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四维要素”注重教育创新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

把握“四维要素”注重教育创新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握“四维要素”注重教育创新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刘保海[1]贺祥陆小新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握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术环境、科研平台和导师队伍这“四维要素”,注重教育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严把“四个环节”,激励创新研究。

把握“四维要素” 注重教育创新着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

刘保海[1] 贺 祥 陆小新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握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学术环境、科研平台和导师队伍这“四维要素”,注重教育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2001年以来,我校连续6年均有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到9篇,列全军院校第一、全国医科院校第一、全国综合院校第17名。本文从我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出发,谈谈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几点体会。

一、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必须形成一套适宜创新的运行机制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创新教育,我们着眼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完善适宜研究生创新的运行机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是明确“四个条件”,选拔优秀苗子。研究生的基本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与本科生和硕士生培养阶段打下的基础关系密切。我们明确了优秀研究生苗子的选拔条件:①“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②硕士学位课平均成绩80分以上;③导师所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④承担国家级基金课题。我校9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都是优秀研究生苗子,学位论文的课题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李楠、黄欣、陈涛涌博士的学位论文是国家“973”免疫学子项目,章卫平、张琪博士的学位论文是国家“863”重点项目,这些都说明了优秀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具有较高的起点和水平。

二是实现“两个转变”,改革培养模式。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研究生培养向个性化转变。为研究生个性的张扬和特点的发展创造空间,我们区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以导师负责制为保证,对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做硬性规定,允许研究生根据课题需要择期选课,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二是研究生教育向国际化转变。我们在国内首创了人才培养“哑铃模式”,以研究生为纽带,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为核心,在国内外建立多个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科研基地,这种合作模式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命名为“两个基地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严把“四个环节”,激励创新研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证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首先,为保证研究生选题的高起点,我们制订“研究生科研开题暂行规定”,使研究生课题开始时就保证创新。其次,每年拨出4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博士生的创新性科研课题,先后有40多名博士生受到资助,有的受资助项目已经在Nature、Immunology、Blood、Cancer Research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第三,宽容失败,允许风险选题。研究生的实验可以是阴性结果,甚至没有结果也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以此鼓励研究生对新问题、新领域、新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第四,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导师和研究生奖励基金,资助他们科学研究、出国访学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在招生、研究生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必须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大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术环境。

1.搭建“三个讲台”,启迪科研智慧

一是建立“学术年会”制度。采取论文报告、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我校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二是组织“研究生论坛”活动。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使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激发创新思想,活跃学术氛围,达到开阔视野、汲取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三是借助校外“学术舞台”。设立研究生访学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资助优秀研究生到国内外重点实验室进行访学研究,以及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暑期学校”。

2.倡导“双百”学术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通过举办大师论坛和青年科技论坛,组织学术沙龙和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使研究生能及时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知识,不断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校创办大师论坛以来,先后邀请杨振宁、巴德年、陈竺、秦伯益等著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既可使研究生能够耳濡目染大师们的风采,又可使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学术观念在研究生的思维中不断产生碰撞、启迪心智、激发灵感。我校每年有40%左右的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中被SCIE收录的论文有100余篇,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有20余篇。

3.出台“三项措施”,强化学术道德

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是培育拔尖人才的重要保证。要强化学术道德意识,弘扬科研“寂寞”精神,大力宣扬潜心治学、敢闯禁区、勇攀高峰的先进典型,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净化学术空气。我们出台“三项措施”:首先,制定“学术道德管理规定”,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并在研究生院设立办公室,负责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投诉。其次,建立“研究生科研设计与数据处理中心”,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科研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审核,如发现篡改、伪造研究数据,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一经查实,都要严肃处理。第三,制定《研究生培养记录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对在学期间的科研、教学、医疗等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并由研究生教学培养督导组定期检查,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规范作用。

三、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必须打造一批催生创新的科研平台

创新性科研平台的建立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高低。我们积极谋划,努力搭建一批研究生的创新科研平台,让他们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攀登科研高峰的体验。

其一,扭住“龙头”,实施“两大工程”。高水平的学科其科研水平一般也较高,实验条件好,学术氛围浓,能够瞄准世界前沿,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是孕育拔尖研究生的肥沃土壤。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狠抓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物的培养,去年学校一次性投入6 500万元,实施“1272”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和“5511”人才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为研究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我校获奖的9位博士生所在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部分学科同时还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单位的优秀创新团队,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裕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其二,“给米下锅”,构建“五个基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科研条件,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坚强基石,是优秀研究生培养的有力支撑。我校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教医研高、精、尖设备达到8.7亿元,依托重点学科建成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军事航海医学等5个研究生创新基地,使普通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充分享受到重点学科的科研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用,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其三,“鱼渔兼得”,力推“三项改革”。着眼知识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加快推进教学改革。首先,把科学学位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分开,科学学位研究生重点培养其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结合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展示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放在培养临床技能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其次,提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式,建立研究型的学习模式,使研究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建立26个多媒体网络化教室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英语网络教学等8个研究生专用教学实验室,以及2个SPF级功能实验动物中心,并新建具有快、新、全网络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图书馆,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四、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引领创新的导师队伍

名师出高徒,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是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要基础,对导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坚持“四有”原则,选拔好导师。导师不是一个职位,而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我们始终坚持“有任务、有水平、有师德、有责任心”的“四有原则”选拔评聘导师:有任务就是导师必须有在研科研项目或课题;有水平就是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有师德就是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有责任心就是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负责任。“四个原则”缺一不可,没有或达不到都不能评聘为导师,切实做到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真正把优秀师资选拔到导师队伍中来。

其次,坚持“三化”原则,培养好导师。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进则退,不学则废。为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导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断“充电”、“补氧”,确保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导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化。制定导师业务培训计划,有计划安排导师到国外知名院校、科研单位进修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合作交流、岗位锻炼等途径,提高导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二是学术交流经常化。积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为导师创造学习机会。三是对导师的考核指标数量化。对各专业、各学科的导师,在基础教学、临床带教、论文发表和科学成果等方面,都有一套量化指标,不断督促导师自加压力,加强学习与提高。

第三,坚持“四重”原则,使用好导师。导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都各有差别,为确保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协调发展,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提高学历层次。博士生导师要有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有硕士学位。二是注重培养年轻导师,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三是注重调整导师专业分布,扩充专业的竞争优势。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保证特色。四是注重拓展师源途径,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防止“近亲繁殖”。我们坚持理、工、医相结合,基础、临床和军事医学相结合,通过引进留学人员、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聘请知名教授和院士等途径,提升导师的知识层次,对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刊于2006年第4期)

【注释】

[1]刘保海,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