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评价的内涵与目的
1.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做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来说,这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自我评价方法的出发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同自我意识一样具有社会性,并且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评价他人的标准同样适用于评价自身,大学生只有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进而评价自己;另一方面,周围的人对大学生的行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以及直接对他们的个性品质的评价,实际上是向大学生提出了一个符合周围环境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与周围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是自我的自发功能,是预设价值条件或所追求的目标对自我状态的期望。当大学生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逐步清楚并确立后,大学生个体就会产生评价的愿望。因为目标是大学生个体期待指向的一个终点,是个体对前一段时期行为的肯定。可见,目标是产生积极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
自我评价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参照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评价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二是根据自己以往所接受和内化的社会团体规范和角色规范作为追求的标准,对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评价;三是根据自己的社会存在现状和所取得的现实成果,与他人的社会存在现状和所取得的现实成果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四是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进行自我得失的评价。
2.目的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用人才,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检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符合高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自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首先,自我评价是感受自我的有效途径,感知生命的价值,感悟人生的意义,感知事实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将社会标准内化为自我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进步都是经过内心的体验而产生的自觉行动。评价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为什么存在以及怎样存在,从而使个体具有自醒和批判的能力。
其次,自我评价的内容涉及到个体生存发展的状态,包括精神升华、学习成才和感受成功。精神升华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熏陶下,个体理想信念的确立、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的凝聚和不断强化、人格的塑造、个体品质的修炼、责任感的具备、内心的淡定等;学习成才是大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具备胜任某种行业的岗位要求的工作本领;感受成功是个体在自我引导与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成就感不断强化,以及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被确认。
最后,自我评价的手段是为了了解、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了解、认识自我是个体从被动的我向主动的我的角色转换。被动的我是个体对命运的依赖,是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主动的我是自觉的意识、自悟的体验所生成的做自己主人的积极状态。了解、认识自我是评价中的自我权衡,使自我在否定中肯定,从而在扬弃中发展,提升自我;开发自我是在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激发自我的潜在能量,使自我充分释放、充分诠释。实现自我是在自己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下,将自我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