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度研究报告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度研究报告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度研究报告黄京钗[1]2012年,福建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专项规划,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内涵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又有了新的举措,取得了新的成就。

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年度研究报告

黄京钗[1]

2012年,福建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专项规划,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内涵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又有了新的举措,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态势

2012年,全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51所(具有招生资格的228所),比上年减少11所;技工学校71所(具有招生资格的63所),比上年减少24所,10所高职院校设有中职部。[2]总体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1.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2012年,通过扩大面向农村招生规模,改革涉农专业招生制度,放宽招生年龄限制、扩大中职的服务范围等新措施,基本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大体相当。全省普通中职学校招生24.08万人(不包含技工学校,下同),比上年减少1.09万人,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在校生58.30万人,比上年增加0.99万人;全省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47.6∶52.4,在校生比54.22∶45.78,其中,普职招生比例差距最大的是平潭综合实验区为68.4∶31.6,其次为南平市58.14∶41.9,两地中职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比例均比上年下降了8个多百分点,职业教育比例最高的为福州市达到58.4,最协调的为莆田市达1∶1。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72%,比上年增加2.92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二五”教育规划目标。技工学校招生3.3万人,比上年增加35人;在校生8.2万人,比上年减少2040人。

2.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加强

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继续增加。2012年,新增11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总数达32所,除莆田市外,其余8个地市都有了示范校建设项目,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2年,建设2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目标;新认定11所中职学校为达标校,全省新一轮“达标中职学校”总数达126所(约占50%);又有11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标准化县级职教中心总数达39个,占67%,提前完成“十二五”教育规划提出的“到2012年50%县级职教中心实现标准化,到2015年75%实现标准化”的目标;建成机械、通信、鞋服、建筑、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6个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和龙岩、漳州、泉州3个区域公共实训基地。新增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9个;新增12个省级重点专业。优质资源的增加,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深入

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通知》,着力推进职教集团实质性运作。目前,全省职业教育集团59个,其中由中职学校牵头的职教集团49个(2012年新增6个);参与的中职学校162所、高职院校47所、行业协会120个、企业999家。组建了6个省级中职行业指导委员会,178所中职学校与2800多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学校有170所,学校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达12.7万多人次,2012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5%。

4.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

一是出台《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完善由中职学校推荐应届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高职院校试点,建立技优高职毕业生免试入读本科院校和技优中职应历届毕业生免试入读成人专科教育的制度;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等10个方面的衔接。二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在“3+3”推荐免试直升试点和参加“高职单招”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将开展“2+3”中期选拔培养试点。2012年,中职学校推荐了2498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入读高职院校。三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支持艺术、体育等高职院校扩大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支持高职院校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医药卫生、农林渔牧等专业建设一批五年制办学示范专业群,争取到2015年,高职生源的40%来自中职。

5.提前实施中等职业免费教育

在2011年对中职一年级正式学籍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从2012年秋季起,对中职公办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免除学费,对2012年秋季入学的省属学校一年级非全日制学生,省财政也给予免学费政策补助;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由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逐步调整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生的10%确定,从而使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回归本位,福建成为全国已实施中职教育全免费的9个省、市之一。

6.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全日制

近几年,随着应届毕业生生源的减少,中职学校面向历届毕业生的招生力度不断加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2012年,中职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数量达到12.8万人,首次超过全日制招生数(11.3万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分别为33.3万人与24.9万人。

表1 近3年我省中职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数量占比情况表

img10

[注:本表数据以《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2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从分专业招生情况看,近年来,除了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外,其他专业类别招生数量基本在逐年减少(见表2)。2012年,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量占到全部招生数的30.9%,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类专业。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数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这主要得益于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与招生制度的改革创新,大批务工人员得以边工作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这从涉农专业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得到验证:他们主要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全日制招生量从2011年的0.62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0.53万人,非全日制招生量却从2011年的5.03万人到增加到2012年的6.93万人(见表3)。招生量最少的专业是资源环境类(59人)和能源与新能源类(110人)。

表2 主要专业大类近三年招生量占当年总招生数比例情况表(不含技工校)

img11

注:本表数据以《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2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表3 2011—2012年农林牧渔类学生情况单位:万人

img12

注:本表数据以《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1—2012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

7.历届毕业生已成为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

2012年,中职在校生22岁及以上年龄者占据第一位,达到1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7.5%(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其中95.5%为非全日制学生(比上年增加7.2个百分点);17岁在校生占据第二位为10.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8.4%(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其中86%为全日制学生(比上年减少2.8个百分点)。18岁及以上年龄在校生比例达到59.1%,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说明面向历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力度逐年加大,招生渠道多元,中职教育服务面向更加多元。但同时也说明,近年普职招生数能够维持在大体相当,得益于非全日制招生数量的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投入增长跟不上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偏差

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经费投入增长跟不上中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各类资源生均占有率偏低。2011年,福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5505.8元和136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38.1%,增幅在各类教育中居前。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均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多年下降(见表4);2012年生均信息化经费投入总数虽比上年增加265万多元,但生均经费(353.8元)比上年略有减少;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信息点数为9.6个,低于2011年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0.9个。中职学校达标率偏低,仅有一半的中职学校通过新一轮“达标中职学校”认定,距“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力争全部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有关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各地教育费附加用于中职教育的比例虽然逐年提高,但依然偏低,全省只有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达到30%以上,6个市在20—30%之间,还有2个市低于15%,2/3的县(市、区)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达30%;中职学校发展资金匮乏,特别是经济困难地区生均经费偏低,5个地市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低于千元,其中三明、南平两市不足400元。部分地方财政拨款只够支付教师工资,扣除教师绩效工资、自聘教师工资等费用后学校经费余下不多,发展资金匮乏,导致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乏力。此外,中职学校实行免学费政策后,各校所能得到的每生学费财政补助款是不足3年的,而且是按月或一定时间段结算,这势必会给学生中途流失率较大的学校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表4 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仪器设备值

img13

2.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随着城乡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距的拉大,应届毕业生生源的减少,中职教育学费全免等背景的出现,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出现了新的问题,生源竞争加剧,许多职业学校特别是县属(农村)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一是全日制生源不足由非全日制生源凑。由于应届毕业生源不断减少,全日制生源竞争激烈,一些重点学校为了保住“重点”的头衔(在校生规模应达2000人),只好大力扩招非全日制学历生,非全日制生源远远超过全日制生源,给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县属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过小,平均几百人,无法生存。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虽然“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但依然收效甚微;三是低成本专业重复布点严重。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的学前教育、会计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办,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原因之一当然是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办学优势资源。政府补助主要按照学生人头计算拨款,不分专业,农村生均标准普遍比省属学校低,导致规模本就偏小的农村职业学校陷入生存危机。原因之二在于政府统筹不力。政府未能有效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举措。在职业教育全部免学费的背景下,学生首选目标当然是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地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职业学校。在目前情况下,“每县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已不合时宜。

3.教师队伍存在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缺乏

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队伍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缺乏。在数量方面,教师缺编严重。2012年生师比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依然高达30.12∶1,即使加上校外聘请的教师数量,也还达到27∶1,远高于“国标”20∶1;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为17.7%(比上年减少5.6个百分点),低于《设置标准》“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20%左右”的规定。在质量方面,教师教学和实训指导能力不足。2012年,中职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8.7%,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但依然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虽逐年提高,但依然比“国标”低1.4个百分点。数量不足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和职业学校未按省定标准及时核定教师编制,师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短缺现象严重。如泉州华侨职业学校最近一次教师核编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办学规模约1000人,目前该校已发展到4000人,尚未重新核编。不少学校因此自行聘用20%左右的专业课教师,给学校带来沉重的经费负担。质量问题,主要是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基本上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师资和有实训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招聘困难;此外,由于学校待遇不高,以及事企人事制度的制约,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渠道也不顺畅,都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善提升。

表5 2010—2012年师资队伍情况比较表

img14

注:本表数据来自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2010年、2011年)和《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1年、2012年)计算所得。因2012年的全国数据未出台,故数据空白。

三、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面向人人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而要发挥基础作用,一要稳规模,二要调结构,三要促提升。针对福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1.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提升基础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之一,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系统相对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相关投入政策的落实力度和保障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增加投入的责任,落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二要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三是投入要向农村职业学校和薄弱环节倾斜,像扶持农村义务教育那样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先天办学条件不足,在争取资源、投入经费上处于弱势,需要上级财政特别的扶持。四是在中职教育实现免学费背景下,新增财政投入要全部用于提高中职办学质量这一政策目标上,公用经费的补助不能简单按人头发放,应根据培养成本,按学校类型、专业不同,分档次给予补助,引导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并加大对重大改革和薄弱环节的专项投入,不撒胡椒面。

2.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

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大力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扩张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当前,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工作重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式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布局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布点,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目前,我省中职学校总体办学规模不高,县属职业学校大部分是百人校,办学质量差、效益低下。在城镇化发展和中职教育免学费的新的发展形势下,地方政府要因应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政策,调控好各地市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和发展规模。一是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和学校类型界限,集中建设几所特色鲜明、装备水平高、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中职学校,提高办学效益。适时调整“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学校”的政策,每个设区市重点抓好几所县级职教中心(学校),使其实现综合型、多功能、大规模、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并联合或带动其他几所县级职教中心共同发展;或是集中相邻几个县(市)的资源合办一所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原职业学校或县级职教中心改为教学点,提高办学效益。二是加强对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划引导,控制就业率不高、布点过多的低成本的专业布点数量,扶持与当地经济产业紧密联系的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奖励资助农村特色产业专业,突出各校的办学特色。三要解决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职业培训局面,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尽量把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计划等社会培训集中到职业学校,把劳动、工会等政府举办的培训尽量委托给职业学校。四要完善职教体系,推进中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提高中职招生吸引力。

3.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在中职教育实现免学费、全日制中职生源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核心问题将是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而且,随着中高职的衔接畅通、职业教育学位的提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程度主要依赖于教育质量。办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为此,一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以大幅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转移到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二要加强质量监控。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纳入督导范围,建立督导指标体系,实行专项督导检查。组织包括用人单位在内的专家小组,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三要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开发核心课程、提高信息化水平等,建设一批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形成支撑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专业群。四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规范课程教学,加快中高职课程衔接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目前我省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缺失,一要抓好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职业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及时按省定标准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及时补充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二要严格师资来源的专业性与入门的规范性,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加强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者间的协调;非职技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参加教师培训课程学习,以提高教学技能。三要提升培训质量。目前,专任教师接受培训人次最多的是校级培训,占到当年接受培训人次的六七成,而省级及以上培训所占比例不足10%;培训时间也以短期培训(一个月以内)为主;而且,年轻教师比例大,35岁以下年龄教师将近占到一半。因此,有必要提升培训的层次和质量,重点造就一批职教专家、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省、市级培训名额向薄弱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倾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四要加强兼职(校外聘请)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中职学校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办法,对职业学校自聘的紧缺技能型专业、特色专业教师,政府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补助,一方面解决学校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引导学校发展特色专业。

【注释】

[1]黄京钗,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文中数据主要来自《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2011、2012年)》和福建省教育厅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