实问题:上海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能否寻求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海住房紧张,商品房价格又高,住房问题何时能解决?

2.婚姻状况对研究生择业的影响

对未婚研究生来说,择偶筑巢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当前用人单位的性质、稳定性、福利待遇、收入高低、发展前景等已成为社会上找对象谈朋友的热点和要点,所以大部分研究生都希望找一个称心的工作。已婚研究生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更实在,都希望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从而给家庭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外地研究生,为了顺利攻读学位完成学业,配偶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作出了牺牲,付出了超乎寻常的辛劳。为了解决两地分居之苦,共同承担家庭义务,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已婚研究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能否解决夫妻分居?孩子户口能否跟随?能否解决配偶的工作?这些都是影响已婚研究生择业的主要条件。

3.家庭负担状况对择业的影响

不少研究生为了求学,背井离乡多年,家有困难,父母身体不好,一直未能尽一份孝心,因此很多毕业生想在家庭所在地找份工作,照顾父母尽一份责任。已婚研究生如爱人很忙,孩子即将上学,双方老人身体欠佳而需要照顾,则往往因家庭负担不得不放弃其他机会而回到爱人身边,挑起家庭重担。如我校通讯专业的一位研究生,其业务能力很强,学校想留他,上海其他单位就业机会也很多,但考虑到自己父母在农村务农且年迈需要照顾,岳母去世,岳父身体又不好,离不开子女的照顾,孩子即将出世,这样的家庭负担靠他妻子一人是力不从心的,为尽到为人子、为人夫的责任,他放弃了去上海某单位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了家庭所在地工作。

(三)对策

1.鼓励晚婚

提倡晚婚是研究生谋求理想职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人单位往往优先考虑未婚学生,原因在于:一是减轻企业负担。对上海很多企业来讲,在岗职工的住房还没有完全解决,希望新进人员的分房有几年的缓冲时间;也有部分企业目前根本无能力解决职工婚后住房。二是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难度不亚于解决住房。因为住房只要有资金就能解决,而解决夫妻分居、解决配偶及子女的进沪指标,还要通过上海人事局,有一定的政策限制,不是企业想解决就能解决的问题。三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总希望被录用的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为企业发展多奋斗几年。所以,对于未婚研究生,我们尽量引导他们为了个人事业的发展尽可能晚婚。

对未婚研究生提倡晚婚,减少家庭在就业竞争中的影响,并不等于说已婚研究生可以视家庭为包袱,出现不负责任的想法和举动。已婚研究生应正确对待就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之统一起来,既在事业上有不断的发展,又要合理安排好家庭生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之。在研究生攻读学位时,配偶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与辛苦,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家庭更是如此。研究生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后,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既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争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不辜负家庭配偶的期望,同时也要更多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关心配偶和爱抚孩子,以弥补学习期间在这个问题上的不足。我们坚决反对因取得学位、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而遗弃原来配偶的这种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行为。

2.正确处理家庭与立业的关系

没有事业的人生是失败的,没有家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对于未婚的毕业生来说,往往同时面临立业与成家的问题。研究生必须正确处理成家与立业的关系,应把立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以主要的精力致力于事业的发展。当然也不应片面强调事业的需要而置恋爱成家于不顾。对未婚毕业生来说,成家问题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为事业心强不等于可以不成家。事实告诉人们,如长期不能恰当处理和解决恋爱成家问题,到头来会因恋爱不成或夫妻不和而造成个人生活中的缺憾,从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对事业的成功带来不良的影响。无数实例表明,家庭的幸福美满、配偶的鼎力相助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强大推动力。所以应正确处理好成家,为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强的动力。

3.尽量避免造成新的两地分居

已婚的研究生,尤其是来自外地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研究生,在择业时选择留在大城市,在当前的条件下,其配偶、孩子在短时间内难以随之迁入大城市,从而导致两地分居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众多的不利因素。这不仅不利于家庭安定生活,夫妻双方共同赡养长辈和教育下一代,同时也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分心,影响事业的发展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我们主张有可能的条件下,择业时非实在不得已,不应该造成新的两地分居。

三、就业与事业的追求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处理就业与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研究生们思考最多和费时最长的环节。在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去三资企业的问题上,在专业对口性程度上,在经济效益高低的取向上,都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了解、调研甚至进行论证。是否可以为了金钱而丢掉自己的专业?留校(留所)有何益处?去三资企业是否为最佳选择?这些问题都是研究生经常要考虑的。

(二)利弊分析

1.关于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取得学位的研究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如在本专业工作岗位上继续刻苦钻研,能发挥专业特长,发展前途将是光明的。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在择业时对于专业的对口性问题考虑欠妥,出现了类似固体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到银行工作,自动化仪表专业的研究生到证券公司工作等等。到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单位去工作,研究生所具备的外语水平、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工作能力,当然能发挥作用,但从教育成本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从眼前经济收入看,去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其收入相对高些,可是从长远着眼的话,这可能是不利的。到专业不甚对口的单位去工作,很多知识、操作方法需重新学习,这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若把这些精力放到本人所熟悉的专业技术问题上去,则会取得相应的成绩;从事业发展后劲看,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也较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强得多。因此,在专业对口问题上,我们主张并强调毕业研究生应尽量选择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去工作,不要为短期的眼前经济收入所左右,以免丧失更为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择业良机。

2.关于留校(留所)的问题

研究生毕业分配工作时,往往有若干个留校(留所)工作的额度和岗位,从专业对口性上来看是最为适宜的,因为留校工作,周围人员熟悉,能经常得到原来的指导老师和本院系老师的帮助和关心,这些都为本人在本专业领域内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凡此种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而应当积极争取。这是经若干年努力奋斗后把自己锻炼成本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力量的一种最佳途径。留校(留所)工作一般都需要签订服务期合同,有一定的约束力,不允许无故跳槽;另外经济收入较低些,尤其是统一发放的奖金额度较低,这可认为是不利的。但留校(留所)工作,如能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积极承担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同样也可得到相当丰厚的经济收益和多种奖励,足以补偿固定工资较低的不足。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值得把留校(留所)工作作为择业的一个首选方案。

3.关于去三资企业的问题

在前几届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中,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把没有服务期约束的三资企业作为首选的去向。这些单位的特点是:一是没有服务期约束,可随时辞职跳槽;二是工资待遇较高;三是一般不提供住房,需应聘者自行解决;四是在学科领域内往往缺少稳定的方向性和连续性;五是单位较小,注册资金较少,在医疗保健和养老保障等问题上缺乏规范化。由于把握不住市场变化情况,产品销路差时,常出现转产改向,甚至停业。鉴于上述特点,研究生到这类单位后,往往出现与原来的期望和想法不合拍的情况,不到一两年就提出辞职、跳槽,另起炉灶,从而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不小损失,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经验告诉人们:研究生选择到这类单位工作弊大于利,失败者多于成功者,所以当确定去三资企业时要慎之又慎,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三)对策

1.坚持以事业追求为主导

在处理就业与事业的关系问题上,研究生在择业方向必须坚持立足于长远看问题,把国家的需要、个人事业的成功和不断发展作为择业的第一出发点。尽量把岗位选择与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以便发挥原有专长的作用,扬长避短,尽快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对于长线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一时难以找到专业很对口的岗位,则应本着同样的目的,选择临近的专业作为自己的择业对象。应该清楚地看到,国家在培养专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是要花费很大精力和财力的,轻易放弃专业特长,追求眼前利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轻率表现,从长远看也是得不偿失的。

2.努力培养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有了敬业精神,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高度负责,把自强不息落实到行动中去。用人单位大都十分重视应聘者的敬业精神。应该说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敬业精神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培养,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必须继续培养。是否有敬业精神,是一名研究生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3.树立融洽的协作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要完成任何一项工程或攻克任何一道科技难题,单枪匹马都是很难胜任的。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并非某个个人所能掌握,因而完成它就需要人们具有协作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行动。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考核、审查都包含一个重要的条件:有无良好的协作精神。协作精神同样需要在学习中以及在岗位上予以培养和扶植。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协作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事业取得成功和不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找到理想的岗位,良好的协作精神同样不可忽视。

总之,在处理就业与事业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的择业方向必须坚持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与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与个人成长的前途统一起来。应当立足长远思考问题,防止短期意识,更不宜以暂时的经济收入高低作为择业标准。

(刊于1999年第3期)

【注释】

[1]汤文华,上海大学研究生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