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报考人数下降、专业和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评价方式需要改进、社会助学工作遇到新的问题等。通过数据分析表明,虽然自学考试的人数近年来稍有下降,但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说明社会对自学考试的需求和认同。数据分析还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天津市的高等教育辐射功能更加显著,自学考试越来越彰显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特性。
(一)近年来天津市自学考试发展现状
1.本科层次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报考总体规模略有下降
自学考试开展以来,天津市自学考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高等教育形式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人们可选择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使自学考试在总体规模上受到一定影响。
自2002年以来,天津市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次略有下降(见图1),但年报考总人次仍保持在30万以上。从本、专科报考人次变化看,本科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专科教育规模有所下降。2004年本科教育规模与专科教育规模非常接近,2005年本科教育规模实现了对专科教育规模的超越,2006年本科教育报考人次约占总报考人次的62%。这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教育需求的层次在上升。
图1 2000—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报考规模变化情况
2.考生考前学历水平明显提高,彰显继续教育的特性
自学考试开创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在职人员和没有能进入大学的青年的学习需求,其中被十年动乱耽误了的那一代人是这一阶段应考者的主体。他们的考前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只具备高中或中专学历。以1985年天津市自学考试为例,考前学历为高中和中专的考生分别占46.57%和33.45%,而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考生所占比例仅为1.15%。即便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考生仍是自学考试的主体,占考生总人次的70%至8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整体调整,自学考试考生考前学历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2000年以后考生考前学历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见图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考生人数增多,到2006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考生占报考总人次的比例已超过60%。这种变化也与近几年自学考试本科教育需求上升的特点相吻合。
从自学考试考生考前学历变化情况看,对没有能够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来说,自学考试是他们选择进行高等教育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已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他们继续深造、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
从年龄分布看,2003年以来23岁以上考生占总报考人次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至70%之间,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3),他们构成了自学考试的主力军。彰显出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特性。
图2 2000—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大专及以上学历考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图3 2003—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23岁以上考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3.教育辐射作用明显,外省市考生所占比重较大
天津市有着充足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天津市自学考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不少外省市的人员(包括在津务工的外地考生)来津参加自学考试的学习。同时也说明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2000年至2006年间,外省市考生覆盖了全国除台湾、港澳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占总报考人次的比例保持在40%到50%之间,还略有上升趋势(见图4)。另外,天津市自学考试每年为考生提供四次考试机会,为考生完成自学考试的学习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这也是天津市自学考试吸引外省市考生,特别是周边省市考生的又一原因。2006年7月举办的自学考试中,外省市考生人数与天津市考生人数基本持平,其中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是外省市考生主要来源地,报考人次占总报考人次的比例分别为15%、7%、5%和4%(见图5)。
图4 2000—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外省市考生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图5 2006年7月天津市自学考试考生来源情况
4.学习需求呈现多样性,各专业报考规模不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开始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不仅要看文凭,更要看实际能力。同时,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化,更加注重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更加重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的结合。为了适应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对学习的需求,天津市自学考试共开设了包括十个学科的171个专业。近年来,特别针对天津市发展制造业的实际,新开设了一些工科类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各类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同,也导致自学考试所开考的专业发展不均衡。从2005年和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专业报考情况看(见图6),按报考人次由多到少进行专业排名,排名前10%的专业的报考人次约占总报考人次的60%,排名前20%的专业的报考人次约占总报考人次的80%。从报考专业情况看,报考经济、管理、语言、信息类的考生人数较多,报考工科类的考生逐步增多,同时也有部分专业考生人数较少。
图6 2005年和2006年天津市自学考试按专业报考人次排序考生累计报考情况
(二)影响自学考试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近年来,自学考试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如何不断调整定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影响自学考试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
1.各种教育形式的竞相发展
1999年普通高校开始连续三年大规模扩大招生,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未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复读、就业等因素,一般不会立即加入自学考试的行列,所以普通高校扩招对自学考试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2002年凸显。再加上成人高等教育的扩招、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实行免试入学、网络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得全国自学考试总体规模开始有所下降。特别是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1998年不足350万,到2005年已经将近1600万(见图7)。普通高校学生规模的急剧增长,使得参加自学考试的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大为减少。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影响下,天津市自学考试从2002年开始总体报考规模有所下降(见图7)。
图7 全国自学考试、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生规模变化情况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减少
现阶段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即是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生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规模的变化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从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生人数看,九年级在校生2047.07万人,而一年级在校生只有1694.52万人,由九年级至一年级整体呈现减少趋势(见图8),表明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生源群在逐年缩小,这必将影响到未来自学考试的发展规模。
图4显示,天津市自学考试的生源有一半左右来源于天津市,但2005年天津市统计数据表明,与全国义务教育规模变化趋势类似,2005年天津从九年级到一年级在校生人数逐渐减少,人数最多的九年级有12.46万人,最少的一年级仅7.86万人。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必然影响自学考试未来的发展规模。
图8 200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生人数
3.自学考试难度较大、毕业率较低
自学考试是以“开放学习”为本质属性的开放教育,其高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最大程度自主学习的空间。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的规定随时报名参加自学考试;自学考试实行完全学分制,不受招生规模和学制限制,采取分科考试、学分累积的办法,考试不合格的课程允许多次重考,考生学籍可以长期有效,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愿转移学分和学籍。
正因为不设门槛,为了保证其质量,自学考试有着比较严格的考试标准,如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教考分离、严格的考试管理等。目前,自学考试的一次考试通过率平均在50%左右。自学考试制度创立25年来,全国累计4870万人参加自学考试,有730余万人取得了本专科文凭,也就是说全国自学考试的毕业率不超过15%,所以自学考试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好进难出”。过低的毕业率让一些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对自学考试望而却步,转而投向毕业难度相对较低的其他教育形式。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并存,增加了人们的选择性,导致学习者在选择学习形式上的分流。
4.专业课程结构尚需调整
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人才观也在逐步发生改变,从重视学历到不仅重视学历而且更加重视能力。对于学习者而言,不仅追求一纸文凭,而且更加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塑造,因此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化,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针对性、职业性、应用性。传统的自学考试专业设置主要是考虑到有利于考生自学,多以语言类、管理类、经济类等学科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工科类专业人才、新兴的边缘学科类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大,自学考试必须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由于自学考试定位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所以一方面要满足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继续提高学历和知识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以及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课程设置也应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更加强调其应用性、职业性。根据以上情况,自学考试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按照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5.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出特点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别、形式等诸多方面,由此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不能把继续教育等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显然也不能以一把尺子衡量普通高校和自学考试的质量。自学考试应在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标准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特点、定位和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其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自学考试主要以终结性考试的结果对考生的课程学习状况作出认定,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也使得终结性考试的导向过强,增加了学生通过的难度。虽然允许考生多次参加考试,但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自学考试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考生的学业水平,特别是对于在职学习者,更应从实际从发,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合格标准。
6.学习支持体系还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自学考试以国家考试为主导,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社会助学在促进个人自学、提高学习质量、促进自学考试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天津实际情况看,担任社会助学工作的主要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社会力量助学机构,其中普通高校无论在助学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占据了“龙头”位置。但与天津市自学考试的总体规模相比,参加助学的人数相对比率过小,仅有三万八千余人。助学点主要分布在市内六区,助学形式主要是脱产、业余两种形式,还有少部分考生参加网络学堂的学习。因此,目前的助学规模、助学点分布、助学形式、助学机构、助学专业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进一步加强助学体系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