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免试工作

浅谈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免试工作

时间:2024-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推荐免试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乱”,由于“乱”,也派生了推荐免试生的质量、专业招生人数失衡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理顺关系、克服“乱”字、制定对策、提高质量,已成为做好推荐免试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出现了个别专业接受的推荐免试生数大于或等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数的不正常情况。

浅谈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免试工作

王子成[1]

推荐本科应届毕业生为硕士生的工作,是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国家采取的一项有效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促进大学本科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保证入学研究生的政治质量和业务质量,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们所进行的推荐免试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乱”,由于“乱”,也派生了推荐免试生的质量、专业招生人数失衡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理顺关系、克服“乱”字、制定对策、提高质量,已成为做好推荐免试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乱”主要表现在哪里?

1.在计划方面

原国家教委制定了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的1%作为免试直升硕士生的基本数。然而,由于这几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不景气,录取分数线掌握上偏高、偏严,致使不少招生单位招不足计划数,影响了该单位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推荐免试,用这部分学生“垫底”,使国家制定的录取分数线不对本单位的招生工作产生过大的影响,于是纷纷打报告要求增加推荐免试生的人数。从某种方面来说,打乱了最高层的宏观控制,给参加统考的考生增大了压力,也使招生单位在推荐生名额上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再从学校方面来看,一是学校得有两套推荐计划。在原国家教委没有批准要求增加推荐名额之前,要按1%的计划推荐,而一旦获准,又要按新的比例计划数重新进行推荐工作。二是大学本科的专业设置和硕士生的专业设置不尽相同,某专业应届本科生多,推荐名额多,但相近或相同的硕士生专业的招生数少;有些专业招生计划数多,而被推荐免试生却少。招生单位为了“垫底”招足,也就饥不择食,冲击各专业接收推荐生的计划。因此出现了个别专业接受的推荐免试生数大于或等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数的不正常情况。

2.在推荐生方面

这些推荐免试生,虽然被推荐上了,但这仅表明该生具备了某种资格,接受单位是否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推荐免试工作各单位在方法、截止日期等方面又都不一致,致使一些推荐生最后名落孙山。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于是他们把推荐免试表大量复印、四处投递,希望“广种薄收”或者“择优而读”,给推荐免试工作增加了难度。

3.在管理方面

由于上述两种情况引起了有关学校在接收和推荐工作管理上的紊乱,使得这些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很难对接收人员进行平衡,教务部门和推荐生所在的院、系及少数研究生导师,在没有和研招办商量的情况下,擅自与其他学校、院系、导师之间进行“换亲”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荐和接收工作的时间表也较为混乱,什么时候向外单位推荐,什么时候必须回复推荐单位和推荐生本人,什么时候此项工作必须截止以及推荐和接收程序、手续,都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规定。推荐免试条件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多数学校是看其在本班级或专业里的名次,而名次的评定基本上采用从入学到推荐这段时间内的平时成绩平均值的方法。由于不同专业对不同课程的要求不一,同一课程不同学校的学时数不同,评分标准也各异。因此这种评定方法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二、克服“乱”字的一些现时想法

产生“乱”的现象,对做好推荐本科应届毕业生为硕士生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为此必须注意克服“乱”字,并使这一工作逐步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笔者提出如下的一些想法:

1.科学地设计推荐比例

根据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录取计划数,考虑到在职人员应占计划数的50%左右这个原则,推荐免试生以占录取计划数的15%~20%为宜。根据这个比例,得出推荐免试生的总数T,再用这个数字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总数S相比,得出一个平均推荐数T/S,然后推荐比例系数P4=4,这类学校的总人数为S4;第二类是拥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其推荐比例系数为P3=3,总人数为S3;第三类学校为一般的重点大学,P2=2,总人数为S2;最后是普通的高等院校,其P1=1,总人数为S1。这样就有

S=S1+S2+S3+S4

img97

S1=S×a(a+ b+ c+ d)……S4=S×d(a+b+c+d)

其推荐率

K1=P1×K……K4=P4×K

S1K1+ S2K 2+ S3K 3+ S4K4=T

求得最低推荐率

img98

K1=K,K2=2K,K3=3K,K4=4K

如果上述P值不变,S1=200,S2=300,S3=300,S4=200,T=30的话,我们不难得出

K1=1.2%,K2=2.4%,K3=3.1%,K4=4.8%

这样,原国家教委在确定好不同的P值后,就可以得出各高校的推荐率,既保证了重点大学,又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相应地各招收单位在接收推荐生时,也应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按15%~20%的幅度进行接收为好。如此严格地按计划进行推荐免试生工作,上级可以免除批报告之苦,去除推荐生突破指标之忧;而基层既不用打什么报告,推免工作也可以一步到位。国家还可以规定各专业录取生超过计划数的幅度,超过这个幅度范围的合格生,只能作为保留入学资格或调剂到其他单位予以录取。

2.“教”“研”部门结合,共同把关

对于推荐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生的工作,对于招生单位来讲,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由学校教务处主管推荐工作,即把合格的推荐生向校内和校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而学校的研招办,主要是接收本校和外校的推荐免试生。这是一个“购”“销”问题,“销”要销得对路,“购”要购得合理。这就要求“购”“销”结合,也就是研招办和教务处的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克服各自为政的情况,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3.变要为找,按需接收

研究生招生学校接收外单位推荐免试生的数字,一般为接收推免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这是一个经验数据,大体上符合客观情况,对“近亲繁殖”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那么如何来推荐和接收这三分之一的人员呢?过去推荐工作的渠道主要是两种:一是通过学校教务处推荐,二是免试生本人自荐。这两种推荐方式并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存在以下问题:不知对方缺不缺这种专业的人;不知被推荐的人是否为对方所满意?用正式推荐表吧,又怕对方不接收或迟迟不给答复,耽误了推荐生本人和其所在学校的推免工作,确实接收单位也想好中选好,总希望等等看看、比较比较后再确定;用复印表吧,接收单位又吃不准推免生是否真心实意地到我这个学校来,怕占了名额又落空。“找”的结果,不是使接收的有关专业推免人数失衡,就是使推免生由于找不到单位而落榜。变要为找,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较好的途径,起到按需推荐、按需接收的目的。

接收单位可以根据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和历年报考的难易度,确定接收本校和外校推荐免试生人数,通过和本校教务处协商后,向有关学校提出请对方推荐的专业和人数以及有关条件。推荐单位根据外面来“要”人的情况,张榜公布,再由推免生本人提出申请,由教务处和研招办共同审核,向要人单位推荐,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

4.省市成立“调剂中心”

通过要人以后,解决了大部分向外校推荐生的情况,但是仍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外单位来我单位要人没要到;我单位个别专业的推免生,人家没来要。在此情况下,省市招生委员会中研究生职能部门成立一个调剂中心就很显得有必要,其工作形式类似于调剂录取。每个学校带着自己单位的富余名单,有关单位带着自己的需求单,参加由调剂中心组织的调剂会议,实行供需见面、统一调剂。通过这种调剂以后,剩留问题应该是极少的,有关的调剂中心再通一下信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每一个推免生基本上都可以成为真正的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5.统一推免进程

我们建议原国家教委的有关职能部门,对研究生的推荐免试工作,实行具体指导、统一程序,这就要求对工作进程、工作方式、组织形式等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使推荐和接收单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改进推荐免试生的产生办法

以前对推荐免试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看学生历年成绩的平均值,这就使得一部分读死书、死读书的人能够入选,而一些真正有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甚至专业方面屡次得奖的人,由于成绩排不上名次而被删掉,使一些人才得不到推荐免试的机会。当然,我们这儿所讲的绝无不需重视平时学习成绩之意,而只是说以前的评定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可以作一些改进。比如说,某搞建筑的学生,准备推荐作为建筑设计专业免试研究生,那么建筑设计统考的5门科目中外语、政治、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及结构、建筑设计的权重就应该大一些,可以设为3,与建筑设计相近的科目如计算机等权重可以为2,其他大学课程的成绩权重为1,再结合某课程的学时数(或学分),则可以使推荐工作的评定更加科学。例如建筑构造这门课,由于是考试科目,所以权重为3,某校这门课学了50学时,另一校学了80学时。那么甲校该门课的权重为3再乘上系数1(设以50学时为1),总权重为3,而乙校该门课的总权重为3×80/50=4.8。用这种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该生各门功课的总权,再让推荐到同一专业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当然,究竟权重如何确定?学时数做系数时以多少作为基数?应请有关专业委员会讨论后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值来。用加权平均值来代替平均值,应该说这是提高推荐免试生入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

另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应该成为大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对被推荐生的德,应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衡量标准,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使当今的大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克服在推荐免试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总之,推荐本科应届毕业生为硕士生的工作,已经过好几年的实践,各单位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何完善推荐免试制度,使所有的应届本科生更加公平地竞争?如何使推荐免试工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如何把在应届生中的推荐免试工作推广到在职人员中去?这些依然是招生部门所面临的课题。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实践、总结,一定会走出一条好的路子来。

(刊于1992年第1期)

【注释】

[1]王子成,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